APP下载

弘扬我党坚持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

2011-01-01王云骏

群众 2011年5期

  1945年5月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同志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把群众路线概括为党的根本路线。他说:“所谓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
  群众路线形成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对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早在1928年,李立三同志在根据中共六大的路线同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的谈话之中提到:“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这恐怕是党的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使用“群众路线”的概念。30年代早期毛泽东同志在瑞金主持苏区临时中央政府工作时,通过指导和参与扩红、查田、政权建设等实践活动,为更好地依靠和发动群众,对密切党群关系、改善党的领导方式与工作方法进行了探索。
  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等关于经济工作的文章和农村调查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反复阐述了在革命工作中关心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意义;反复论证了只有通过切实地为群众谋利益,并且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才能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聚集在革命政党的周同,形成一道任何反动势力都打不破的铜墙铁壁的道理。毛泽东同志要求关心群众生活、满足群众需要,他曾亲自带领群众去开挖水井,解决了他们吃水困难的问题;在处理没收的地主财产时,他要求除现款和宝贵物件交政府财政部外,其他一切东西,包括土地、山林、鱼塘、房屋都要迅速分配给群众,而政府工作人员“最好不要求分东西,以作模范”。同时,他还对查田运动等出现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工作方式进行了批判,要求按当地实际开展具体宣传动员工作,让每一位群众都了解查田的目的、政策和步骤,并尊重他们的意见、保护他们的利益。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党的主要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地倡导和带动下,苏区干部形成了深入基层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注重调查研究,致力于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作风,使得苏区广大群众了解革命、赞成革命,进而支持和参加革命。据统计,赣南苏区总人口约220万,其中青壮年人口仅50万,在苏区干部动员下,参加红军的达30余万,约占青壮年的60%,为革命牺牲的达11万人。通过这一时期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各项工作中的一般方法问题有了一个初步总结,认识到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基本工作方法,错误的是官僚主义、命令主义,正确的就是群众路线,这为以后的革命和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抗战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得到了重大发展,毛泽东同志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一系列重要观点。194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为党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透彻地说明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领导方法的具体过程,并且指出,这个过程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个重要文件的诞生,标志着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具备了成熟的理论形态。从此,党的群众路线获得了清晰明确的科学内涵,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政治上,为动员包括全国民众在内的一切力量进行抗战,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一致;相应地,根据地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保护各阶层抗日民众的利益。在军事上,中国共产党坚信“兵民是胜利之本”,依靠和动员人民进行战争,在军队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政治工作原则,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依靠和发动群众,把民众组织和武装起来,开展有效的游击战争。在经济上,中国共产党为打破经济封锁,解放生产力,开展了“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减轻r人民负担。在文化上,中国共产党强调文艺工作要从人民大众中吸取养料并为人民大众服务,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在组织建设上,中国共产党要求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克服脱离群众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等弊病。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政党的集体认识,把群众工作上升到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结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党的这一根本政治路线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价值,更加体现了一个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执政党的理论自觉。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的一个重大角色转变。《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论述群众路线这个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时,作出了一个深刻的论断:“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但是党永远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党的执政基础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措施的自觉认同。坚持群众路线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不二选择。
  群众路线反映了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某种程度上讲,党的领导有效与否,取决于坚持群众路线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党在执掌政权以后,运用国家权力更有成效地为人民谋利益程度。坚持群众路线是改善党的有效领导的根本方式。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利于促进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并且每一个阶层都有自身相对的利益诉求,阶层利益的分化加大了我国公民利益表达的力度和强度。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制度设计等原因,现阶段利益表达的渠道和方式还不够完善,社会组织利益表达的渠道和功能发挥都很有限,表现为参与不足、利益矛盾增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对政策的影响悬殊、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使非对抗的人民内部矛盾在局部呈现为对抗性的状态。因此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利益表达的矛盾,是我们党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执政党主动介入群众的政治参与过程,搜集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想法,动员群众参与公共决策、鼓励群众组织开展多样式的公益活动,集中表达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观点,并通过政府、人大、政协等参政议政渠道,切实反映群众的真实诉求。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党才能有效整合多样的利益诉求,形成正确应对的公共政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建设党内民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其背后深刻的国内外背景之一,是面对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客观上需要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秩序。作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应对,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要求更为凸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适应了党内民主建设的需要。因此,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不能仅停留在思想教育、组织要求的层面上,而要借助制度的力量、用刚性的约束保证科学民主程序的运行。我们需要把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细化为各种具体要求,凡是群众路线涉及的问题,都要有相应的规定。只有在党的民主建设的氛围下,坚持群众路线的种种制度设计才有可能产生;也只有努力实施群众路线的制度安排,党内民主才真正能够得到体现,而被广大群众所熟知。坚持群众路线是建构党的民主秩序的推动力量。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它仍然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须臾不可离开的政治路线,在改革创新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构党内民主秩序方面,仍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的共产党员都应该记住张闻天同志对于群众路线的生动表述,那就是:“接触实际,联系群众,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终身事业”,“党最容易犯的错误、错误中最危险的和致命的错误,是脱离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