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促发展创新求跨越

2011-01-01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

群众 2011年5期

  近年来,台资呈现出自南向北转移的趋势。淮安市委市政府抢抓历史新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围绕“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台资聚集高地”的目标,始终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创新求跨越,台资聚集呈现出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良好发展态势,淮安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淮安经济开发区始终以深化规划、创新体制、构建平台、完善功能、落实政策为抓手,着力增强规划引导、产业支撑、集聚发展、要素保障、自我发展等“五个能力”。目前,开发区成功跻身国家级,拥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同、高等教育同区、省级软件园、盐碱特色产业同、空港产业同、台湾农民创业园等特色园区,建成了污水处理厂、海关通关点、物流园等一批功能配套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服务创新中心”、“省级特色盐碱产业园”、“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称号。淮安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
  坚持特色发展,台资高地加速形成围绕“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台资聚集新高地目标,淮安市成功举办五届台商淮安论坛,促进了淮安经济发展、影响扩大。淮安经济开发区集中全力主攻台资,先后引进了台湾鸿海集团总投资22亿美元的富士康淮安科技城项目、台湾明基集团投资5亿美元的明基达方电子、台玻集团一华南玻璃有限公司投资15亿美元的纯碱项目,投资3600万美元世界最大的家庭制品厂商膳魔师项目,投资5亿美元的敏实项目等台资大项目。目前,开发区累计引进台资企业300余家,占全市的半壁江山,在苏北、苏中经济开发区中,拥有台资企业数量最多、台资知名企业数量最多,成为继深圳、东莞、昆山之后的第四大台资聚集高地。
  坚持集群发展,主要产业特色鲜明,经过19年的发展,淮安经济开发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从t993年的31.0:41.4:27.6到去年的1-2:83.3:15.5。三大支柱产业支撑有力。基本形成以富士康集团、达方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产业;以实联化工、韩泰轮胎集团、安邦新科化工等为代表的化工产业;以大通机电、威灵电机、清江电机、清拖集团等为引领的机械制造产业三大产业集群。三大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90%左右。服务外包产业蓬勃发展。微软、搜狐、阿里巴巴等一批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入驻园区,投资5亿元的浙大网新(淮安)科技园即将开工建设。重大产业招商取得突破。去年成功引进了投资10亿美元的寰宝空调项目、敏实汽车零部件项目,投资30亿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淮安产业基地、投资20亿元的光伏太阳能、投资lO亿元的宁波多米诺项目、投资10亿美元的建滔项目。
  坚持创新发展,竞争能力日益增强。科技创新上,近年来,淮安经济开发区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区内企业由单一生产向上游的研发延伸。区内20多家企业设立了企业科技研发中心,18家企业被评为省、市高新技术企业。留学人员创业园累计吸引各类企业80多家,发展总部经济类项目15个,已成功孵化10家列统企业。体制机制上,开发区目前已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与现代化、国际化工业区相适应,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趋成熟,并通过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投资服务上,开发区具有全国一流的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严明规范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治安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
  坚持集约发展,环境建设成效显现。注重科学规划,高起点编制各类专业规划。注重土地集约,一方面,通过招引大项目,积极争取点供指标;一方面,通过老企业增资、建设标准厂房、分期供地、盘活存量土地、向空中要地等措施,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明确规定投资3000万元以下中小项目不单独供地,全部进入特色园区集中发展;严把投资强度关,投资强度低于每亩180万元坚决不供地。同时扎实开展企业用地清理工作,对投资强度不达标或闲置不建以及因经营不善而关停企业进行置换,累计腾出建设用地近3000亩。注重环境影响评价,成立了项目评价委员会,对每个项目在协议签订前均要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三同时”,着力推进节能减排,通过了IS014000环境体系认证,环境承载力明显提升。
  淮安经济开发区跻身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得益于苦干实干,也得益于其强烈的开创意识,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赶超意识——不争第一就是落后。淮安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不争第一就是落后”的工作理念,争做跨越发展排头兵。围绕“江北争第一、全省进十强,率先达小康、进入现代化,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受人尊敬、令人向往、充满活力魅力的工业新城、现代新城”的总目标,全力促进发展,全面转型升级,争当科学发展的领头羊,跨越发展的排头兵,和谐发展的先行军,走出了一条跨越、特色、创新、和谐之路。
  创新意识——在逆境中摘金夺银。过去,有谁能相信富士康、台玻、明基达方电子、丰瑞实业、膳魔师等这些世界知名台资企业会落户淮安?又有多少人会相信出口加工区、留学生创业园这些苏南发达城市才有的功能配套设施会被淮安“跑”到?淮安经济开发区人锲而不舍,克服困难;创造了许多奇迹。申报出口加工区,申报人员联合省市部门几个月吃住在北京,硬是啃下这块当时认为“不可能”办成的事情;富士康一期,295天竣工投产,创造了世界制造业建设史上的奇迹。
  实干意识——醒得早还要起得早。资金是开发区的血液,没有资金支持,开发区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开发区面积130多平方公里,南马厂、盐化工新区、高教园区等新划入的区域,开发建设投入很大。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开发区没有胆怯而是创新工作思路,全力打好融资“组合拳”。没钱,向规划要钱,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向市场要钱,搭建融资平台,加大融资力度;抓住国家针对危机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向上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和项目配套资金;整合企业,完成企业发放债、券的报批工作。淮安经济开发区抓住这些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实现低成本扩张,从而抢抓了发展的先机,为今后更好更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意识——危机中蕴藏着机遇。危机中蕴藏着机遇,在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下,富士康、台玻等很多落户开发区的“龙头”企业,不但不减资,反而招工人、进设备,逆境扩张。这给了淮安经济开发区以启示:淮安经济开发区投资成本低,功能配套齐全,服务全方位,具备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在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受金融危机冲击影响较大的情况下,淮安经济开发区是这些“龙头”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无论是融资、基础建设、功能配套、招商引资等,对于开发区来说,这就是“危机”中的“机遇”,一定要抓住不放,加快建设,实现跨越发展。“一花引来百花开,优质服务暖人心”。淮安经济开发区开展了百名机关干部挂钩企业等活动,为企业送温暖、办实事、解难题。正是有了这样优质的服务,已落户的“龙头”企业不断推荐更多的企业来淮投资,形成了以商引商的葡萄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