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推进江苏经济国际化的思路和措施

2011-01-01省商务厅

群众 2011年5期

  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抓住历史机遇,选择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使全省经济发展进入崭新历史阶段。特别是1994年以来,江苏实施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外贸、外资、外经跃居全国前列,成为开放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截至2010年底,我省累计吸收外商投资项目97584个,实际利用外资2219亿美元,连续8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2010年全省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总额87.4亿美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总额49.8亿美元,离岸合同执行额40.6亿美元,均领先全国。全省2010年进出口达4657亿美元,进出口规模连续8年居全国第二位。截至2010年底,全省境外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达52亿美元,劳务合作和对外工程承包层次不断提高,2010年营业额均已超过50亿美元,劳务合作市场日趋规范。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各类开发区125家,其中国家级22家,省级103家。江苏开发区以全省2%的土地,创造了1/2的地区生产总值、1/3以上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的工业增加值、3/4的外贸进出口,吸纳了全省3/4以上的实际到账外资,开发区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外商投资的密集区、重点产业的集聚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和迅速崛起的新城区。
  开放型经济目前已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社会就业,促进了产业升级,在提高江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前,我们正处于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经济国际化的定位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主线,注重“三个并重”:即调整出口结构和优化进口结构并重,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提升开发区集约功能和创新功能并重,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江苏经济国际竞争力。
  
  一、调整出几结构和优化进口结构并重。加快建设外贸强省
  
  外贸强省是指一个地区对外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具有较高的国际市场份额、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产业,若干世界级的本土跨国公司和一批区域性国际知名品牌乃至世界级品牌。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现有比较优势,积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稳步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巩固外贸大省地位,加快外贸强省进程,在全国率先实现外贸强省的目标。
  (一)以落实“三大产业计划”为重点,增创产业国际化发展新优势。大力落实“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坚持开放式创新,提高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大力落实“传统产业升级计划”,促进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为主向研发、设计、营销延伸,实现传统产品出口高端化、品牌化和低碳化,提升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大力落实“服务业提速计划”,以运输、旅游、软件等六大领域为重点,推动服务贸易出口,推动文化创意园等九类服务业载体的建设,开展国际间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文化会展、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把苏南服务外包产业带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服务外包基地,把江苏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服务贸易跨越式发展。
  (二)以“三大载体”建设为重点,增创集聚发展新优势。建设一批面向国际市场、特色鲜明、产业链配套完善的出口基地,推动产业集聚优势转化为出口竞争优势。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建设,将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建设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做大做强保税物流、保税贸易。与沿海发展规划和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相衔接,发挥临江靠海优势,巩固大宗产品进口集散优势,建设一批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交易物流中心。
  (三)以“三大贸易平台”建设为重点,增创贸易功能新优势。培育一批国际化大市场,指导大型专业市场开展对外贸易,推进专业市场建设与国际化产业集群发展、内贸与外贸发展的有机结合。积极打造一批国际展会平台,在重点市场搭建海外展销平台,在省内培育一批与我省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具有行业与区域影响力的行业性国际展会和进口展会。发展一批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扶持一批电子商务领先企业,提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能力。
  (四)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重点,增创主体竞争新优势。推动企业内、外贸兼营,进、出口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强进口经营能力,依托两个市场向高端延伸产业链,双轮驱动打造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在行业具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大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推动优势明显的商贸企业、专业市场和大型生产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全球供应链和销售服务网络,做强自主品牌,培育一批内外兼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知名品牌和自主渠道,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二、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提高参与国际分丁合作的层次
  
  在大力“引进来”的同时更大步伐“走出去”,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推动投资贸易由出口、吸收外资为主向双向促进转变,提高整合利用国际资本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层次。
  (一)优化利用外资的存量和增量。一是建设一批外资产业承接中心,加快省内产业梯度转移。大力推动外资北上,加快苏南地区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向苏中苏北转移,完善苏北地区产业配套环境,增强产业转移承载能力,在承接中体现转型升级。二是主动选资,加大合资合作力度。主动选资,推进内外资企业配套协作,在鼓励合资合作中扩大溢出效应,打造具有本土竞争力的产业链。加大新兴产业投资合作力度,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基础和特色,引进和培育符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和我省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创产业新优势。三是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非绿地投资。顺应全球并购潮流,突破以绿地投资为主的单一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并购提升产业水平;营造引进境外各类创业投资基金的良好环境,鼓励企业境外上市,加大间接利用外资力度。四是拓展领域,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围绕制造业升级,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和结构优化。顺应国家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调整,大力发展消费类服务业。
  (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投资环境。新一轮投资环境建设就是要打造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要求的环境,一是加强重点开放口岸建设。明确口岸建设的重点,建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口岸,与江苏开放大省的地位和要求相适应。加强连云港、太仓港、禄口机场和苏南机场等重点口岸建设,大力增强口岸功能。二是注重围绕人流、信息流打造新环境。前一轮开放,我们主要注重围绕物流、资金流打造投资环境。随着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开放、开放式创新的加快,必须明确新一轮环境建设的重点,更好地营造服务业开放环境、国际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和人居环境。三是尽快在外资转型升级上营造政策优势。省级层面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在发展地区总部及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各类研发、管理、专业服务及高技能人才的引进、使用和流动等方面采取切实举措,形成政策高地,在转型升级上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四是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把提升软环境作为着力点,营造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周到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开公正的法制环境,不断深化“亲商、富商、安商”理念和措施,强化科学服务。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投资环境在引导和促进利用外资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建设“四大网络”,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从提升跨国经营能力的角度,我省“走出去”的重点是建设“四大网络”。一是研发网络。鼓励支持企业建立境外研发机构,尤其是要注重通过并购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加强国际技术、信启、和人才交流,掌握前沿技术和管理,有效利用国际人才。二是营销网络。鼓励支持企业在境外通过设立或并购建设各类营销网点、售后服务网点和境外品牌,引导我省企业建设国外销售网络,带动和促进出口品牌的发展。三是资源能源合作开发网络。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境外资源项目合作开发,重点推动铁矿石、煤炭、木材、有色金属等领域的投资合作,缓解资源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制约。四是生产加工网络。通过加强双边合作,引导省内优势产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形成若干产业集聚区或工业集中区;鼓励在土地、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农林生态园区建设,开展种植、加工一条龙产业配套。
  (四)实施“三大计划”,增强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能力。一是跨国公司培育计划。确定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品牌知名度、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我省企业,使其逐步发展成为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每年动态评选江苏跨国公司50强:即10家贸易流通型跨国公司,10家资源寻求型跨国公司,10家制造加工型跨国公司,10家技术获取型跨国公司,10家工程总承包跨国公司。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江苏跨国公司。尤其注重培育民营企业,发挥其在体制、机制上的优势,加速民营经济国际化进程。二是境外载体建设计划。加快建设好现有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继续推进柬埔寨西港特区和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两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形成规模产出效应。积极推进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认定工作,争取在欧洲、美洲、澳洲等地设立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推动我省特色商贸城到境外设立商品城,实现海外供应链联盟集群式“走出去”。发挥苏港、苏新和苏台经贸合作协定的作用,加强与香港、新加坡与台湾等投资促进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友好关系省州双边投资合作的协调和磋商。三是服务体系完善计划。创新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对外投资审批制度向登记备案制过渡,由事前审批为主向加强事后监管转变。强化信息服务支持,建立完备的信息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法律、财会、税收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构建覆盖全省城乡的外派劳务人员服务平台,实行劳务人员集中报名、企业集中招收、政府集中培训的新型运行制度,确保对外劳务合作健康发展。
  
  三、提升集约功能和创新功能并重,增强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江苏开发区新一轮发展正处在重要机遇期,开发区具有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的优势,具备了加快创新发展、集约发展的良好条件。
  (一)积极推动开发区集约发展。抢抓当前机遇,加大争取力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积极支持具有发展优势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扩区或调整规划。配合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在若干重要节点设立新的省级开发区,打造开发开放载体,为培育新增长极创造良好条件。
  (二)加快创新型开发区建设。一是构建合作研发的新机制。依托我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多的优势,加强与外资研发机构、国内研发单位的合作,扩大引进的溢出效应,以开放促创新。二是加快产业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创新。积极研究推进开发区功能创新的内涵,注重城市配套功能、产业服务功能、环境保护功能等的建设,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宜居的新城区。加大对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整合,放大综合保税区的政策效应,放大“区港联动”效应,扩大“属地申报、口岸放行”区域,推进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积极探索在特殊功能区基础上建设自由贸易园区。三是探索新的体制机制。面对开发区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强化,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支持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行政职能定位。
  (三)加快建设服务业开放载体。花桥商务城是我省唯一以服务业为主的开发园区,是江苏开发区首创,对发展服务业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要发挥好这个示范作用,在全省服务业集聚区的基础上,推进服务业开发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建设3个国际商务中心:即以会展、软件产业为支点,以商业服务为主要特色的南京国际商务中心;以花桥商务城和苏州工业园区为支点,以生产性服务为主要特色的苏州国际商务中心;以港口为支点,以现代物流为主要特色的连云港国际商务中心。
  (四)继续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在开发区内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是江苏的首创,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特色园区建设,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或产业。依托龙头型企业推进产业链招商,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积极招引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的龙头型、基地型、总部型项目。着力引进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努力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针对传统企业,积极引导其新上技改项目,不断完善技术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努力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质态。紧紧抓住上海、苏南、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结合苏北开发区优势产业、发展潜能,主动承接优质产业项目。健全退出机制,凡与园区特色不符的都要通过市场和行政的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迁出,提升园区专业化程度和特色化水平。
  (五)大力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根据各地特点,提出产业发展重点,限制和淘汰落后产业。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鼓励省内的静脉产业园区积极探索适合我省实际的静脉产业发展模式,扩大辐射范围,力争使全省的静脉产业发展能有新的突破。加大低碳产业发展力度,使低碳产业能够逐步成为主导产业,提升江苏低碳产业发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