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铁之城”幸福花

2011-01-01

老区建设 2011年3期

  “十一五”期间,“钢铁之城”新余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贫移民政策,积极探索具有新余特色的移民和扶贫开发新路子,贫困群众和移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安居乐业的幸福和谐景象。
  
  一、抓“基础工程”,移民安置区和重点贫困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新余市采取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改善移民安置区和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落后面貌。近几年来,通过扶持打水井,建自来水工程,解决了500多个村小组,近5万扶持对象的饮水难问题;新修和改造移民区和扶贫村乡村公路644公里,修建桥梁47座,购置渡船20艘,移民安置区和扶贫重点村行路难得到了有效改善:架设输电线路32公里,所有移民村和贫困村都解决了用电问题。修建农田水利设施300余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6547亩,改造危房29600平方米,修建校舍和卫生院13350平方米,有效地解决了移民安置区和重点扶贫村的灌溉难、住房难、上学难和医疗难的问题。
  
  二、抓“搬迁工程”,积极妥善处理受回水影响应迁未迁移民的问题
  
  为解决好受回水影响移民的搬迁问题,争取资金941万元,共搬迁移民2252人,迁建新房112600平方米。使移民彻底摆脱生存条件恶劣,经常受淹的困境,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三、抓“新村工程”,贫困村和移民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扶贫移民工作中,新余市致力于从整体上改变贫困村与移民村的落后状况,增强村落自身发展的能力。研究制定了《新余市库区移民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该意见对库区移民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经费筹措、实施方法和措施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县区移民部门将移民新农村建设纳入移民工作的重点,采取抓典型、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制定规划,抓点示范,共争取建设经费1000余万元,建成移民新村62个,使一个个移民村成为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样板村。
  
  四、抓“开发工程”,使移民村和贫困村经济得到发展
  
  在扶贫工作中新余市坚持把“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产业化扶贫,实行一村一品,引导贫困村农民增产增收。全市发展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2家,其中冬枣计划发展到一万亩。十个贫困村,也都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大蒜村、生姜村、水果村、西瓜村、油茶村等。全市初步建成果园、畜禽、水产、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等五大农业支柱产业。据统计,扶持开发果园1 2270亩,经济作物4860亩,造林8770亩,水面养殖5605亩,饲养家禽、家畜18万只(头)。通过生产开发扶持,移民和贫困人口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扶持对象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1612元增加到2010年的4528元,10个省定贫困村提前一年脱贫,圆满完成“十一五”扶贫规划目标任务。
  
  五、抓“培训工程”,不断拓宽移民和贫困对象致富渠道
  
  新余市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对移民和贫困对象进行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拓宽了移民和贫困对象致富渠道。各种培训班共培训11566人次,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80%以上的移民户和贫困户家庭中有1个以上的劳动力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移民和贫困人口的劳动者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创业能力进一步加强,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六、抓“稳定工程”,移民区社会稳定,移民安居乐业
  
  移民安置区只有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得到发展。新余市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把解决移民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放在首位,坚持做到“三公开”(年度计划公开、移民扶持资金公开、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公开),防止出现不稳定因素。建立并落实水库移民工作分级负责制,重大问题报告制,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切实维护库区社会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