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春雨绿春城
2011-01-01
老区建设 2011年3期
宜春是座著名的“春城”,“十一五”以来,市扶贫和移民工作象一阵春风春雨吹过人们的心田,给这座“春城”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宜春市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大力气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整村推进资金15406万元用于重点村的开发建设,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748.2万元。新修维修公路847.33公里,桥梁39座,解决了55.56万群众行路难问题新修人畜饮水工程39处,解决了1.5万人饮水困难问题;修排灌渠道32275米,水坝27320米,解决了4.9万亩农田灌溉问题;新建维修村小学教学楼4472平方米,新建村级卫生所400平方米等。重点村基本实现了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半数以上的贫困村通了自来水,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幅提升。宜春市把农业产业化建设当作贫困地区发展生产和贫困农户增加收入的重头戏来抓,2006年以来,全市投入科技扶贫资金近百万元,扶助建起袁州高产油茶苗木、铜鼓高山蔬菜、万载有机农业、樟树青皮冬瓜、丰城肉牛养殖、宜丰超级水稻生产等科技示范基地:投入扶贫贷款9385万元,贴息273.6万元,扶持仁和药业集团发展有限公司、江西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万载县青叶食品有限公司等2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油茶、蔬菜、有机食品、青皮冬瓜、中药材和超级水稻在我市贫困地区已成为主导产业。
三、劳动力素质普遍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科技培训资金100多万元,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400多期,培训贫困农民2.3万人次。2006年以来,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把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雨露计划”实施,并已列入民生工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设立省定培训基地2所,市定培训基地16所。2006至2010年,投入专项资金335.4万元,分期分批分专业培训了7519人,培训合格率达到100%,转移就业率达到96%,转移务工劳动力年平均工资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四、贫困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扶贫监测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58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人平纯收入由2005年的918元增加到1989元,实现了五年翻番,平均每年增收214元。同时,全市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实施“三清三改”项目,较好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环境。2006至2007年,结合新农村建设,我市投入了财政扶贫资金660万元,在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选择33个自然村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建成环村庄公路、村庄绿化、公共厕所、沼气池、自来水、文化中心等项目192个,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五、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效果明显。2006年起,对16.6463万水库移民实施后期扶持政策,除对9.8万移民实施资金直补外,还采取改善移民生产条件、对移民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移民综合素质、扶助移民发展增收主导产业等举措,加强了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移民增产增收。至2009年底,移民安置区村组公路基本得以解决,饮水、上学、看病等问题基本得到保障,移民收入也稳步提高,基本达到了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