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赣州 新跨越
2011-01-01
老区建设 2011年3期
作为革命老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赣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十一五”以来,赣州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政府主导,部门扶助,社会参与,赣南人民不负众望,谱写了一曲高亢的扶贫移民之歌,实现了一次新的跨越。
这五年,全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国家和省共投入赣州市扶贫资金达88628 04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扶贫资金57698.78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2057个。全市重点村新修乡村道路19057公里,其中硬化15808公里,修建桥梁216座,解决了1047个重点村没有通水泥公路的历史,使200多万人行路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建饮水设施127处,新建水陂、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625处(座),解决了20多万人和15万头大牲畜的饮用水困难问题。
这五年,全市产业化扶贫成果斐然。脐橙、蔬菜、油茶、生猪、毛竹、花卉等六大扶贫和移民重点产业已具规模,国家、省、市级扶贫龙头企业分别增加到5家、24家、80家,贫困农户和库区移民参与产业开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扶贫的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全市重点村共发展各类种植业面积10万余亩,重点村“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这五年,贫困劳动力素质显著提高。全市8个重点县和石城、瑞金2个西部政策延伸县(市)都争取进入了科技扶贫示范县,投入资金2859万元,实施科技示范项目93个,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15个。全市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800多期,累计培训农民21万多人次,其中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转移培训7.77万多人,转移就业7.06万多人,就业率达96%以上:认真实施重点村“一村一名”中专生培养计划,全市共完成4576名招生培养任务;5年共招收农函大学员10800人,贫困劳动力素质有明显提高。
这五年,群众生活水平大幅上扬。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赣州市扶贫和移民部门结合新农村建设,扶持重点村6581户农户安装了自来水,7416户农户改建了卫生厕所,新建公厕110处:修建村部及社区活动中心41606平方米;居民住房改造20130平方米。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760元增加到2009年的3856兀。
这五年,深山区群众生存环境日趋优化。全市在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瑞金、石城2个比照西部政策县范围内的深山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实施了有规划、有组织、分阶段稳妥有序的移民搬迁扶贫。五年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859人,共建立移民集中安置点571个,各级财政共投入移民搬迁扶贫资金31680.52万元,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贫困群众的生存环境,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脱贫致富的步伐明显加快。
这五年,库区移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全市移民政策实施情况总体良好,政策落实兑现到位,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直补资金发放及时有效,项目实施规范有序,移民后扶工作效益明显。至2009年,累计发放移民后期扶持资金38970.78万元,实施完成后扶项目2241个,受益人数达到688146人。库区移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491元增长到2519元,增长69%,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移民人数也从84914人下降到44204人,移民间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移民收入正在稳步赶超当地农民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