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企业终极目标
2011-01-01崔凯
董事会 2011年1期
做企业的目的是什么?多数人会简单明了地回答“赚钱”。然而这就是问题的全部答案吗?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要思考三个问题:我们的企业是什么?我们的企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什么?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其战略目标当然不应只为了利润。然而囿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尚不完善的市场环境,更多的中国企业还是把财务业绩作为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企业总体上仍处于“唯利是图”的初级阶段,很多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只想到了表象上的做大和做强,缺乏对存在理由、意义或者价值等企业哲学高度上的思考。
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反思的问题。今日商界,群豪并起,是生存还是毁灭,成为摆在每个英雄面前的难题。商海沉浮,只有不择手段才能生存?为争夺同一块市场蛋糕,广告战、价格战、口水战、圈地战、媒体战层出不穷,每一场战役都不会是终点。为了攫取利益的最大化。挖人与反挖人,侵权与反侵权。并购与反并购,抹黑与反抹黑,纷繁芜杂。最后大家刺刀见红,鱼死网破。2010年。伊利、蒙牛两大乳业巨头联袂上演“罗生门”恶意营销事件,一个网帖说“蒙牛炮制了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另一个网帖说“是伊利炮制了此次的蒙牛事件”,如此跌宕起伏的剧情,让民众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乳品行业。
哭泣的竞合
蒙牛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与伊利有着“天然仇恨”。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因为“功高盖主”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牛根生白手起家,据说创业之初受尽老东家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与伊利比肩的乳业巨人。此间,双方为了争当乳制品行业的老大,互相诋毁对方,暗中较劲,恰如一场没有硝烟且鏖战不休的战役。2004年郑俊怀因为MBO违规入狱,潘刚接掌伊利帅印;2006年杨文俊出任蒙牛总经理,牛根生也逐渐淡出日常经营。然而主帅易人后,双方并未改变暗战连连的竞争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乳品行业十年来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企业的营销手法。乳品企业刚开始采用概念营销、事件营销等手法时,对开拓市场来说无疑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但后来营销的立足点却慢慢走上了歪路:一是概念营销泛滥,脱离了产品本身;二是开始热衷于打击同行。刻意炒作事件,同行之间的互相攻击越来越多,脱离了营销本身。
“同行是冤家”,这本是市场上小商贩们的竞争技巧,然而中国的小商贩们从规模上发展成为大企业后,精神上却没有完成涅磐,以至于同行相残的丑闻屡次曝光在大众面前。笔者并非不赞成同行之间互揭黑和监督,但一些恶性商业竞争使真相完全模糊掉,只会令公众对整个行业彻底失去信任。同行不仅有竞争性的一面,但同样更有合作的一面,大家尽管拥有各自的商业利益,但却有着共同的行业利益,因此,他们不仅是商业对手,同时也还是事业伙伴。竞争的存在使得他们相互促进,不断进步,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最大化;而合作又可以使他们顾全大局维护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使得自身利益得以持续。肯德基和麦当劳、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竞争了上百年,却一直相互辉映构成人类商业文明的双子星座,原因在于,他们在商业思想上能够做到尊重和敬畏对手,而整个行业也在这种相互尊重中健康发展,这是一种伟大而可贵的精神。
为什么众多的中国企业在处理与对手的关系时却只想到竞争而忽视了合作昵?这是因为他们的经营管理思想只是为了利,而不是为了义,他们斤斤计较和精打细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商业目标中丧失了行业秩序、消费者利益等以社会责任为内涵的时代精神。因此,他们更多的时候是见利忘义,而不是以义取利,只有当诸如三聚氰胺这样的问题和事件影响到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才会开始显摆自己对消费者的尊重和关心。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社会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浓缩了人类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整个历程,我们在物质上已经基本具备了与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硬件设施,但在思想精神上,却依然存在着诸多极其落后的思想意识,而在伊利和蒙牛“恶意营销”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那种小商小贩意识,这在本质上是小农意识在商业领域中的扩散和表现。
生活是诚实的坚守
如果让笔者给中国的食品企业家们推荐影片的话,《阿甘正传》会是首选。这部影片曾在1995年度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斩获六项大奖。主人公阿甘因“傻”得福,凭着“简单的头脑”和“偏执式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Stupid 1s as stupid does,中文译为“傻人做傻事”。换一个角度,这部影片道出了一个真谛一生活是一种诚实的坚守。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上个世纪取得成功的中国企业家与阿甘有着某种相似的成功路径:多数是没有接受过真正高等教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想做的事情并非高科技而是买饲料、买饮料、杀猪卖肉等传统行业,在八十年代有些放弃公职的创业者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被周遭的人引为笑柄。然而靠着勤奋与执着,当然有时候也包括某种偏执,他们中的一些幸运者把握住了时代赋予他们的产业机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今天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成功似乎停留在财富的层面上止步不前。企业在“小学阶段”靠胆子和运气,到了“中学阶段”靠知识和经验,进入“大学阶段”,靠的是意志与品质。社会环境与市场的变化是不可预知的,也是无法控制的,只有依靠经营者的强烈愿望和意志,才能克服困难和挑战,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九阴真经》是金庸小说中的一部为众多武林人士趋之若骛的武学秘籍,然而真正把这门武功练到极致进而问鼎华山论剑的却是一个进入疯狂状态的欧阳锋。然而回归现实,众多的“成功”企业都是一个“疯子”式的老板带领一群正常人组成的团队完成的,开始是“跟着感觉走”,在“一不小心干大”以后,老板自己也养成了以“自吹自擂、自命天高、自以为是”为特点的“三自经”。然而“上帝要谁亡,先让谁疯狂”,太多的“孤胆英雄式”老板最终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进程中“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商业文化的一种尴尬。每一轮经济的起伏后,一些企业家们过往的口号、目标和豪情都变得惨淡,个中的谎言、失意、悲情也毫无遮掩地暴露在人们面前。2008年时,丰田以897万辆的销量超过通用835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是圆了世界第一之梦。但质量“噩梦”随之而来,并在2010年爆发。2008年接掌帅印的丰田家族第四代孙丰田章男到北京向中国消费者道歉的时候,讲到了这次丰田危机的三点原因:“其一,由于急速的扩张,一直非常秉承的造车育人这样一个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换句话说我们成长的速度超过了我们人才培养的速度。其二,丰田模式中第一是安全,第二是质量,第三是数量,第四是成本。但最近一些年,在优先顺序上出了一些问题。其三,公司内部有些人过高评价了自己取得的业绩,把短期业绩当成了发展的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说,丰田的教训恰恰是很多中国企业追求超常规发展的不二法门。社会转型期,最甚嚣尘上的就是浮躁心态。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太多人都在“用短跑的心态跑长跑”,幻想着自己能够导演“井喷式增长”甚至是“蛇吞象”那样的奇迹。试想,如果“奇迹”能够成为常态,人类真地要做好“哈雷彗星撞地球”的预案了。
纵观人类历史,佛教、基督和儒学已经传承千年,很多著名的大学也有百年积淀,然而在商界,百年老店绝对是“稀缺产品”。宗教和大学之所以能够“长寿”,因为他们经营的产品是文化与精神。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生命尊严,企业亦然。太多的中国企业一门心思就是想赚钱,或者搞了轰轰烈烈的企业文化建设,终极目的仍是更好更多地赚钱,如此颠因为果,百年老店的梦想本身就是一个悖谬。企业家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在利润背后,还有什么?中国企业家的价值,就是赚钱吗?企业家的最终价值是什么?企业对社会到底有什么意义?没有企业家,社会会有什么不同吗?把企业放到关联人类命运的角度去审视,只有文化精神的支撑,才能活出生命的尊严、饱满和大美。多少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文化精神才是真正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