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企业2011大趋势

2011-01-01

董事会 2011年2期


  2011年,许多企业开始着手建立一种更可持续的稳健的业务增长模式,
  追求愿景更为清晰,对主业更为专注,对创新的追求更为实际,对内功的修炼更为倚重,对机会的追逐更为谨慎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后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之年。总的来看,外部发展环境略好于2010年,经济增长预计在9%左右,仍处增长率的高位区间。而成本持续上升和通货膨胀再起,是预测企业2011年走势及企业谋划2011年发展规划时必须认真考虑的背景因素。
  企业是推动经济转型的主体,面对成本上升、通胀再起的压力以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2011年的经营走势既会保持前一阶段特征的连续性,也将呈现出四个新的典型特点。
  
  “快公司”向“稳公司”转型
  
  在经济周期、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2011年的经济增长预计会继续回落。与此相对应,企业的扩张步伐也会有所放缓。据《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关于2011年的GDP增长,74.1%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在9%以上,平均预测值为9.8%,低于对2010年的预测值。接受调查的许多企业家对2011年的企业经营也表示了谨慎乐观的态度,透露要根据2011年的宏观经济态势安排经营。
  企业扩张放缓的趋势在大企业中更为明显。从2010中国500强企业的表现看,中国大企业的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比前几年明显降低。2010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2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7%,这是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增长幅度首次低于10%。大企业增长趋慢的势头势必会传递影响2011年的企业发展步伐。当然,许多企业在调整发展速度的同时也寻求质量的提升,他们开始着手建立一种更可持续的稳健的业务增长模式,追求愿景更为清晰,对主业更为专注,对创新的追求更为实际,对内功的修炼更为倚重,对机会的追逐更为谨慎,实现公司从“快公司”向“稳公司”转型。
  
  国企、民企共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体制、法律法规逐步成熟完善,从所有制角度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并驾齐驱、比翼双飞的局面已经大体实现。2011年,这种共赢发展的格局可以说更为明显。
  国企保持发展势头。在经过长期的改革“阵痛”后,国有企业成功地收缩了经营战线,优化了治理结构,提升了管理水平。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实现了大幅度的提高,有分析称央企去年利润有可能突破万亿大关。调查也显示,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对下一阶段的经营发展信心强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9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类型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企从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及十大产业振兴中获益最大,这些因素都会增强发展后劲。因此,国有企业定会在2011年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民企发展更进一步。与往年一样,2010中国企业500强的经济效益与效率在所有制结构上继续呈现民营企业领先的格局。民企对去年经济的企稳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相对已经积累的民间资本巨大的潜力而言,目前的投资水平还大有上升空间。去年5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与以往的该类文件具有一致性,“新36条”将政策重心放在解决民间投资面临的市场准入障碍方面,旨在为民间资本营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有效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成长。相信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民营企业在2011年会有一个优于2010年的增长幅度。
  
  更多企业试水新兴
  
  当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从产业角度看,更多企业会因看好新兴产业的前景和商机而选择进入,虽然这一过程并不是2011年才开始的。从资本市场看,近两年已出现了市场资金向新兴产业聚集的趋势。有资料显示,2010年仅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额就高达50亿美元左右。有机构预测,未来5年将会有10万亿投资进入新兴产业。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数据显示,未来3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可带动近两万亿元的产值。2011年显然是企业进入新兴产业的关键年份,会表现两大特点。
  找准投资方向。企业的规模再大,其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在进入新兴产业时,一定会(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与相关的产业路径,找准投资方向与行业制高点,加快淘汰落后产业类型,提高产业竞争力,防止重复建设。
  带动传统产业。许多进入新兴产业的企业均是多元化经营。因此,在进入新兴产业时必将力争实现新兴、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以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这种新兴产业的正溢出效应与投资方向有关。应当说,只有当新兴产业的投资与发展是沿着传统产业相关联的方向进行时,才会有切实的带动效应。
  
  兼并重组、整合调整并重
  
  兼并重组一直是中国企业加速扩张的主要手段,但经过长期高速成长后,许多企业也在进行兼并扩张后的整合调整。因此,2011年是中国企业兼并重组与整合调整并重的年份。
  2010年,钢铁、汽车、煤炭、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发生了多起重要的兼并收购案例,这一态势在2011年间还会继续下去。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大部分企业和国际同行比较规模普遍偏小,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集中度还较低,这是导致我国工业产品成本偏高、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继续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同时,根据国资委有关人士的表态,“十二五”期间,央企数量将减少至30-50家。从以往的经验看,央企的兼并重组势必对国内企业的兼并收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政府一直在大力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国务院于2010年9月发布了《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
  从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看,仅仅做大规模远远不够,整合调整也是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许多国内企业已认识到这一点,它们基于两个理由特别注重后期的整合。首先,许多统计表明,大部分并购最终都归于失败,并购成功的案例中,只有20%运作比较稳定,80%不太好。与发达国家的兼并重组和行业集中局面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相比,我们目前的兼并重组时间很短。注重后期的整合,对达到既定的目标,实现预期的效能,就更为重要。其次,与欧美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早地染上了“大企业病”,不少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的企业也未能幸免。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长虹、科龙、联想等都无不是受到“大企业病”的困扰。因此,许多大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纷纷顺应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势,推行扁平化变革,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费用,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增强高层的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