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爱因斯坦那样学习
2011-01-01黎小年
父母必读 2011年5期
从小就不爱学数学,做了爹,当了妈,最怕孩子也遗传自己对数学的“迟钝”。天哪,还真是悲剧重演!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解决这一大心结?
当他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也和别人一样,觉得数学是如此无趣。直到四年级的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喜爱的画画和不那么喜爱的数学有着某种强烈的关联。那支神奇的画笔,可以描绘数学世界种种抽象的概念。他,就是墨菲教授(Stuart J. Murphy)。
当这位视觉学习的倡导者带着自己的数学绘本(中文版)来到北京,父母必读杂志社第一时间和出版社一起请来了墨菲教授,他的讲座让每一位在座的家长都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之后他接受了父母必读的专访,以全新的姿态,用故事的方式,将数学带到了孩子们面前。
播客30秒
视频:“妞妞,告诉小姨,这是几?”妈妈夸张地伸出一个巴掌,在妞妞面前晃荡,希望妞妞能在小姨面前好好表演,说出一个正确答案。1岁半的妞妞试探性地从嗓子里发出声音:“1?”“2?”……
画外音:从小,父母就希望孩子们对数字敏感,数学优秀似乎就是聪明和机智的象征。然而无论中外,似乎“数学”又都是一门让孩子们头疼的科目。在众多学子眼里,数学简直就是“迷茫”、“乏味”以及一切烦恼的代言词。
Part1
换个角度学数学
数学并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字和运算,还包括生活中一切相关的内容,比如推理。换个角度学数学,让我们一起揭开“视觉学习”的面纱。
你来问我来答
父母必读:什么是“像爱因斯坦那样学习”?
墨菲: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视觉教育中生活和成长的。每当我们面对杂志、报纸、电脑以及屏幕的时候,我们都生活在视觉感受之中。孩子们在学习抽象的数据、小数点之前,都是通过观察直观的东西,通过视觉来学习的。视觉学习就是通过插图、照片、图表、符号还有图标,诸如此类的视觉概念来获得学习的内容。
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典型的视觉学习者。因此,“像爱因斯坦那样学习”,实际上也就是倡导一种“视觉学习”的方式。孩子似乎有着某种天分,可以从视觉图像中获得某种含义,能够通过视觉去思考尺寸的问题,能够意识到形状,他们也经常能够领会数学的概念,比如说估计数量以及距离大小,并且能够用柱状图表达数量的变化。所以,如果将数学运用到生活里,用阅读和视觉学习的策略来学习,那么会有趣得多。
父母必读:为什么要用绘本学数学?
墨菲:研究表明视觉的学习理论特别适合用在数学学习中。因为我们的视觉就像一个地图一样,让孩子们看到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因此用图画书做道具,可以很好地起到学习数学的效果。图画书有文字,也有图案。在观察书中场景的时候,就自然地学习了数学概念,听故事的过程也可以自然地提升孩子们的数学兴趣。那些有趣的情节,其中蕴含着点数、加法、减法,它们带给孩子们快乐的体验,也让孩子们接触到了数学的概念。
Part2
满怀信心,爱上数学
要爱上数学,就得对数学充满信心,当你有信心学好某一样东西的时候,你才会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然后勇敢自信地接受它,学好它。
你来问我来答
父母必读:从不喜欢到喜欢,您的转变是因为什么呢?
墨菲:我小时候确实也不喜欢数学,但是以前有一家美国杂志说我“痛恨”数学,那可不是事实。其实我并没有到痛恨数学的地步,只是相比较于其他科目而言,我比较讨厌数学。到了四年级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数学是可以用图画来表示的。那个时候我很爱画画,当我发现这两者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太兴奋了,于是就开始用图画的方式上数学课,这让我逐渐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这也是后来我创作这些数学绘本的原因,因为我很想告诉小朋友,其实数学并不是无聊的课程,你完全可以用图画来表示数学。
父母必读: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帮孩子找到学习数学的自信?
墨菲:首先,要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孩子一定有他的兴趣所在。所以,无论学什么,最好都能找到孩子的兴趣点,从孩子们真正喜欢、真正关注的问题入手。比如在给孩子买心爱的东西的时候,讨论一下这个东西多少钱?和其他东西的价格差异是什么?产生出尽量多的信息,让数学语言融入到他们兴趣当中。
其次,让孩子们了解,数学不光在学校里有用,而且也是他们生活技能的一部分。
让孩子们意识到在生活中,数学与我们息息相关,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更渴望学习数学。比如,让他们数一数兜里到底有多少零花钱;和他们谈现在几点了;朋友当中谁长得最高,谁长得最矮?这些都需要用到数学。我们要让孩子们了解数学是人们日常沟通的一部分,我们不仅会使用非常精确的数学语言,也会使用诸如“更多”、“更少”这样的模糊语言。
数学不是纯粹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而是在生活中随时都要用到的工具。当我们去商店里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不会说 :“现在我要开始计算数学题了。”当我们看篮球比赛的时候,场上的比分随时变化,我们不可能刻意地去做什么数学题,但实际上在看篮球比赛的过程当中,很多的概念就已经和数学在一起了,数学俨然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Part3
送给父母的4个贴心锦囊
烦恼于孩子们不爱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爸妈们,不用着急。专访的最后,墨菲教授为父母们倾情奉献了4大贴心锦囊,让我们一一解开,一探究竟。
锦囊1 生活,让数学生动起来
把数学装嵌在生活当中,让它生动又具体,孩子们就会有兴趣去学习了。因此,和孩子们一起做生活的有心人,敏锐地观察世界,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买东西的时候,可以教小朋友看看篮子里有多少东西?路过收费站,问问小朋友要付多少钱?让孩子们付款——最好是小面额,需要做加法的钱。也许很多家长本身就有数学恐惧症,而这种想法会很不自觉地传递给孩子,这对小朋友来说可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所以我希望家长不要有这种恐惧的感觉,而是将数学融入到生活中,和孩子们一起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锦囊2 信心,是学习的动力
可能每一个人都知道信心的重要性,如果你的孩子说他不能学好什么东西的话,也许正是因为他没有某种机会,让他建立起信心去学习。如果你的孩子觉得他能学很多东西的话,那么常常是因为,他有信心,有意愿去学习。所以,培养孩子自信,让他们自己获得学习的经验,这对于家长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
当孩子没有完全做好一项工作时,我们可以说:“你这个没有做好、没有做对,但我知道你在其他方面做对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新形状,但你早就知道那个形状了。”这就是在帮助孩子们先建立一种自信,让他们知道他们有能力学好数学。
锦囊3 亲爱的,他只是个孩子
什么时候可以教孩子数数?什么时候可以让他学加减乘除?当孩子算得不对的时候,我们是去纠正他,把他往前引导,还是等待他慢慢长大,自己找到答案?
事实上顺其自然是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有他们的发展规律,当他们认知发展还没成熟到那一步的时候,无论如何是会有很多“迷思”概念的,他们很难得到我们期望的答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正确的思维过程展示给他看,当然,一定要用直观的方式让孩子看得到,比如拿实物数给孩子看,讲数学绘本里的故事给孩子听。
讲故事,就好像在做小实验,因为故事可以不止讲一遍,还可以换着花样讲。可以从纯粹地说故事开始,讲了几遍以后再向孩子们演示故事中的数学任务。为的是看孩子们什么时候可能感兴趣,这就是教孩子学数学的关键时间点。当然,最开始几遍故事之后,不要太期待孩子很快就能给予正确的答案,他需要时间去沉淀和思考。
除了孩子们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存在着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当孩子们没有别人学得快时,别着急,到了合适的年龄,自然就可以去教他们了。
锦囊4 延展数学活动
了解孩子们在学校里的数学学习进展到哪一步了,然后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延展活动。譬如妈妈知道今天学校教“平分”的概念,那么就可以在家里教小朋友:你来平分蛋糕,切成一人一半吧。另外,我建议父母可以了解一下老师在下个月会教什么,这个月就可以先自然而然地进行一个月后的数学内容,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提前有一些感性认识。
专家介绍:
斯图尔特 · J.墨菲(Stuart J. Murphy)提倡视觉学习策略的领导者;芝加哥Ligature公司的创始人之一。MathStart系列数学绘本的作者。
Mathstart曾被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出版物Booklist报刊誉为青少年非虚构系列十佳图书系列之一。Less Than Zero 被 Science books & Films 报刊誉为 “年度最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