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眼中的对与错

2011-01-01何子静穆岩

父母必读 2011年5期

  社会在不断发展,每时每刻都有变化发生,为孩子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基础,就好像是在成长的道路上为孩子们系上安全带。
  
  在人生旅途中,孩子们不仅仅需要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被社会认可的有用之才。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们在不同年龄段对道德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么,对于孩子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道德的理解遵守着怎样的普遍规律呢?孩子的道德观是怎样形成的呢?在不同的年龄段里,家长可以做点什么,帮助孩子理解对与错呢?
  
  0~3岁
  年龄虽小,也有道德偏好
  
  小婴儿刚刚降临人间的时候,天真无邪,懵懂而纯真。他们在努力地发展着语言、记忆等各种我们认为日常的能力。道德,这么深奥的东西,他们又懂得多少呢?
  令人惊讶的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者通过一系列不涉及语言的测试拓展了婴儿心理学的崭新领域。结果发现,从婴儿期开始,孩子们就已经表现出对人际社会交往和道德规则的预期!这不同于历史上哲学家们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争论。而是在客观实验中,让婴儿观看精心设计的图片或是关于某个人际情景的“小话剧”,通过考察婴儿视线方向、观看时间长短等指标来判断他们的偏好。
  比如说,3个月大的孩子,就已经能区分那些帮助过他人或者阻碍过他人的人啦!而且孩子们不仅自己会更倾心那些助人者,也预期别人会有和自己一样的选择。宝贝们真是神奇!这些基本的社会预期和偏好不仅能够帮助婴儿理解他们日常观察到的人际互动,而且随着孩子们与其他人的交往日益增多,这些预期和偏好也能够帮助他们去预测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什么结果。
  
  父母:试试这样做
  1. 耐心与关爱
  虽然3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用语言交流,但是可别以为孩子还小就什么都不懂哦。他们只要睁着那双大眼睛,就会随时观察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所以说,以身作则永远都是家庭道德教育中最基本的法宝。因为平时的观察,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拥有了一些基本的偏好与预期。在这一时期,家长对孩子所表现出的耐心与关爱是建立信任关系的根本所在。
  2. 避免说“不要”
  虽然父母应该告诉宝宝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在方法上,还是尽量避免说“不要”为好。这是因为,1岁半以后,孩子们就陆续进入了“第一反抗期”,到了2岁多的时候,你会发现,许多宝宝都开始喜欢和大人对着干。他们最喜欢说的就是那一句:“不,我不要!”所以,如果爸爸对孩子说:“不要打开那个抽屉!”那孩子很可能原本没有这个想法,此刻倒是很好奇,忍不住要打开抽屉看一看。如果妈妈让孩子:“不要吵!”那孩子很可能马上就提高嗓门大声地喊。其实,父母只要使用正面的提示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比如,妈妈可以用轻柔但肯定的声音告诉孩子:“在屋里要轻声说话。”因为孩子更容易接受正面的示范和提示。如果孩子没接你的茬,别担心,其实你对他说的话,他都已经放在心里了,只是没立刻给你反馈而已。
  3. 及时鼓励
  当父母看到宝宝做得好的时候,就要积极地鼓励。比如,当孩子开始学着在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家长不妨立刻给他们一个吻,或者一句表扬的话以示鼓励。这样及时的肯定,会激励宝宝继续有礼貌的行为。
  4. 转移注意力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做了错事,先别急着骂他,控制自己,一定要冷静,告诉自己,面前这个可是自家可爱的小宝宝!可以试试将孩子的兴趣和注意转移到更合理的事情上。比如,发现两岁的女儿探身去玩马桶里的水,太危险了!冷静,妈妈先别大动干戈,可以用脸盆接些水,放上几个塑料玩具,这样就顺利地把女儿的注意力转移到水盆里来了。
  
   相关链接:
  3个月小婴儿的道德偏好实验
  婴儿的语言和运动能力都尚待发展,但他们已经用眼睛积极探索周边世界。婴儿观察事物时表现出很强的喜好,比如他们的视线会在感兴趣或偏好的事物上停留更长的时间。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凯丽・哈姆林(Kiley Hamlin)教授和耶鲁大学的卡伦・温(Karen Wynn)教授利用婴儿的这种视线偏好来考察3个月大的婴儿对“好人”与“坏人”的理解。
  他们在一个小舞台上利用布偶来演出这样的情境:小猫在玩球,他对着墙把球扔过去再接住。但小猫突然把球扔到了墙的背后。一只穿红衣服或一只穿黄衣服的小兔走上舞台,捡起球。小猫朝小兔张开手臂,示意自己想要回球。接下来有两种结局:要么穿红色衣服的兔子把球还给小猫,要么穿黄色衣服的兔子抢走球离开舞台。在婴儿反复观看两个情境后,实验者会把两只分别穿着红色和黄色衣服的兔子给婴儿看。她们发现3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更偏好“好人”。同一个实验还考察了运动能力稍发达的5个月婴儿,发现一致:婴儿更乐意伸手接触“好人”而不是“坏人”。
  
  3~4岁
  这是“我”字特别突出的时期
  
  3岁以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但是自我调节的能力还不高。家长常常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的道德推理逻辑跟自己的完全不一样!他们会常常喊:“不公平,不公平!”但是不是真的不公平呢?更多的时候,孩子的实际意思是在说:“我得不到我想要的。”他们一般都会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不公平这件事。他们自我地认为“得到我想要的”才是公平合理的。比如孩子一旦想要一个玩具,就觉得必须马上得到,即便另一个小朋友正在玩那个玩具。这种自我中心的倾向是孩子们在这一阶段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是与孩子们的认识水平、推理能力、社交经验等方面密切相关的,只能说明孩子们长大了,他们有了“我的”的概念,逐渐了解归属权的意义,而并不是我们成年人认为的自私自利。
  
  父母:试试这样做
  1. 坚持规则
  在这个年龄段里,家长要坚持一些规则,要让孩子觉得规则是需要遵守的,而不是可以随意打破的。如果决定了让孩子吃饭前洗手,就要叮嘱孩子每天做到,不能有时能做到,有时又做不到。如果家长期望孩子做什么,那么就要尽量提前安排好,在每项活动之前就提前提醒孩子有什么注意的地方,比如给孩子玩沙之前提醒孩子沙子只能在沙盆里玩,不要事后发现孩子把沙子弄到四周时再责怪他。
  2. 家园一致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了,那么家长在建立规则时,还需要有意识地配合、利用孩子们在幼儿园已经养成的好习惯。在家里时,要用同样的规范标准来要求孩子,这样孩子们就不会表现得“幼儿园里有规矩,回家我就是霸王”。家庭中所有长辈意见一致,对孩子们的习惯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3. 游戏中学规则
  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父母可以在跟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开始渗透规则意识,让孩子理解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则。比如在玩投骰子游戏时每人轮流进行,不能一个人连续投两次。但这些规则需要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而设立,不能太过复杂,否则如果孩子记不住的话,也不利于他的理解。
  4. 友好的环境
  友好的环境不仅仅指的是准备合适的玩具,注意家具的安全,安排合理的作息等等,当然还包括大人的态度。比如,当爸妈发现孩子拿着玩具枪假装向客人开枪。与其生气地责怪孩子没有礼貌,不如一开始就明智地收起玩具枪。
  5. 提前告知
  父母让孩子提前知道自己的活动安排,比如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讲故事,什么时候睡觉。如果孩子能够在从一个活动过渡到下个活动之前有个心理准备,他们就能对上一个活动有一个终结感,减少恋恋不舍的哭闹。
  
  4~6岁
  学会服从
  
  
  大多数孩子开始进入幼儿园或学前班,学习适应集体生活。面对老师或者家长,孩子会觉得大人有权利发号施令,所以孩子们认为“他们要我怎么样,我就应该怎么做”。孩子对道德的理解就是:不想惹麻烦,绝对服从。因为孩子们知道如果违反规则,就会受到批评或惩罚;如果遵守规则,就可能受到表扬或者奖励。但问题是,孩子们对于规则的理解还是非常机械的,是基于成人的命令,而不是了解规则背后的目的而接受。这就意味着,如果大人没有确保规则的执行性的话,孩子就不一定会继续遵守规则喽。
  
  父母:试试这样做
  1.将自我管理提上日程
  在大人们为孩子立规矩的同时,爸妈更需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事实上,自我管理比大人们管理更加重要。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在未来他们必然是要自己管理人生,自己控制情绪,自己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这一切看似遥远的事情,其实在小的时候就要抓紧培养了。
  2.让孩子做选择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经常给予孩子做选择的权利。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今天是穿这件蓝裙子,还是穿那件白色长裤上幼儿园”,为了帮助孩子做出较好的选择,还可以适时提供一些信息。在给予孩子的选择项里,爸妈们也可以有些小技巧,比如天气很冷,那么就别让孩子选择是穿毛衣还是穿衬衫了,直接在毛衣里让孩子尽情选择吧。
  3.知道要对自己负责
  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有的时候家长可以不去干扰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学会对自己做的决定负责。只有在感受了自己的决定产生怎样的自然结果之后,才能真正理解每个决定都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如果孩子把冰激凌放在茶几上,那么冰激凌就会融掉;如果孩子把玻璃窗打破了,那么孩子就要用零用钱付玻璃窗的钱;如果孩子不是每天给植物浇水,美丽的小草就会枯掉。这些简单的因果会让孩子今后在遇到问题时,知道要认真考虑,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4.教孩子换位思考
  平时,除了告诉孩子一些有关是非的道理,还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引导孩子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处境,让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这样有助于孩子成为一个为他人着想,道德顺利发展的人。
  
  6~9岁
  “你对我好,那么我也对你好”
  
  这个年龄的孩子具有一定的公平感,但还是有局限,他们认为:“如果别人对我公平,那么我也可以对那人公平。” 他们认为“好人就等同于善于做交换”。他们常常会问:“我帮你洗碗,那你会给我什么好处?”上学以后,孩子们就会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了。环境的改变会给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带来不一样的特点。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更深切地接触集体的概念、少先队等荣誉标志的概念。这些社会结构的引入对于儿童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学校中,学习成绩、语言能力、自控能力等等认知水平的高低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们受到的评价。
  
  给家长的建议:
  1.倾听孩子的心声
  家长要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看似错误的行为背后有什么真实原因。比如孩子在学校欺负别人了,也许是想借此行为博得老师和同学的注意。知道真正的动机之后,家长才能帮助孩子解开心结,引导孩子用别的方式去表达自我,进而让老师和同学认识真实的自己。
  2.培养谈判的能力
  谈判是一种能力,当两个小朋友吵架的时候,只有两人各自说出自己的感受,确保两人的想法和情感得以表达,才能商量出解决矛盾的方案。有些道理是需要在辩论中明晰出来的,所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教孩子学会权衡利弊,这样可以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处理矛盾,也可以让孩子对道德有更多的感悟。
  3.独立自主很重要
  在孩子发生矛盾时,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调停的时候也带有一些小小的技巧。比如妈妈发现两女儿正在哭闹:原来妹妹抢了姐姐的玩具小熊,姐姐想取回来。这时妈妈最好先让孩子冷静一下:“好像妹妹拿了姐姐的小熊……”这样的说法可以让姐妹俩有机会自己去思考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没有效果的话,妈妈可以进一步跟姐姐说:“你怎样做才能取回你的小熊呢?”如果还是没有效果,再用直接的指导,告诉姐姐说,“你可以告诉妹妹把小熊还给你。”家长先不要直接给出干预或者指导,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想出办法,学会通过交流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解决冲突。
  
  结语
  道德与良心是人们判断对错的基础。基本的道德判断是孩子自我概念的根基所在,是孩子追求自尊、自强、自信、自爱的出发点。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与实实在在的快乐生活,不论我们自身曾经如何受伤,如何困惑狐疑,如何愤世嫉俗,还是要认真地为孩子们培养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
  编辑/刘国平(liugp@bph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