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环境的组网技术课程“V-T-E”三级实训体系构建

2010-12-31郭惠丽李倩倩

计算机教育 2010年8期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基于工作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课程建设后,如何建立学习的工作环境、体现应用后的效果。我们发现“V-T-E”三级实训体系的建立,可以重构和序化课程内容,将基于“工作”的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关键词:职业能力;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实训体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08-0118-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明确授课环境是否基于工作环境,授课内容是否基于工作内容,授课项目是否基于工作任务。高职课程中的项目提倡源于企业,但根据课程教学需求,要在企业获取与其匹配的项目,操作难度较大,为此,笔者认为基于工作环境的课程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提供一个类似于企业工作岗位的真实环境以及工作任务,而是应该考虑通过对课程培养目标以及所能够达到能力的分析,创造一个整体工作环境系统,在该系统中自始至终贯穿基于“工作”的能力培养,并引入“V-T-E”三级实训体系,下面,我们就其构建过程作如下探讨。
  
  1 确定“一体两翼”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落实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关键。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基础网络搭建能力培养、基本网络搭建与配置能力培养、网络服务功能配置能力培养、网络设备选择与配置能力培养、综合网络设计能力培养等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八个环节组成,它可以使学生完成从模仿到应用再到创新的递进式培养,逐渐使学生具有职业能力,并不断提高职业素质。
  
  
  三年来,根据社会需求,我们不断探索组网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将有关知识和技能综合成基本技能课(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课和技术与实践课f技术应用)三大模块。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线索,串接这三大模块。使这三大模块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围绕着能力培养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再运用“教-学-做”一体化及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对职业岗位(群)和技术型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建立适合该课程教学体系并具高职教育特色的,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如图1所示。
  首先,我们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该课程在基于工作环境的设计模式下,实践教学学时可达到100%。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形成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或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训练方法上,则有多种教学形式,如真实实训、仿真实训、网络参观、课程设计、参与网络设计、毕业设计,等等,技术应用与职业素质训导有机结合,接受仿真或真实的实践训练;其次,教学体系设计体现职业素质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来设置课程;以校内实训基地——校内网络实训室和信息中心为重要载体,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两大中心任务,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和日常生活中,在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强调职业素质训导;再者,能力培养“绑定”职业资格证书获取,通过教学体系设计,使学生轻松考取网络工程师和网络管理员资格证书,以此逐步形成“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中心,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教、学、做一体化,全面推进能力培养”的课程特色。
  
  2 分析课程实训内容与工作环境的关系
  
  
  
  如图2所示,该课程的实训环节依据实训体系设计,紧紧围绕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而定,培养目标完全能够满足行业三能力(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培养要求。
  图3是技能与工作任务对照图,在三种技能培养过程中,合理地安排实训环境能极大地提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并由此引出工作环境,确定“V-T-E”三级实训体系构建。
  通过对图3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基本技能包含三大工作任务,这三大任务既相互关联又互相依靠,由此可以设计一个综合项目——组建小型局域网来贯穿这三大任务,三大任务就变换成了三个子项目,这三个子项目需要真实环境来实现;专业技能中包含设备选择与配置,由于真实环境的设备数量有限,因此,必须启动虚拟环境来补充,工作环境可由真实与虚拟环境共同组建:技术与实践技能中包含5项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培养在校园内是不能完成的,必须依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及虚拟环境来完成。由此“V-T-E”三级实训体系(V——虚拟实训环境:T——真实实训环境:E——企业参与环境。)初步搭建完成。
  
  3 “以工作环境为依托”的课程实训基地体系
  
  将工作环境引入实训过程,使实训基地具有实际工作的特征,网络搭建能力培养、网络设备功能配置能力培养、网络设备选择等的实训均以实际需求为根本,每个培养环节按照实际需要量身定做,针对实际工程决定工作任务,选择不同工作环境,达到完成工程的目的。
  虚拟环境“V”实训体系的建立,解决了学院真实实训室不能满足各种网络的建立、购买各种网络设备建网的问题,选择针对不同网络、不同设备构建各种网络,认识、了解、并熟练地掌握网络设备的各种类型和型号,使学生对网络设备了如指掌,是完成组网技术课程学习的根本。虚拟环境“V”实训体系可由三部分构成:虚拟软件实训室、精品课程网站、internet学习网站等。如表1所示。
  利用Cisco培训软件BOSON,可以实现网络规划、组建、设备选择与配置,构建灵活,配置方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完全在仿真的状态下完成设备组网配置实训。
  
  精品课程网站包含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课程构建、bbs、blog、在线答疑、情景设置,等等,学生异地可自主选择学习,完全不受空间和实践制约。
  Internet组网技术学习网站: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更新快,实用性强,学习内容全面,是本课程扩充知识,了解内容的最全面的学习平台。
  真实环境“T”体系搭建了从基本接触一认识一熟悉网络的整个环境,完全满足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训条件,真实环境设计包含三部分:网络实训室、学院网络系统、校企合作网络公司;不同的实训内容放在不同的实训空间,真正做到工程实际与实训二合一。真实工作环境与完成项目见表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指导方针,企业环境实训“E”体系如表3所示,它就建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习实训基地,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由学生在实习基地完成,校内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安排工作任务,让学生充分完成在“E”环境的学习任务。
  
  4 “实训项目与实际工作岗位工程并轨”的实施方法
  
  组网技术课程修完后所对应的就业工作岗位有:网络搭建与维护、网络管理、网络工程规划、服务器维护与配置、网络设备维护与配置等,实训项目与岗位对应表如表4所示。
  
  5 解决学生二次培训的困惑
  
  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学生走出校门之后,企业还需支付二次培训的成本,这会减弱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兴趣。构建“V-T-E”实训体系后,实训室依据职业岗位标准来建设,比如,我院已经完成CCNACisco认证实训室、锐捷网络实训室、联想服务器实训室等,CCNA Cisco认证实训室能够完成全部CCNA实训,但CCNP却要通过虚拟实训室完成,锐捷网络实训室的IOS与Cisco有80%的相似率,但主要针对第二层建设,三层以上实训依靠虚拟实训室仍然可以完成。有了行业化实训室条件的培养,企业只需对进入企业的学生进行满足自身需求的培养就可使其快速上岗;其次,实训内容会根据企业岗位不同、岗位工作内容不同、实训条件以及地点不同,因此要做合理的安排,比如,网络安装工程项目,我们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直接参与到合作企业网络安装工程项目中去,直接进行学习,学习过程配备网络公司工程师做指导,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真正工程实施的步骤:学生的能力培养达到一定水平后,获得更高的能力和知识就一定要用到“E”实训体系,在“E”中,递进式安排教学内容,层次化的安排教学项目。通过“V-T-E”实训,使学生走出校门即上岗,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经过本课程该成果的在校学习,已完全安全具备了考取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证的能力,虚拟实训室提供了培养网络高级应用水平的能力,真实环境提供了网络中级应用水平的能力,企业级实训体系提供了全方位企业网络应用的能力,该成果经过两年的实施,2004级在校第三年报考人数为20人,考取资格证的人数为14人,通过率为70%;2005级报考人数15人,考取10人,通过率为67%,而以往的通过率只有30%,这不仅实现了量的飞跃,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6 应用情况
  
  组网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即有对硬件的要求,也有对软件的要求,网络的组建又设计到多个层次,而学院的实训室不仅面积有限,所购设备也有限,仅靠一个网络实训室不能满足目前组网技术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所以,从2004级开始,我系已开始实施“V-T-E”实训体系。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全部可在“V-T-E”中完成,现在已应用两届学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评价较高,老师的使用也得心应手,就业单位也给出了很高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