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10-12-31郑小蓉

计算机教育 2010年8期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软件外包服务的目的和意义,提出组建和管理软件外包服务中心的办法:通过软件外包中心业务的开展,分析软件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根据工作过程深入企业调研,有针对性地了解高职学生能胜任的职业岗位群以及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制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软件外包服务;课程体系;软件专业;高职;工作过程
  文章编号:1672-5913(2010)08-0064-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一方面软件多层次高质量人才匮乏,另一方面软件专业毕业生面临极大就业压力,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在软件企业找到合适工作岗位。通过仔细分析发现,问题出现在目前既有的软件人才培养目标、方向、模式与软件行业各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存在偏差,而引起偏差的原因又直接是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满足软件企业对具体岗位人才的知识素养与职业能力的需求。怎样才能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软件人才,尤其是急需的中低端软件蓝领,结论是必须采取多种途径,“举校企合作之旗、走工学结合之路”,最终必然要颠覆传统的软件课程体系,重新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1 校企合作,开展软件外包服务
  
  1,1目的和意义
  “举校企合作之旗、走工学结合之路”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对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起到关键作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训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本文借鉴国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高职软件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校企合作开展软件外包服务为切入点,研究和促进软件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该研究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软件教学理论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开辟校企合作的新空间,从根本上提高软件教学与软件人才的质量培养。
  
  1,2载体
  采用校企共建方式,组建软件外包工作室,学校提供专门的场所并配置专用硬件设备,在与企业签订保密协议和知识产权归属协议的框架下,从企业引入软件开发平台、软件开发规范和各种软件开发文档,即软件生产线,实现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开展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分步实施,逐渐完善,以达到构建基于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软件课程体系的目的。
  
  1,3管理
  1,3,1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采用分层分组管理的组织结构,学校负责场地、设备等资产管理和校企合作事宜,系部负责中心日常运作和学生的选拔,外包服务中心负责学生的组织,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组,一个项目组承担一个项目的开发,项目经理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师负责项目组织、实施与管理、主要的技术开发、协调企业技术人员;企业技术人员负责进行项目管理和业务指导。
  1,3,2学生成员选拔与考核
  项目团队中学生成员主要从软件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参考其一年级的专业成绩,经考核后进入候选库。项目经理根据项目要求,从候选库中选择合适的学生组建项目团队,对学生进行开发规范和基本素质的培训,然后投入到项目开发的工作中。项目经理再根据其开发工作量、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每学期为每个学生成员评定一次成绩。对一些综合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团队成员,经过严格筛选后推荐到企业实习。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通过软件外包中心业务的开展,分析软件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根据工作过程深入企业调研,有针对性地了解高职学生能胜任的职业岗位以及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具体过程如下。
  
  2,1学生胜任的职业岗位群及实际工作过程分析
  在我院软件外包中心成立之初,计算机系即与重庆港澳大家软件有限公司、重庆亚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软件公司签订合作保密协议,开展外包业务。首先由公司的项目经理为软件外包中心的老师和学生提供开发平台,然后提出具体的开发项目,外包中心老师和学生在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给出的项目需求说明书进行项目的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然后进行编码,分模块进行测试。在完成几个具体的外包项目之后,学生逐渐了解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即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但经过仔细地分析、归纳与总结,结论是:高职学生所能胜任的是计算机软件测试与研发岗位群,能具体参与的工作过程为设计-编码-测试-维护。
  
  2,2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及企业需求量分析
  在确定了高职学生能胜任的计算机软件测试与研发岗位群后,组建项目调研小组,通过调查问卷、与企业技术专家交谈、电话访问等方式走访30余家企业单位,对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毕业生一年内岗位变动情况、岗位群工作任务、岗位群工作任务评价体系等进行调研,结论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在企业能胜任的职业岗位需求比例如下:软件技术文员占5%,Web软件程序员占40%,工业控制软件程序员占30%,软件产品测试员占20%,其他岗位占5%。
  
  2,3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分析企业调研结果后,我院计算机系曾先后召开软件核心课程研讨会,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如下。
  (1)软件技术文员:
  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互联网、绘制图形、编写软件文档。
  (2)Web程序员:软件需求分析、网站规划、网站脚本编写、网页与数据库关联。
  (3)工业控制软件程序员:软件需求分析、应用组态软件、开发高级串口通讯、开发TCP/IP通讯、二次开发CAD矿图、二次开发综合布线施工图。
  (4)软件产品测试员: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编写测试报告。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课程体系构建内容
  
  根据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论证、归纳软件测试与研发岗位群的可行动领域,并转化配置为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以软件产品测试员为例,专业学习领域的构建过程见表1)。并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难度范围分类,重构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框架。具体的课程体系见表2。
  
  4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特点
  
  (1)新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了以.Net为主,Java为辅的设计思路。
  (2)新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高职教育中岗证结合的理念。为配合学生参加程序员资格考试,在第3学期的前半段特开设了“程序基础应用”与“数据结构实现”两门课。
  (3)第2、3、4学期采用分段学习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围绕具体的项目展开课程学习,在项目实习中消化巩固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
  (4)第5学期的课程是按照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的需求,将信息技术与其他行业技术的综合,扩大就业面,提高职业能力。
  (5)新的课程体系是学习新加坡职教经验,变学知识为学做事,每半学期集中学习做一件事,课程开设与项目实习配合,学完以后立即通过项目实习让学生把所学技能运用于实际工程项目。
  (6)新的课程体系体现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作为课程体系设计总体思路。
  
  5 结语
  
  实践表明,在高职院校中引入软件外包企业,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符合职业教育的需要,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该课程体系突出了职业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以主流开发技术和相关知识构成专业课程内容,以学期单元构成了职业能力阶梯递进的教学层次,构成了知识、素质和技能三位一体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通过这种课程体系的实施,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得到明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