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井

2010-12-31张俊清

红豆 2010年9期

  张俊清,散文评论家,笔名麦子,195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曾当过粮库工人、统计员和区技术监督局、物价局、商业局、统计局局长,司法局公证处、老干部局主任和特约记者等职,现供职大庆某区政府。有小说、散文、评论散见《散文世界》、《散文选刊》、《中国作家》、《读者》、《小小说选刊》、《青年作家》、《鸭绿江》、《金山文学》、《散文百家》、《散文博览》等。有诗歌散见《岁月》、《诗刊》、《星星》、《黄河文学》、《绿风》等。曾获首届“中国散文精英奖”,获《中国作家》第二届《金秋之旅》二等奖和第二届“新视野”杯一等奖,《散文百家》“千字文奖”等诸多奖项。有多篇散文、诗歌入选《当代散文精选》、《中国当代散文大观》、《盛夏的果实》等各种文集。著有散文集《黎明雨丝》,诗集《没有季节的河流》和《澎湃的洪流》合集。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大庆作家协会理事。
  
  那天,我又一次站在了松基三井前。松基三井是当年32118钻井队在千古荒原上打的第一口井,是大庆油田的发现井,从它喷出工业油流的那一天,就着实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为中华大地的躯体注入了勃勃的生机。
  寻找井的踪迹,那是^类生活的本源。人要想在世上生存,就要跟随着水的足迹才能生存。我不知道井起源于何年何代,或是由谁最先打造出来的第一口井。我认识井的时候,已经是60年代末了,那时家住在一个小县城。离我家大约一千米就有一口深水井,前院和后院是两趟土平房。四十多户的人家吃水都得到我家院西头那口井去挑。那年我可能十二三岁,开始我和二弟用一根扁担去抬水。渐渐大了,我开始一个人挑水,岁数小挑不动整桶的水就挑半桶的。打水时我慢慢地放下铁链绳,待水柳罐接触到了水面后,我还要试探着,感到水柳罐进了一半水,就得急忙往上绕,如果水桶里的水多了,我力气小就绕不上来。一次水柳罐里的水多了,绕到一半我就绕不动了,摇把就劈里啪啦反打了过来,打在了我的耳后,我双手扶住了井台险些被打到了井里。从此,我一站到那水井旁,就有点紧张和恐惧。过了二三年,我有了力气也有了挑水的经验,我打水挑水就运用自如了。每天放学后,我都要去挑水,把家里的水缸挑得满满的。家里人口多,每天洗衣做饭要用很多水。一次放学回家,在学校玩累了口渴得很,回到家,我就急忙奔到了水缸旁,用瓢舀出了一水舀子水,咕咚、咕咚喝个够。水滋润了我的心怀,彻身周体感到是那么的舒畅,那时才隐隐约约地感到这水真是个好东西,它一滴滴蓄积了我的血脉,润之肠胃生津止渴的水,使我领悟出了水对人类的真正内涵,让我对水有了一种亲切的感恩,晶莹剔透纯净无味的神奇之水,洗涤了多少人的心灵,硕壮了多少人的身躯呀。水赋予了多少人的情感呀。人要生存于世,水的功劳不可磨灭呀。70年代初,我家院内的那口老井,结束了它古老的装束,被一根铁管所代替了,改成了压水井。只要双手用力上下那么一压,水就会从铁管内喷洒出来,十分方便。童年时光中的老井消逝了,我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感到这压水井真的是好,安全又省劲呀。
  今天,我才真正发现从城市到乡村,那个被称之为老井的井位,已经彻底地消逝了,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都不知道老井是什么模样了。他们只能从电影电视的镜头里见到它的样子了。那个粗糙简单供人吃水的老井已消失了,现在的城市乡村都用上了自来水,一打开水龙头,哗啦啦的水就流淌了出来。我挑水的经历如讲给孩子们听,他们可能会觉得是天方夜谭一样。每当我见到那白亮亮的水从水管里喷泻而出,每当我在读书看报时端起一杯杯芳香四溢的茶水。我都会想,这没有颜色的水,这悄无声息的水,不就是我们人类的命脉吗?假如没有水,我们大地上的植物庄稼就会枯萎,我们就没有粮食可食用,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呀!小时候看过电影《上甘岭》,使我懂得了水的可贵,它是我们生存的根基呀,是我们强身壮体的血液来源。望着眼前的松基三井,我就想当年它喷出的一股股油流,又何尝不是喂养我们民族魂的水呢?不正是我们祖国昌盛的根基和命脉吗?中国没油的年代里,外国人卡我们的脖子,1959年4月10日,松辽石油勘探局的32118井队,接受了“松基三井”的开钻任务。当钻头到达1050米深度时,取出的油砂呈棕黄色,含油饱满、气味浓烈,这说明井下有油层显示。这一消息传到北京,康世恩听取了汇报后,火速赶到哈尔滨,同苏联专家讨论下一步工作。在意见有分歧的情况下,康世恩请示余秋里部长。此时,已是午夜时分。最后,电话里传出了余秋里部长铿锵有力的声音,“我同意您的意见,松基三井现在就停钻试油”。消息一经传出,附近村屯的男女老少都汇集到松基三井旁。焦急的时刻,人们的心都和石油牵连到了一起,都把渴望期待的目光盯在了喷油管上。在“开阀放油”的一声令下,“哗、哗、哗”油管里喷射出了一股股黑色的长龙,在井底强大压力下直射蓝天。“出油啦!出油啦!”顿时整个井场一片沸腾,人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此时,队长包世忠却抱着油管泣不成声……所有的工人都热泪盈眶,有的竟然嚎啕大哭。是呀,石油人“逐油而迁”的苦辣辛酸,只有他们自己才有深深的感触。松基三井喷油前,松辽盆地第一口基准井——松基一井,承担钻井任务的也是32118钻井队,当钻探井深达1879米时,却没有找到油。松基二井开钻后,井深达到2687.63米时,也没有发现油气显示。而今天松基三井巨龙腾飞的壮举,又怎能不令中国的石油工人自豪和骄傲呢?他们的泪是辛酸的泪,他们的泪就是一朵朵激越的石油花呀!他们用艰苦卓绝荡气回肠的伟业,谱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壮丽诗篇,以此拉开了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为今天石油工业的发展谱写了壮丽的诗篇。松基三井,这口功勋老井如今成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真的不能忘记这老井的功劳呀,在我们祖国民族缺少琼浆玉液的时候,当我们的飞机、大炮、汽车口渴的时候,是它们张开了蓬勃豪放的大口,强壮了我们民族的肚量,壮了国威让世人惊叹。让我们后来人记住这段不可磨灭惊心动魄的历史吧,记住老一代石油人为寻找地下的宝藏所付出坚韧不拔的英雄壮举吧,不能让我们老一代石油人的精神消失,我们要好好敬重和朝拜这第一口井,让更多的后人,认识这第一口井的无量功绩,记住石油人为寻找井的方位而创造拼杀出的铁人精神。那天,我不住地徘徊在第一口井旁,后来我打开笔记写下了:老井/几代人苦苦寻觅着你的踪迹/你延绵了我们多少年对你的情/你冲出地层枷锁的一刹间/如旋转的风冲天呐喊/如绚烂的玫瑰花/开放在天地间/散发着远古的幽香/让寻找你的石油人泪流满面/这用意志和汗水流淌出的泪痕呀/如今/已雕塑成一座座无坚不摧的塑像/虎踞龙盘在大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