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一支采莲曲
2010-12-31王本道
红豆 2010年9期
王本道,1947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盘锦市作家协会主席。已出版、编辑《芳草青青》、《心灵的憩园》、《走笔“南大荒”》等多部文集。作品曾获首届冰心散文奖等。
盛夏的正午,久雨初晴,我来到与市区毗邻的荷塘。这是一处典型的北方荷塘,方圆足有百余里,纵目远眺,圆润肥厚的荷叶托着红白相间的荷花,一眼望不到尽头。
生活在北方,我对中原地区白洋淀、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等地的荷花多有光顾。而这些年,利用出差或是采风的机会,对于江南的荷塘也不泛领略,杭州西湖、苏州拙政园里的荷花让我多有感悟。我觉得虽然同是“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但北方的荷塘开阔无比,且有高高的杨树、柳树做背景,让荷塘平添了几许粗犷与野性,而南方的荷塘则显得娇小玲珑,坦荡素洁,多了几分柔婉与娟秀。但无论南北各方,只要有荷的地方,便总能营造出一种清幽静美的氛围。在荷塘周围漫步,空气是清新的,风是凉爽的,冥冥之中,仿佛感到荷花荷叶似在悄悄攒动,喁喁低语,诉说着红荷与绿叶之间的绵绵情意。
荷花也称莲花、芙蓉,《诗经·陈风》中记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汉乐府》中有一首歌唱男女采莲情趣的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问。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我国最早直接描绘荷花形象的诗歌。此后,历朝历代吟咏荷的诗句不计其数。
盛夏的微风徐徐吹来,隐隐透露出对红荷绿叶的眷恋,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荷花荷叶的芬芳。徜徉在荷塘边蜿蜒的小径之上,隐隐中,仿佛听到江南的采莲女荡着小船吟唱着《采莲曲》款款而行。我国古代,以《采莲曲》为题的咏荷诗不胜枚举,如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李白也写道:“若耶溪旁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说来也怪,读了这么多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采莲诗,至今却没有听到一首以采莲为题的歌曲或是乐曲,至少还没有一首流传甚广的这样的曲调。思忖再三,我终于悟出,赏荷与采莲毕竟不是一回事,采莲首先是一种劳动,特别是在江南,众多人采莲的目的是要维持生计。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持一田莲,使它开花结实。”在莲田收获的季节,采莲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劳动,莲田里没有可以划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烂泥里,还要时时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蛭。那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竟是莲农辛勤汗水的浇灌,难隆古人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呢!
读罢众多咏荷、采莲的诗文,我恍然大悟,北方与南方荷塘的区别其实并不在于粗犷与妙曼,本质的区别是,时至今日,北方的荷塘仍以观赏为主,而在江南,还有许多以种莲、采莲为生的人。岁岁年年,他们用辛勤与汗水在莲花与莲叶之上,书写着一首辛劳的诗。古人在诗词歌赋之中,为我们营造出的采莲女子的款款柔情和暗香浮动的妙曼身姿,或许是当时少许的富家女子在莲子尚未成熟时,泛舟水上观赏莲花,抑或是采些细嫩的荷叶、莲子尝鲜吧。但是即便深谙了莲农的辛苦和莲子的来之不易,每临荷塘,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时,总会有一曲《采莲曲》隐约在耳畔萦回。仔细捉摸那曲调的旋律,却又若有若无。似乎是《茉莉花》、《洪湖水浪打浪》、《红梅赞》、《欢乐颂》……又好像是这诸多曲调旋律的杂糅,缠绵、婉约、柔曼,伴着淡淡的荷香飘向远方。是想象?是幻觉?都不对,啊,是天籁之声!我想,只要守住内心深处的一份空灵,面对温馨柔情的荷塘,任谁都会听到那一曲天籁之声的。千百年来,是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那么来自天边的“采莲曲”,理应是了却了衣食之忧的普通劳动者美好生活的写意。
期盼一曲声情并茂的《采莲曲》早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