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感文化
2010-12-31
小品文选刊 2010年14期
一个“耻”字,中国古代哲人反复警醒,可为何现代人却频频越过警示线而毫不羞愧?从学术剽窃到医疗腐败,从教师协助学生高考作弊到飙车撞人后仍大言不惭,耻感文化在我们身边的各个领域一再缺失,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呼唤这种自省力量的回归。
耻感文化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对大量二手资料分析后,给日本文化类型下的定义,是在区别于西方“罪感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耻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把耻感这种心理感受加以发掘、升华,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对国人的行为和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到国家制度的设计。
耻感文化简介
所谓耻感文化便是注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特征是这种文化中的人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故其行为将被以上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即具有耻感文化特征的人多由别人左右着自己的行动。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在耻感文化下培育出的人像极了工业生产中从流水线上下来的~件件大同小异的产品,缺乏自己的个性主张,更多的心态是一种随大流、少数服从多数。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中在关于耻辱方面有较强的社会倾向性。如果大多数人觉得这是对的,那么即使你自己坚信这是错的.为了自己的“廉耻”,也多半会随声附和:“这是对的。”即真正的耻感文化是靠外部的约束力来实现的,一旦失去了外部约束力,或外部约束力发生改变.那么便必然会导致众多的社会畸形人。
耻感文化背景
中国文化曾被称之为耻感文化,因为古代文化经典一再把“知耻”作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最后底线,而“礼义廉耻”四字格言又把“耻”字作为归结。耻感,是法律之外的集体内控力,但在当代中国,特别在文化人中问,已普遍麻木。这一点,在批判余秋雨先生的事件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其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曾被迫在报纸和法院向余先生正式道歉,但道歉过后又转身继续诽谤,那些报刊也没有感到有任何不妥,又如,那个不断对余先生的文章“咬文嚼字”的人受到读者严厉质询,因为余先生书上并没有他伪造的那些问题,他居然能轻松地一笑,说: “我是想当然!”凭着‘‘想当然”就写了那么多文章、出了那么多书,实在是创造了中外文化史上的某种纪录。
作为耻感文化的子民居然变得如此不知羞耻,根子不在他们。那么多报刊凭借着“政府喉舌”、 “党的喉舌”的身份糟践一个无权无势的个体文人达十年之久,鼓励了那批诽谤者有恃无恐,不再言耻。
这种心理背景,也就是那么多人天天制造假酒、假药、假奶粉而毫不知耻的共同原因。那些疯狂的制假者一旦案发会被判刑.但是,为他们作了“不再言耻”的示范的文化人,却还很安全地活跃在媒体上,继续示范。
耻感文化分析
按照一些心理学家的划分,人的内在情绪制裁大致可分为“耻感”与“罪感”两类。与西方社会的“社会化”主要体现为“罪感取向”不同,东方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的“社会化”主要体现为“耻感取向”。若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和评价不佳,作为主体道德良心的“超我”便会产生耻感。东方社会的耻感文化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特别注重他人反应和评价的文化。古代中国的耻感文化强调外在的约束力,即主要表现为他人对主体行为的反应和评价。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行为为他人所敬仰,为群体所钦佩,就会产生荣誉之感;反之,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行为为他人所鄙视,为群体所贬斥。就会产生羞耻之心。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和法家.都非常强调“知耻”的重要性。耻感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儒家强调“耻”意识是道德的基础,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录·卷十三》)清末的龚自珍将个人的知耻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提出了著名的“廉耻论”。法家虽然主张“信赏必罚”,以“专任刑法”以臻于治,但其在强调法治、主张“一断于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知耻”对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性。
耻感文化现象
受到东方耻感文化的影响,中国企业员工要是犯了错误.第一个要考虑的是我是否会丢脸没面子。因为怕没面子,所以首先要想尽办法文过饰非,推卸责任;因为怕丢脸.深刻的反省当然能免则免。其次.犯错员工要观察何人会被自己的错误波及,如果是属下受到波及.有良心的主管就会在未来设法找机会“回报”属下,要不然属下只有自认倒霉了。相反的,如果这个错误所伤害到的是自己的主管,那可就非比寻常了,一定要负荆请罪、甚至戴罪立功,直到获得长官的原谅后.才有自新的机会。不论是上述哪一种状况,耻感文化下的人民比较现实而缺乏认真反省错误的诱因。
虽说耻感文化下的人民比较不能认真反省自己的错误,但它毕竟还是一套规范组织行为的机制, “千夫所指,无疾而终”的羞耻心,就是耻感文化维持社会伦理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当下.耻感文化里的羞耻心日益淡薄。例如,官场上笑骂由人、不怕丢脸而没有羞耻心的例子愈来愈多。
可是,当今天商业大潮袭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时候,社会不良风气却似乎渐渐“活跃”起来。不得不说,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荣”、 “辱”颠倒的情况:大家都有豪车,我没有,则我“耻”;大家都有豪宅,我没有,则我“耻”;大家都把子女通过关系送往国外读书工作,我办不到,则我“耻”……
荣与耻的观念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还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如若颠倒,后果恐怕会很严重。“八荣八耻”的提出和前不久的基层干部进京大培训,都是要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是非曲直不可混淆,耻感精神不能丢掉。
新词汇
暗战疗法
在微生物世界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群体感应”的现象:细菌能够以某些小分子为媒介,向周围的细菌发送或接受来自它们的信息,再根据周围环境调整自身的行为,以此抵抗对自身的“不利因素”。许多研究者希望能找到破坏群体感应的方法——比如“策反”其中一些成员,这样的策略便称之为“暗战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