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算审核工作之我见
2010-12-31熊晓梅
熊晓梅
(广东韩江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30)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完善下,作为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如何做好工程建设中的造价管理工作,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做好建设造价管理中的工程结算审核工作,也提出了更规范明晰的要求,建设工程结算审核工作的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问题,也关系到建设市场建设方、承建方等各方的利益,因此,建设工程结算审核的公正、准确、合理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关注的问题。然而,要做好建设工程结算的审核工作,需要付出非常艰巨细致的劳动,相关人员不仅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熟练的业务素质,灵活科学的工作方法,才能做到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工程结算审核工作,才能达到合理、准确、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结合近几年的工程结算审核经历,认为搞好结算审核必须着重对工程结算依据、工程量计算、定额工具的使用、材料价格与价差调整、取费标准的执行、工程变更签证的合理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严格、认真的复核审定。
1 工程结算的依据
1.1 工程合同
工程合同是工程建设的纲领性、基础性文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合同中需详尽明确建设各方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也包括工程价格的构成、范围、条件、依据等诸多内容,因而,结算的首要前提是认真仔细的学习、掌握工程合同的相关内容,提纲携领地按照合同相关原则展开结算审核工作。
1.2 工程图纸、规范、图集、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等档案资料
工程图纸作为工程施工的依据,其也是工程结算的依据,在结算审核工作开始前,要求细致核实工程施工的相关图纸、规范、图集等依据资料,特别注意应复核工程图纸等资料的时间顺序,即其资料的时效性,尤其是设计分阶段完成,或方案在施工中经多次调整修改的工程。在实际中,因设计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或因建设方建筑功能要求改变等原因,一个项目多套图纸,一个部位多种材料、方案的情况也多有发生,因此认真整理复核已施工的资料,保证相关资料依据与实际过程的符合性、真实性,既是掌握了解工程资料的过程,同样也是审核工作进行的重要一步。
2 工程量的准确性
工程量计算工作,在整个结算审核过程中是最繁重、耗时耗精力最长的一个环节,内容繁琐,工作量艰巨,它是工程造价计算的基础性工作,其直接影响结算审核的及时性、准确性。尽管目前已有部分工程量计算软件,但仍然不可避免需每一位造价人员付出艰苦的努力,必须在工程量的审核上狠下功夫、细致认真、准确核实各分部分项的工程量,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范,熟悉工程施工图纸,了解施工状况、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工程隐蔽验收记录等,准确高效核实工程量,保证结算的工作质量。
具体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审核工程量时,应注意工程量计算的分项工程内容及包括施工工序的范围,是否与结算中相应定额或合同 清单内容范围相一致,只有内容范围一致,才能保证结算定额子目或清单价格套用的正确性。例如:打砼管桩分项工程中,包括场内运输、打桩、接桩、安装桩尖、校正打桩、截取地坪以上可利用的桩头,而不包括填充管桩空心部分及钢桩尖制作,此两项内容需另计算工程量。
(2)审核工程量时,应注意计算工程分项的计量单位是否与结算中相应定额或清单内容计量单位一致,只有计量单位相统一,才能保证套用的结算定额子目或清单价格相符合。例如: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定额中,有些计量单位为米或100米,有些单位为台或组;清单项目如管沟开挖回填的计量单位为M3或为M等,这些都应仔细区分,以免计量单位不相符而返工或重复工作。
(3)工程量计算的方法。工程量的计算工作量巨大,因此在具体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灵活的计算方式,在熟练掌握相关定额计算规则的基础上,相关分项,不同定额子目内容,按顺序一次计算完成,保持计算工作连贯性、高效性,充分利用计算机及其相关EXCEL等软件工具,分项列表,套用公式自动计算等方法,这样既便于计算资料有据可查,又可以减少繁琐的计算过程,又便于在发现工作错误后调整修正快捷、简单,例如在计算室外污水管道工程量时,可根据管段井位编号、埋深逐段一次完成挖土方、外运土方、回填土方,管道长度等多个相关分项工程量。
(4)工程量审核的方法
工程量的审核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全面审查法,经验审查法,重点审查法,对比审查法,筛选审查法等。全面审查法又叫逐项审查法,相关人员需逐项检查,其审查全面细致质量较高,缺点是工作量大,各分部分项工程量需逐一核实;重点审查法,是抓住工程结算中工程量大的或造价较高的项目进行重点审查,如:建筑结构是什么形势,或主要工作内容,就重点审核相关项目。砖混结构重点审核砌砖工程和钢筋混凝土项目,钢结构则重点审核不同规格用钢量的相关内容,框架结构重点审核钢筋混凝土项目;经验审查法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实际经验,根据实践情况主要审查容易出现错漏或重复部分的工程项目,如,砌体工程中注意一般都按计算规定扣除门窗洞口所占体积,而容易忽略、漏掉扣除相关预埋件,特别是阳台、雨蓬梁等部位所占的体积,而多计算了砌砖工程量;对比审查法,筛选审查法等,则是根据实际工作的收集、整理总结、优化制成一定标准手册或分项基本数据,根据对比、筛选便于迅速掌握和发现问题,但其仅适用于条件相似项目,通用性准确性有限。一般而言为保证结算质量,均需全面审核,在处理个别或局部问题时可结合实践经验等进行工作。
3 正确套用清单项目或定额子目
套用清单项目或定额子目审查,是进一步审核结算选用的定额子目(或清单项目)与各分部分项工程内容是否一致,代换及组合是否合理,有无高套、错套、重套的现象。在工程结算中,时常有部分单位相关人员因掌握定额子目(或清单项目)内容不准确或因经济利益驱使,有意无意高套多套相关定额子目(或清单项目),因此审核人员应对结算套用子目是否正确、准确进行认真审核。作为造价管理人员,首先自己应掌握定额子目(或清单项目)所包含工序工作内容,熟悉各章节定额的编制说明或系数调整范围,充分理解定额规定及调整的依据、原则,力求做到准确、公正。
4 材料价格和价差调整
建安工程中,材料设备造价通常占工程造价比重较大,一般为50%-65%,高时可达70%以上。因此,材料价格的确定及材料价差的计算是否正确,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在建设工程结算审核中不容忽视,在审核工程材料设备价格时,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审核建安工程材料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是否与设计施工图相符,材料的消耗数量是否与定额或清单消耗率相一致。
(2)材料、设备价格是否按投标报价或合同规定计取,价差调整是否满足合同约定的条件。
(3)材料设备市场价格的计取是否符合工程进展过程中的市场行情的实际情况。尤其注意,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材料设备市场信息价格是否包含运输费及安装费等费用,若包含结算中则不应重复计算。在施工周期内,因市场供求情况波动,材料设备价格会随市场波动,应考虑材料价格是否按施工阶段或实际采购情况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重大设备可用市场询价的方式审核确定。
5 取费标准执行。
对取费标准的审核,应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①费用定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的计价定额相一致;②取费标准是否符合工程特征及合同约定;③取费基数是否正确;④仔细甄别增加项目内容为独立费或是工程直接费;⑤计费费率是否正确;⑥费用计列是否完整或重复;⑦费率计算程序是否符合规定;⑧有关调整文件使用是否恰当。
6 工程变更的合理性
审核工程变更,首先要肯定合同内容的法定性,若是固定总价合同,则合同范围内的任何工程量的变化及材料价格波动均不能变更;若是单价合同,则清单工作内容及单价也均不能变更。合同双方均应在市场法律框架范围内承担各自的风险,避免部分市场投机者在市场竞争中采取不合理手段,甚至低价中标,再通过想办法变更或其它形式来调整造价或工程范围等。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实际情况变化,或设计功能使用需求调整,工程变更再所难免,但在结算审核中,一定要先确认变更的合理性,在确认变更程序符合规定,变更事实准确基础上,实事求是按约定原则进行工程造价调整,维护合作双方各自的合法利益。
7 现场签证的处理原则
施工现场签证是在工程实施中依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
局部施工调整的记录,其工程造价构成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场签证内容项目应清楚完整,工程参与各方签署程序应符合约定,相关单位意见明确、签字齐备、印章有效。在结算审核时,首先,复核签证的真实性:①要复核签证内容的真实性;②要复核签证工程量、价格的真实性。第二,实事求是原则。对于依据充分,资料齐备明确符合合同约定的签证增减,要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在结算中予以调整;对口头承诺、单方意见等资料不齐备、内容模糊不清的签证,不作为结算调整的依据,以避免一些承包商利用工程已隐蔽或变更等理由,多增、虚报施工工程量,增大工程成本造价。第三,公正合理原则。对于工程签证变更要以公正、合理的原则分析处理在此签证变更中工程参建各方应承担的相关责任及应承担的相应费用,尤其是对签证变更事项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公正合理的处理将促进合同各方良好的合作,促使合约的顺利履行。
总之,为确保工程结算审核,公正、合理、保证结算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维护各方合法利益,工程结算审核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业务技能和职业素质,不断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按照“全过程造价管理控制的思想和理论”(WPCM),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积极延伸至工程项目决策,工程方案经济对比分析,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工程合同谈判拟定,工程项目施工造价管理,工程结算审核等全部过程中。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政策法规,积累工作经验,广泛收集工程信息,认真做好造价控制本职工作。
[1]王英.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
[2]杨友波.王子玲.浅谈如何搞好竣工结算[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8)
[3]钟坤娜.预结算审核是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J].广东建材,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