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樟子松主要病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2010-12-31程坤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4期
关键词:林业大学松针樟子松

程坤

(辽宁省凤城市赛马林场,辽宁 凤城 118113)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具有耐干旱、耐脊薄、抗寒、速生等特点,而且材质优良,用途广泛,是用材林、防护林以及绿化的优良树种。同其它植物一样,樟子松也面临病虫害的威胁,不同时期对樟子松病害的报道也不尽相同,其中1959年记载樟子松病害4种;1987年记载樟子松病害12种。其后又陆续报道了樟子松丛枝病、壳针孢叶枯病、叶枯病[1]。

樟子松主要病害包括:樟子松枯梢病、樟子松红斑病和樟子松针锈病,下面逐一介绍:

1 樟子松枯梢病

樟子松枯梢病是世界性传染病害,病原菌为Sphaeropsis sapinea Kieks,目前有27个国家报道了该病害的发生,并且对病害症状、病原菌、侵染机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

Sphaeropsis sapinea 在PDA 培养基上生长最佳,最佳pH=5;最佳C 源为蔗糖;最佳N源为蛋白胨,全光最适其生长,并能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与通气条件关系不大,无需外界供给养料,孢子的萌发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在水中,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5~35℃,最佳温度为25℃,在25℃条件下,孢子在4h 以内即可萌发,在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孢子萌发率随湿度增大而升高,但随湿度降低,萌发率逐渐下降[2][3]。

樟子松枯梢病是一种寄主主导性病害[4]。病原菌具腐生性,为兼性寄生菌,健康的樟子松上广泛地存在潜伏侵染现象,只有在寄主生长衰退时病菌侵染引起枯梢病[5]。病原菌可在历年病树上的针叶、芽、梢、杖和果实上越冬,又可在健康树上的针叶、芽、梢、枝和果实上潜伏侵染。樟子松枯梢病主要发生在樟子松的苗木和中老龄树木上[6],树龄越大,病害越重。病害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来自历年病树上病菌子实体飞散出来的分生袍子,种子上不带菌。病菌孢子在整个生长季节均能放散与传播,降雨时间和降雨量直接影响到孢子的扩散期、高峰期和数量。降雨量大的年份,孢子放散数量多,病害发生重。樟子松枯梢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7]为寄主感病性、林龄、造林密度、坡向、坡位及林位。樟子松易感病,林龄大发病重,阳坡比阴坡发病重,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发病重,上坡、中坡、下坡发病程度由重到轻,林缘比林内重。

樟子松枯梢病的发生主要是立地条件不适造成的,是多种生态因素长期协同作用的结果,应属于林木生态病害。其发生发展是病原物与寄主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离开整个生态系统而单纯考虑树种发病后的化学防治,应该说是防治上的一个误区。樟子松枯梢病主要流行、发生在寄主长势不良、土地条件较差的林分,生态因素对病害的影响应给予高度重视。在其防治上应采用以下措施:

(1)培育壮苗,适地适树,避免营造大面积的樟子松纯林,营造混交林。(2)合理经营管理,增强树木的长势,及时进行抚育伐和透光伐,减少病害的发生。(3)松土、施肥,松枯梢病的发生与缺硼有关,根部施硼砂有较好的防治效果。(4)化学药剂处理。大发生的林分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孢子飞散前,选用40%多菌灵400~600倍液,75%百菌清1000倍液、65%敌克松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均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8][9][10]。(5)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持续控制病害发生的主要手段,可以降低化学药剂频繁使用产生的抗药性,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樟子松枯梢病生物防治的报道,只是进行了室内高效拮抗菌的筛选。

2 樟子松红斑病

松针红斑病是世界性的松树叶部病害,危害松属41个种,主要危害苗木和幼树。我国于1980年在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实验林场樟子松上首次发现樟子松红斑病。并在随后进行了相应的研究[11]。

樟子松红斑病的病原菌为Dothistroma pini Hulbary,病原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并能产生红色素。在培养基和自然界中的松针上,均能产生次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佳条件,温度为15-20℃,湿度为98-100%,PH值为6.6-6.8,该病病原分生孢子萌发后自气孔或伤口侵入,初侵染期为5月下旬,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潜育期二个月以上,分生孢子的成熟与分散均与湿度密切相关,所以在多雨年份中,病害发生严重。

许成启[12]对该病综合管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根据当年测报因子预报下年病情的长期测报模型和适用范围较广的防治指标动态模型及损失量、经济损失、防治效益预测模型,研制了管理程序、管理工作规范和计算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使该病研究系统化,并达到实用化。

对于樟子松红斑病的防治,苗木要做好检疫,防治病害苗木扩散,对于人工幼林,在发病初期和前期,喷施可时性75%百菌清和福美制剂500-700 制剂,半个月一次,人工林郁闭后可用百菌清烟剂进行防治。

3 樟子松针锈病

松针锈病是国内外松类针叶上分布广、寄主多的一类病害,我国从南到北都有分布,受害树种有樟子松、云南松、马尾松、华山松、黑松、油松、赤松、红松等。近些年,发生面积越来越大,严重影响苗木、幼林的正常生长。

樟子松针锈病的病原菌为鞘锈菌(Coleosporium sp),发病期为5月中旬至5月末,初期松针为退绿斑点,渐生圆形或椭圆形的橙黄色性抱子器,6月中旬至6月末,松针上长出黄色锈孢子囊,锈孢子成熟后,囊破锈孢子散出,在松针上留下白色薄膜状包被,病叶枯死或上半部枯死。在转主寄主叶上,6月中旬至7月末产生橙黄色夏抱子堆,8月初至8月中旬产生桔红色冬抱子堆,后期变为白色丛茸状(担抱子期),8月下旬有担孢子产生。

葛玉祥[13]报道内蒙红花尔基樟子松松针锈病病原菌为白头翁鞘锈菌(C.pulsatillae(Str.)Let),并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多菌灵(400 倍液)、退菌特(500 倍液)药剂。

4 小结

樟子松由于其多种优点,用途广泛,但是,从苗期到成林都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本文主要讨论的樟子松病害的种类,并对主要病害如樟子松枯梢病、樟子松红斑病和樟子松针锈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作了一个讨论,由于樟子松在我国分布广泛,病害发生情况随环境变化而存在差异,而且主要病害的种类还存在差异,目前我国对樟子松病害的研究还不系统,并且应将病害的防治由化学防治为重点向以生态控制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方向转移。

[1]赵树权.樟子松病害概述.中国森林病虫[J].1999(1):34-36.

[2]陈江燕等.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辽宁林业科技[J].1999(4):25-28.

[3]杨传波.樟子松枯梢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东北林业大学学报[J].2002,30(2):21-23.

[4]黄敬林.樟子松枯梢病的侵染规律.东北林业大学学报[J].2002,30(3):13-16.

[5]李耀民.樟子松枯梢病菌的潜伏侵染.东北林业大学学报[J].2003,30(2):23-24.

[6]宋晓东.樟子松枯梢病的侵染发生规律.中国森林病虫[J].2000(4):14-17.

[7]庞丽杰,杨传波,李宝,等.樟子松枯梢病流行因素及季节流行动态.东北林业大学学报[J],2003,31(5),27-29.

[8]魏霞.樟子松枯梢病防治技术的研究.林业科技[J].1994,19(6):20-23.

[9]黄敬林,庞丽杰等.樟子松枯梢病防治技术,东北林业大学学报[J].2004,32(5):103-105.

[10]宋晓东.樟子松枯梢病的药剂防治试验.东北林业大学学报[J].1999,27(6):22-25.

[11]何秉章等.松针红斑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东北林业大学学报[J].1990,16(5):15~22.

[12]许成启等.樟子松红斑病的综合管理技术.森林病虫通讯[J].1995(2):1-5.

[13]葛玉祥.樟子松松针锈病的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J].1987,15(5):43-46.

猜你喜欢

林业大学松针樟子松
松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松针扫把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初探北方樟子松栽培关键技术
松针茶风味特征的研究
樟子松人工林的培育及其管理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