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影响下对艺术类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2010-12-31沈亦楠
沈亦楠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 200234)
1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问题:一元与多元的冲突
“文化”一词一般可理解为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综合体。我国著名学者胡适把文化概括为“生活的方式”,而梁漱溟则把文化定义为“生活的样式”。从这些观点中可以大致了解到文化与生活密切相关,并且随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生活的前行而发展变化。
中国因为国情与传统的影响,其文化发展在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逐渐趋向于稳定,但同时也显示出单一,教条,高度集中化的特点。具体特征表现为集体主义,价值统一,理想单一等。在这一历史文化条件下,中国的教育中经常产生将中国文化核心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扭曲,片面化,并将这种教育方式大量运用于教学实践,使学生以此为成才导向,并为之服务,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鲜活性和发展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腾飞,市场经济的健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与国际社会合作的平台。我国社会各层面与国际社会接触频繁,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迅速,在这一社会条件下,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也逐渐从社会渗透入大学校园,并且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冲击,而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如改革开放带来的两极分化加剧,国有资产流失等更导致了主题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难以应对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
在德育工作中,怎样使大学生既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流文化引导自我成长,又能自主选择多元文化的精华来健全自我的人格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因为在中国现有体制下,面对中国国情,传统文化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是必须坚持的,不可动摇的;而另一方面,因为80、90 后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着眼于升学应试,理想信念淡薄,人生规划不足,又在全球化背景下接受了多元的文化信息,所以学生在良莠不齐的文化元素中无所适从。进入大学后,面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等问题,许多大学生形成了认知上的盲点和困惑,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是西方后工业化所带来的文化思潮,都有其优劣之处,在评价某个文化体系时,既不能以偏盖全,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利用正面的,科学的,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来引导学生,使其发现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适合自身发展的精华部分,指导自己价值观的形成。
多元文化对于当今大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尤其对艺术类大学生影响深刻。大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从小接受西方知识,进入大学前专业技能训练过多,文化知识学习不足,因此在“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新潮”上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在审美上缺乏综合的分析能力,在人的存在,发展,及意义上缺乏思考。以美术类学生为例,在学习中由于西方解构主义,去中心化思潮的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比较容易忽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视角。由于接触过多的现代及后现代文化元素,相对弱化了以往教育中对西方古典主义及中国民族文化的赏析,从而使学生淡化了“权威”的概念,造成意识中“大师”的缺席。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可能会产生“何为经典”,“何为主流”的困惑,在学习上迷失方向。生活中,艺术类学生十分容易被新事物影响,同时因为专业学习的作用,相对容易接受“哈韩”,“哈日”式的文化元素,在思想上也相对开放从而影响到包括审美取向在内的对善和美的认识。在理想信念上,艺术专业学生一方面容易缺乏对信念的思考,另一方面容易接触到大量多元化的信息,从而产生对人生意义的盲视或无从自主选择。造成这一情况部分因为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另一部分也因为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侧重于提高应试技能而轻视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以上种种现象也让高校辅导员感到棘手,既不能一味以说教的形式让学生以社会主义固有的传统文化来约束自己,又不能放任学生在良莠不齐的文化环境中继续迷失方向,所以有时就会采用就事论事的办法点到即止,或是抹杀其它非主流文化的优势以单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这对于学生塑造人格,规划人生,明确生存目标和人生意义是不利的。
2 利用多元文化环境对艺术类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
中国由历史上以汉文化为主体到如今多元文化并存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虽然多元文化本身难以用语言加以限定,但在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到它的本质特点。其一,多元文化是人类文明交汇,发展和沉淀后的产物,与人和环境,人和社会的活动密不可分;其二,多元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活动的而非僵化的;其三,它随着人的社会化进程深入而发展的。从多元文化的形成可以概括出,文化并不一成不变,它与人的行为密不可分,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化”的过程。所以,辅导员一方面既不能无视多元文化发展的优势,同时要看到主流文化的动态性,另一方面,教育学生也要从“文化”与“人”的关系入手。
关于第一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观念本身就是鲜活的,发展的,随时代前行而变化,动态性和开放性是其本质属性。从创立至今经过了时代的考验,它之所以被历史证明是符合中国发展需要的就在于它强大的生命力。它在发展中不断提升内涵,丰富并健全自身理论,所以它能为社会主义服务。另外,马克思主义原理并非是排他的,专制的,它在前行的过程中也对其他思想文化进行了吸收扬弃,从而才得以吐故纳新,自我完善。关于第二点,不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其他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都是人类与自然活动的产物,与生活不可分割,更离不开个人和群体的作用。所以如果要让学生领悟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自觉地把握行为处事的原则,科学自主地选择价值取向,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教育政策和方式适应教育现实,使其在知,行,情上充分体察多元文化优势,把握原则,在逐步认知和实践中形成价值观。
艺术类学生在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专业教育的影响,政治理论素质十分欠缺,学生较少关心政治,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其二,艺术类学生生活学习范围有限,眼光往往只停留在自身和专业上,缺乏大局意识和长远规划,对社会关注不够。其三,艺术类学生情感与想象力丰富,对学校社会有着善意及良好的愿望,思想单纯,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个性突出,个体自我意识较强,集体主义意识较差,所以单用批评及说教不能起到良好效果。其四,艺术类学生在生活上追求自由,生活上不喜欢被束缚,崇尚开放自由的生活方式,容易忽视纪律和他人的感受,缺乏换位思考,把自我快乐放在首位。
基于以上情况,辅导员不能用单一的尺度批评学生,而要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引导学生。首先,在认知上,要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艺术类学生要尽可能地避免教条死板的说教方式,开展丰富生动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要帮助学生区分非主流文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使艺术类学生摆脱一见日式,韩式或嬉皮士,朋克风格就下意识模仿的习惯,使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学会鉴赏那些真正善与美的文化元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其次,有了认知后,接下来就必须让学生有感情,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有感情。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仅在口头或行动上为集体,为社会贡献力量,而是要让学生在心悦诚服的基础上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使他们能领略中国的文化传统,鉴赏文化的魅力,并自觉地为传统文化而自豪。在行为上,一旦学生有了鉴别能力,作为辅导员就不要刻意抹煞多元文化的存在价值,不要阻碍学生在行动上一些西方式的,非主流是的行为表现,要让学生在待人接物,处事行为上有自主地选择及判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看待问题的态度。
所以,多元文化环境给艺术类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选择价值观发展的条件。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多元文化的两面性,一方面它给艺术类学生发展素质,接受多元信息的条件,也使艺术学习本身有了更广阔的平台。第二方面,多元文化确实给了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削弱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所以在引导学生时,辅导员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各种文化价值体系。
3 引导艺术类学生价值观的具体方式
面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作为辅导员应该注意从情感角度着手,而不是用命令式的形式指导学生。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提升文化素养,培养人格魅力
艺术类学生想象力丰富,喜欢标新立异,他们崇尚艺术世界中的变化,乐于尝试新的事物,所以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来引导学生。在教育学生时必须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站在讲台上是教育者,引导者,站在台下时就是学生的朋友。在师生关系的互动中,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引导学生价值观培养上,辅导员自身就是一根标杆,一个典型,其自身的价值观念会传染给周围的学生。所以辅导员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自身一定要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感悟不同的文化魅力,不能以偏概全,要给学生留下博学,灵活,知性,亲和的形象。同时也要在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上有深厚的底蕴。这样,在面对艺术类学生时,就可以在大是大非上绝不含糊,同时也在具体工作中富有弹性。
3.2 开展情感教育
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用细心去照顾学生,用耐心去帮助学生,用责任心去教育学生。艺术类学生逻辑思维较弱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加上艺术学女生较多,又大多为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多少挫折。这要求辅导员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自强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做到既有情感中的教育,更有教育中的情感。由于平时接触的艺术世界过于抽象,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具体问题处理能力不强,因此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正确引导,消除其心理矛盾和冲突。女生的事情相对细致些,无论是学习方面的、生活方面的、工作方面的、甚至感情方面的等等,这都需要辅导员非常有耐心,仔细聆听学生们的心声,耐心地为她们进行开导,做一名倾听者和解惑者。
3.3 弘扬先进文化,用高雅的文化熏陶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这种环境对学生既是一个课堂学习的深化和实践,同时本身对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面对艺术类学生,要增强他们的政治坚定性和思想成熟性。艺术类的学生接触的是东西结合的文化,思想上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学生崇尚个性自由,但对各种西方思潮的辨别力较弱,因此,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对当代西方思潮要加以引导和阐释,在吸收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坚决摈弃颓废有害的文化垃圾,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具体而言,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补充学生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讲座、沙龙、展览、电影也可以影响他们。
3.4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
由于艺术类专业和学生本身的特性,不能单纯的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约束学生的行为,应该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及创作的时间和空间。管理上应以疏导的方式,经常性与学生小范围的交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专业发展,及时给予指导意见,避免开大会,开长会的灌输式教育。对于有不同文化取向的学生,不能一味以传统价值观来批评和否定,要尊重学生个人的和人品,并在与学生沟通中了解个体对文化取向的标准和缘由。在对学生教育时要灵活,适度。艺术类学生,很多都是外表成熟,实际心理年龄并不成熟,他们的为人处事方法又是过于简单,直率,喜欢新鲜的东西。所以我们的教育方式要灵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他们才乐意与辅导员主动沟通价值判断准则和内心想法。
[1]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p.1.
[2]刘明君,郑春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p.183.
[3]彭涛,《高校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与重构》[C],《高校教育热点问题探索》,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p.41.
[4]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p.105.
[5]周胜南,《浅析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与辅导员工作应对策略》[C],《实践,探索,创新—上海师范大学第七届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选集》[J],蒋明军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p.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