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大道沿线综合整治工程设计理念探析——以余杭区段为例

2010-12-31王雪晴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8期
关键词:余杭区大道工程设计

王 超 王雪晴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 310004)

1 杭州大道(余杭区段)沿线综合整治工程设计背景及总体部署

1.1 工程意义、定位与目标

本次石祥路余杭区段整治工程范围为:西起护航河,东至大井港河西侧,此段道路长约2.8公里。一是为构建杭城快速生态走廊,创造宜居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将该区段打造成城市森林生态景观大道;三是将大井立交出入口打造成杭城北部第一入城口,实现多点入城。四是推进城中村改造,加速沿线地块开发,将沿线民居及轻工业厂区打造成展示杭城农村新风貌及新型企业的风景廊。五是提升杭州城市整体品位。工程建设和整治意义重大,有利于城市形象与生活品质的提升,使城郊接合部真正融入到大杭州生活圈。

1.2 工程设计原则

工程设计原则一是尽量减少拆迁、降低工程费用,注重实际效果。二是连续性原则,设计注重与江干区段的风格衔接,使景观效果更具连续性。三是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保护现有的生态条件、注重每个环节的塑造,为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打下基础。四是人性化原则。由于改造工程的进行或多或少的对居民及业主生产生活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如何人性化的操作施工是本次设计繁荣重点,并最大程度的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制定合理的步骤。五是可操作性原则。考虑到城市规划,政府战略等客观情况,设计以“一年建成”为目标,方案设计具备可操作性。

2 杭州大道(余杭区段)沿线综合整治工程设计主要理念

杭州大道(余杭区段)沿线综合整治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要实现北部入城口的文化生态性,最终达到环境与人和谐共存,设计理念是和谐、景观、生态、人文。

2.1 工程设计的重点

工程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四点:(1)打造特点鲜明、与时俱进的“森林式生态景观大道”。利用现状场地较宽特点,通过局部微地形变化,使用大面积的植物造林、造景等手法,打造富有生态森林景观气氛的杭州大道。(2)打造杭城北部第一入城口。利用两侧较宽的场地,将其打造成集休闲、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场所。(3)打造新民居、新型企业建筑风景。道路沿线尤其是南侧厂区、民居比较密集,风格散乱;设计考虑统一整体基调,将民居及轻工业厂区打造成展示杭城农村新风貌及新型企业的风景廊,以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4)连续性、人性化休闲景观空间。注重与江干区段的景观延续,通过对现有场地的空间整合,并合理利用沿线有限的景观空间适当设置休闲场地,为附近居民提供理想的休闲空间。

2.2 工程的景观设计

工程的景观设计主要考虑:(1)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对纵断面形式的处理为高低有序的起伏地形,最低点与最高点落差最大控制在1米左右;即有利于地面植物的生长和自然排水,同时还可以创造出层次感丰富的坡地式景观。(2)沿线南侧厂房民居、较为密集,在密集地段,对建筑进行整体设计,风格统一,对离道路红线较近、影响景观效果的部分民居进行拆除,厂房主要以整治为主,以“组”的形式在建筑风格上予以整体统一;对建筑前后的周边小环境进行优化设计,形成独特的建筑生态景观;同时与江干区段风格统一,最终达到和谐共生。(3)对大井收费站两侧地块着重进行节点设计,作为城北的门户,其景观节点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城市形象与地位,对离收费站较近的北侧部分民居进行拆除,将节点设计成集景观、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空间节点,充分体现杭州景观特色与城市品味。(4)设计考虑沿线上改下设计,注重与石大线道路拓宽工程上改下设计的协调,统一考虑;重视与世纪大道工程、北侧磁悬浮工程的衔接,结合这两个工程的线位设计,注意本工程设计范围内的设计形式与设计重点;对世纪大道东侧的民居进行拆除,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前提下,设计一可供周边居民休闲游玩的公共绿地开放空间,体现人性化。(5)种植设计中,综合考虑现有绿化树种的保留与再利用,注重平面布局和立面两者之间效果,绿化设计整体体现简洁大气为主,设计以群落式分布为主,适当穿插规整的阵列式效果,结合微地形起伏设计,其间布置坡式草坪、灌木和乔木;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同时与道路景观相互结合,形成整体的道路绿化带景观效果。(6)在景观给排水方面,设计考虑绿化景观给水形式采用手动式给水喷灌方式,绿地景观排水考虑利用微地形高差,采用自然排水的方式,既达到丰富的景观效果,又节省工程造价。(7)在景观照明方面,考虑主要节点的夜景照明设计,在不影响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对沿线主要节点进行亮化设计,丰富夜间景观效果。

2.3 工程的绿化种植设计

设计原则方面

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原则,常绿与落叶相结合,通过营造人工群落的方法,做到四季有绿,四季有景,使自然本身具有的恢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地制宜原则,在统一总体绿化风格的同时,塑造多变的小空间景观,注重与周边建筑、景观的协调性。从多方面创造道路内侧与建筑相结合的丰富的植物空间形态。注重选择乡土树种原则,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结合,强调近期与远期兼顾的道路绿化效果及景观空间的形成、植物配置采用复合式的群落结构,以乔木为主、地被、灌木为辅,充分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尽量保留或移栽原有树种,减少工程造价,延续地域文脉。选择抗逆性强,要求耐干旱,抗污染,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的植物品种。

树种选择方面。主要树种:乔木:香樟、合欢、广玉兰、马尾松、雪松、枫香、含笑、乐昌含笑、银杏、无患子、杂交马褂木、水杉、榉树、白玉兰、杜英、珊瑚朴、垂柳、意杨、毛白杨、日本柳杉、等。小乔木:桂花、紫薇、夹竹桃、鸡爪槭、红枫、羽毛枫、红叶李、木槿、罗汉松、五针松、龙柏、棕榈、樱花、西府海棠、腊梅、木芙蓉、红梅、桃等。花灌木:红叶石楠、六月雪、小叶蚊母、紫叶小檗、迎春、垂丝海棠、杜鹃、红花继木、月季、金钟花、栀子花、南天竹、野蔷薇、黄馨、金丝桃等。宿根、球根植物:玉簪、美人蕉、吉祥草、麦冬、葱兰等。水生植物:菖蒲、芦苇、野茭白、荷花、睡莲、鸢尾等。竹类:孝顺竹、早园竹、刚竹等。

3 杭州大道(余杭区段)沿线综合整治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沿线景观较为单一且连续性不强:沿线主要以绿化防护林为主,树种搭配相对单一,缺乏较好的连贯性;建筑立面风格凌乱:沿线分布众多的民居与厂房,建筑风格凌乱,新旧不一,缺乏风格上的统一,与景观大道的定位不符;缺少过渡空间:现状部分路段景观带地形与道路之间高差较大,两者之间缺乏整体统一感;缺乏必要的休闲健身场地:两侧绿带基本为防护林带,缺乏可供人们休闲,聚集游玩的户外活动绿地;滨水景观杂乱不畅:沿线河塘较多,分布较散,淤积现象严重。

因此,在整治的过程中、根据近期现场踏看、沿线有部分新建农居、厂房,建议目前正在实施的建筑立即停工,配合本次工程实施建设。要根据项目工程特点,建议分段、分块设计,交叉施工,以确保在既定时间内,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项目。而且本项目涉及石祥路拓宽工程、大井入城口的建设,应积极做好与以上工程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杭州大道余杭区段沿线综合整治工程的顺利完成,建设人民满意的工程。

[1]平学惠.市政道路政治过程中的综合管线设计,铁道标准设计,2009,(6).

[2]何易.关于马鞍山市交通标志整治工程的意见见解,科技风,2009,(17).

[3]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杭州大道(余杭区段)沿线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2007年3月.

猜你喜欢

余杭区大道工程设计
幸福大道宽又阔
余杭区为城市新中心建设展现排头兵担当
读迷作品
大道同行
BIM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美乃大道
铜阳极泥中碲回收工程设计
EDA技术创新演化与工程设计应用
能喝到几瓶可乐?
余杭区:“523”计划推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