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实验细节 确保真实有效(二)
2010-12-29钱凛杰
小学科学 2010年11期
在科学探究中,特别是对比试验中,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获取精确有效的观察数据,是小学科学课程彰显学科特征的一个重要的度量指标。为了尽可能地获取这样的数据,同样的也需要对学生的探究特别是对比试验进行精细化的引导。
例如,在“材料的宽度与抗弯能力的关系”的试验中(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主题《抵抗弯曲》(教材26页)),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下的要求:纸的宽度变化切实呈比较精确的倍数关系,同时严格保持其他条件的一致性。即:
1 纸横粱的跨度(支撑纸横梁的两根柱子问的距离)的一致:
2 纸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度量单位(单个垫圈重量)的一致;
3 柱子高度和纸横梁弯曲的标准,垫圈放置位置、放置方式保持一致性等。
那么,我们冗全能够得到:纸横梁抗弯曲能力(承受垫圈数量)相应地成倍数关系,至少非常接近倍数关系。
从教学实践看,只要事先考虑周到、设计严密、步骤明确、动作规范,是能够获得精确的、成相应倍数关系的数据的。由于获得的数据呈相应的倍数关系,所以材料的宽度与抗弯能力的关系,完全可以用量化的语言来表述;宽度增加几倍,抗弯曲能力也增加相同的倍数。这样的描述,更接近科学的语言,对加强学生认识科学概念、引导思考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如果在上述实验设计时,仅仅将变量(纸梁的宽度)设定为窄、较宽、更宽的定性度量指标。那么,最终只能得出“材料的宽度相加,使抗弯曲能力也增加”这样一个模糊的定性的结论。
单就上述定量和定性两个科学结论而言,后一种操作,看似能够增加“学生实验的自由度和主体性”,却在无意中放纵了学生浅尝辄止、不愿精益求精的浮躁行为,失去了“精确”、“细致”等一系列科学探究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
众所周知,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课程宗旨的。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始终凸显课程的学科特征,即科学性。如果我们的科学教学没有体现“科学性”,那么就不能成为本质意义上的科学课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引导学生对探究结论的表述上,也需要强调使用规范科学的用语,培养小学生对于规范和科学用语的运用意识。
例如,有关斜面坡度大小与省力多少的关系:有的老师引导学生将其简单地归纳为“斜面坡度越大越省力,坡度越小越费力”。
这一结论,看似正确,却漏掉了“使用斜面能省力”这样一个大前提、准确的用语应该是“使用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省力越多;坡度越大,省力越少”。这样的用语虽然比较绕口,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是这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所必须的。
又如,材料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由于前述的实验操作缺乏规范和细化,只是获得一些定性的数据,故而只能将上述关系的规律归纳为“增加材料的宽度,它的抗弯曲能力也增加”及“材料的厚度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也增加”这样两个笼统、模糊的结论。
而在获得成相应倍数关系数据的基础上,则可以归纳为“材料的宽度增加几倍,它的抗弯曲能力也相应地增加几倍;材料的厚度增加一倍,它的抗弯曲能力能够增加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与增加宽度比较,增加厚度更能增加它抗弯曲的能力”。
两种实验的操作与实践,两组科学规律的表述,其价值大小,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肯定,经过后一种探究过程的学生,其科学素养的发展,是经历前一种探究过程的学生所不能比拟的。
综上所述,关注探究过程,特别是对比实验过程中的细微环节,要考虑周到、设计严谨、步骤明确、动作规范、数据精确,用语确切、表述科学,看似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却使学生获得了一次真正科学的探究过程的体验,经受了一次科学方法、程序、规则与态度的洗礼,其教学价值是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