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外交往中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几点思考
2010-12-29李国振
当代世界 2010年11期
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紧密联系,各有侧重,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一国的综合实力。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中,各国博弈的形式更加复杂,而在软实力上的竞争更是日益重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拥有相当规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及其有本国特色的社会制度和治理模式,但她还远不是一个软实力强国。如同发展中国家身份一样,中国的国家软实力也处于“发展中”阶段。
加强对外传播,营造有利国际舆论环境
所谓国际舆论环境,就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评论,大多数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形成对该国的舆论并产生影响”。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形势下,国际舆论环境对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外宣传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宣传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对外传播的能力逐步增强。但是,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相比,对外传播能力仍显不足,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就提供信息的能力上来看,目前世界上超过2/3的新闻是由仅占世界人口1/7的发达国家的新闻机构发布的。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基本上主宰了全球国际新闻的报道。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新闻大多是转发这些新闻机构的报道。中国媒体国际报道的原始信息约有80%来源于美国媒体。以美国传媒机构为首的西方媒体力量在国际舆论格局中占据着垄断地位。这就是中国今天身处的国际舆论客观环境,面对这种情况,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宣传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张,积极开展国际舆论斗争,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努力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不断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逐步建立同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传播能力,为实现中国总体外交目标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二要从海外受众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增强对外宣传的效果。用事实说话,把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切忌单纯的说教,是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要加强阵地建设,重视采用现代传播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扩大覆盖面,不断增强对外传播的能力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经广泛地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互联网正在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2009年1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一。但另一方面,相对于中国13亿人口规模,中文信息在整个网络信息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也从沟通的工具演变成国际舆论斗争的新战场,这使得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形势更为复杂,必须高度重视网联网和新媒体这一领域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四要切实做好国际重要媒体的工作。改进工作方式,加强交流和合作,引导其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例如,在乌鲁木齐7·5骚乱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对境内外媒体采取了开放态度,地方政府立即成立新闻中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甚至“搬”到了乌鲁木齐,为媒体提供多方面支持。协助他们全面和客观地了解新疆7·5的真实情况和事态的发展动态。
推动多极化,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动荡、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国际力量分化组合和国际关系的利益结构持续演化。自20世纪末开始显现的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符合文化多样性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要和平、谋稳定、促合作、求发展,就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因此,致力于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有利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深刻基础在于世界的多样性。正如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一样,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也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动力之一。没有多样性就不称其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多样性意味着差异,差异需要交流,交流促进发展。世界各国在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发展阶段上存在着差异。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只能通过不同的文明方式来表达;各国人民的美好追求,只能通过不同的文明发展道路来实现。各种文明在交流中和谐相处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有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使国际社会走向和平、稳定、繁荣。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希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因此,各国有责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建立国际新秩序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考察近现代百年世界史可以看出,新秩序取代旧秩序有剧变和渐变两种途径。剧变的途径一般是通过战争方式进行新旧力量交替,彻底颠覆旧秩序和建立新秩序,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渐变的途径则是大国通过相互调适,逐渐地改造现行国际秩序,最终实现新旧秩序转变。为了实现国际秩序的渐变,国际社会中代表新旧秩序的不同力量必须共处于同一运行机制之下,经过相互之间的矛盾、斗争和妥协,共同推动秩序的变革。历史发展的长波周期显示,渐变是常态,剧变是非常态。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所主张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显然不是通过剧变来实现的。因此,中国尊重现行国际秩序,谋求在现行国际秩序、国际制度和国际机制中维护与延伸自身的国家利益。中国应该熟悉和有效运用现有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积极参与有关国际事务与国际规则的磋商、制定和多边外交活动,正确处理与大国、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友好合作。
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以及强劲的发展势头,决定了中国必将在国际社会占据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对世界经济与日俱增的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被世人所接受,这些不仅是中国实力的证明,也是中国地位提升的印证。中国愿意积极承担责任,但对于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有着自己的立场。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首先要对自己负责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生存发展的种种压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让人民安居乐业是中国当前最大的责任,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尽责任的基础所在。二是所谓“大国责任”。这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跨国犯罪、疾病流行等全球问题都需要整个世界的共同面对。“大国责任”就是以尊重整个人类发展为前提,在世界解决全球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就是要通过履行巩固自身实力,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策,致力于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这些“大国责任”来做到一个真正的“负责任大国”。
发扬传统文化,传播“和谐世界”理念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巨大资源和重要基础。建构主流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提供了一种和平、共处、存续的处世哲学。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这种富有东方智慧的观念符合人性中的良善和宽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正在被全世界所接受和认同。
秉承着中华文化的主旨,中国应向世界传播“和谐世界”的理念。通过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丰富活动的内涵,以文化形态容纳更多的政治、经济、社会信息,寓对外传播于文化交流之中,增强感染力和亲和力,传递宣扬“和谐世界”的思想。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很好的做法。从2003年10月到2008年间,中国在美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举行了文化年活动,加深世界各主要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积极展现友好、和善的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开设了致力于文化传播和汉语推广的“孔子学院”;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都是塑造国家形象、推动“和谐世界”理念、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中国文化以开放明朗的姿态,向世人展示其深厚底蕴及恒久价值,使公众对中国文化及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中外国家间、人民间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给世界以积极的影响。
(责任编辑:王栋)
<img src="https://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ddsj/ddsj201011/ddsj20101119-1-l.jpg?auth_key=1736087694-662489077-0-3d7ebca76bed2bf621b59b8e629d589e" hspace="15" vspace="5" 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