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管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010-12-29龚国光

会计之友 2010年14期

  【摘要】近年来国内项目管理应用日益广泛。项目管理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也越来越普遍,许多高等院校纷纷设立项目管理专业,或开设项目管理课程。在经过多年的项目管理教学实践后,作者就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本科教学,提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与广大同仁交流,进一步提高国内项目管理的学历教学水平。
  【关键词】项目管理;进度管理;挣值
  
  一、引言
  
  项目管理概念起源于美国,项目管理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关键路径法”和“计划评审技术”这两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管理科学。20世纪60年代,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IPMA)和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简称PMI)两大国际性项目管理组织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项目管理科学的发展。1987年PMI推出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简称PMBOK,是项目管理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PMBOK分别在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使该体系更加成熟和完整。
  国内最早开展项目管理研究的是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教授,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罗庚教授引进和推广了网络计划技术。1982年起我国逐步引进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第一个跨学科的项目管理专业学术组织——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 Committee,Chi-na,简称PMRCI成立,PMRC的成立是中国项目管理学科体系走向成熟的标志,2001年PMRC正式推出了《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并于2006年对该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
  项目管理教育包括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基于其在应用层面的显著功效,因此项目管理的非学历教育走在了学历教育的前头。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当前国内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IPMP)和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PMP)两大项目经理资格考试十分活跃。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也有效地促进了学历教育的发展,国内清华大学等多所院校设立了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以项目管理为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在许多学校也已为数众多。
  自2003年起,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针对全校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但至今尚未专门设立项目管理的本科专业。笔者自2006年起担任本校项目管理课程的主讲教师,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希望就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和广大同仁交流,由于水平有限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二、项目管理教学中的体会
  
  (一)缺乏适合本科教学的教材
  国内外关于项目管理的书籍很多。但其中很大部分是“菜单”式书籍、专业论文或者结构松散的文献手册之类的读物,这些书籍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等很有价值,但并不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科书。根据国内外的教学实践经验,一本好教材的主要目的是教授学生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方法,应不仅包括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核心职能,还应涵盖与项目管理有关的各种疑难问题,以及包括对终止项目进行决策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国内项目管理学历教育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种编写方法,一是主要围绕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九个方面来组织结构;二是主要按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编写,即按项目启动、项目实施、项目终结等来组织结构。两种类型的教材各有优点,但就个人教学体会而言,认为采用第一种类型的教材对学生更为适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曾先后试用过多本教材,就国内现有众多的教材而言,戚安邦教授编写的《项目管理学》相对更加完善,是一本相对更为优秀的教材。该教材主要按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九个方面来编写,自2003年6月第一版以来。已经过多坎修订,不断增加国内外项目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该教材在挣值分析等少数内容上仍应进一步完善,学生们对教材中某些内容的理解仍存在较大的困难。目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是,上课教材以戚安邦教授编写的《项目管理学》为主。课后指定的参考书主要是哈罗德·科兹纳编写的《项目管理:计划、进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和配套的案例,以及杰克·R·梅瑞狄斯等著的《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等,经过几个学期的试验,效果基本满意。
  
  (二)对项目及项目管理定义的理解往往出现偏差
  对于项目,国内外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MI关于项目的定义。即:项目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和服务的一次性努力;另外,国际标准化组织从项目过程角度给出的定义也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即:项目是由一系列具有开始和结束日期、相互协调和控制活动组成的,通过实施活动而达到满足时间、费用和资源等约束条件和实现项目目标的独特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仅仅根据这些定义,以及那些概括出的项目的一次性、目的性、生命周期性、独特性和冲突性等特点,学生并不能真正对项目及项目管理准确地理解,例如项目的一次性特点和项目管理的成熟度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等问题往往使学生们感到困惑。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部分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第一步,在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定义的基础上,着重强调项目和企业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之间的区别。项目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等特点,而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主要是重复劳动;第二步。分析项目管理和职能管理的区别,重点指出项目管理的变更特点和职能管理的程序化特点。使学生们明白,项目管理不仅仅要在时间、资源和质量等约束下,实现项目的既定目标,而且要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当某一方面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作出相应的改变,保证项目目标顺利实现。而职能管理主要是重复性的劳动,更注重的是工作效率;最后,介绍项目管理的成熟度和卓越的项目管理,重点向学生说明项目管理的成熟度、卓越的项目管理与项目的一次性等特点并不矛盾。成熟的项目管理是指用标准的、高成功率的方法进行工作,成熟是指开发可重复的系统和流程。为每个项目的成功提供很大可能性,成熟度模型主要是衡量在某一组织中项目管理的成熟度。项目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卓越,是指企业创造出一种环境,即:能不断涌现成功管理的项目,并且对成功的度量不仅基于某一个具体的项目的情况,还基于取得整个企业的最佳利益的情况。
  (三)难以理解进度管理中的PERT、CPM、AOA及AON等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网络进度计划技术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度计划安排技术的基本方法是构建一个由活动、事件组成的网络,以图解的形式描绘出一个项目中各项任务之间的顺序关系,最常用的进度安排技术主要包括PERT、CPM、甘特图、里程碑图和GERT等。在国内的项目管理书籍中,很多对PERT、CPM、AOA及AON等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并不清晰,有些对PERT和CPM的具体应用的分析也不够完善、准确,该部分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最多的领域之一。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步骤是:第一步,介绍清楚PERT、CPM等相关基本概念;第二步,重点说明,与甘特图和里程碑图等相比。PERT和CPM的优点在于能更好的体现事件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步,说明PERT和CPM的区别,前者适用于研究发展类的项目,即项目完工的时间存在不确定性,需要用或然时间估计来帮助确定一个项目可能在某个时间完成的概率。而后者使用确定的活动时间估计,并被设计用来既控制时间,又控制项目的成本,尤其用来解决时间,成本的平衡问题;第四步,介绍AOA和AON这两种具体绘制网络图的方法,重点说明的是:PERT采取AOA法绘制网络,而CPM主要采取AON法绘制网络,但CPM也可以采用AOA法,同时通过相关例题来说明这两种网络的具体绘制过程及各种时间参数的计算过程;最后,简要介绍CPM和赶工成本之间的联系,并通过例题来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源平衡。
  (四)对挣值应用的理解不够深入
  项目的成本应该是被管理的,而非仅仅监督、说明或者报告的,挣值测量系统是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也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内的大多数教材对挣值的介绍显得过于简单,仅仅根据定义给出挣值的基本计算公式,并没有对挣值在项目成本控制的具体应用做深入的分析,往往造成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挣值测量系统作用的理解较为肤浅。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步骤是:第一步,介绍清楚BCWP、BCWS、ACWP、CV、SV、CPI及EAC等相关基本概念的定义及作用;第二步,说明在实践中更加实用的方法是,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来计算挣值,通过例题详细介绍如何根据完工百分比来计算挣值,以及深入介绍50/50规则等计算完工百分比的基本方法;第三步,进一步通过例题详细分析,如何通过成本及进度变量百分比(CV%、SV%)的变化来揭示项目成本控制情况,深入分析挣值测量系统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三、结论
  
  项目和项目管理在国内的应用日益广泛,衷心希望能通过有效的项目管理学历教育,使项目管理在国内能更好地发展。然而,对于国内的本科学生来说,由于实践经验的欠缺。要想真正学好项目管理这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无疑难度是很大的。对项目管理的任课教师来说,除了尽可能的使学生们准确掌握书本上的基本知识以外,课堂及课后还应该为学生准备大量的、丰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案例,应该尽量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掌握项目管理这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