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乐而不为
2010-12-29徐俐
世界知识 2010年17期
才从新疆回来,又跑了七八千公里,去采访。
05年跑过一次,那次是把全疆走了一遍,16000多公里,连续33场直播。
我是乐于这样走来跑去的。这次领的任务是拍摄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发展成就。主题先行,要找的是合适的题材,讲出令人信服的故事。
题材涉及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治理、艺术保护等多方面。
时间紧,没有给深入采访留下余地,两天一个地区,两天一个故事,紧着赶着,半月内拍完了七个题材,结果好坏不说,和五年前一样,几乎又累得半死。
收获还是有的。
今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新疆这一阵子很是招人,全国及世界各地去的人源源不断。在喀什采访,接待的宣传部的干部说,他们现在突出的感受就是忙,几乎应付不过来:人来得太多了。
喀什惹眼是因为被中央确定为“享受特殊优惠政策的经济开发区”。这么说实在有些麻烦,我还是索性称它为特区省事。
喀什特区最近正有—件事惹眼,就是政府耗资30亿元的老城区改造。去过喀什的人大都看过那里的老城区,它其中的—部分“高台民居”是以对外售票的方式供人游览的。那里已经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五年前我去看过,没见过那样的房子,当时看完觉得颇为新鲜。
喀什市人口不足60万,有22万人住在老城区。
那房子到底有多少年了?我问当地的宣传干部。干部小何告诉我,专家考证过,大概千年左右。我说,记得维吾尔族的形成不过千年,这个民居难道同它的民族历史一样长久么?小何略有含糊,只说确实有专家是这样说的。
不管专家的说法如何,也不管是哪位专家说的,民居历史悠久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五年前我在一户民居饶有兴致地看他家世传的土窑,那窑是用来烧陶的,烧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七代了。记得我当时还问男主人,儿子是否有心再把手艺传承下去。
同样可以佐证民居历史的,还有它的建筑方式,都是土木结构,由居民随意搭建,高低错落,外墙直接就是一层黄泥。因为房接房,户连户,彼此没有任何间隙,也没有一颗绿树青草,整个民居远看像个黄泥堆,唯有那大小极不规则的窗户格,让人觉得黄泥堆中可能还有人居住,总之,建筑方式极其原始。
现在围绕民居改造各种声音都有。我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判断,我只想透过自己的眼睛,看看为什么改,怎么改,改的效果到底如何。
我支持政府的改造,早该改了。
喀什处在地震带上,老城区的地下是“深挖洞,广积粮”时代留下的各色空洞,没有任何生活用水排水等管道,巷道极其狭窄,生活不便、质量不高尚在其次,一旦发生地震火灾等危险情况,基本没有实施救援的余地。这样一个涉及全城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聚集区,存在这样大的安全隐患,若有能力消除而不去解决,当是政府的严重失职。
这次改造本着原址原建、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居民的个人意愿。政府会拿出若干改造方案供居民选择,若不满意,每家每户配有专职设计师,让居民的个体需求得到最大满足。房屋的主体框架由政府出资负责,装饰部分由居民自主完成,改造完成后,改造前后面积完全一致,住房和手工作坊等使用功能一致,居民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不变,同时引入天然气、暖气、自来水、下水管道等设施,无论实用性还是安全性能都大为改观。
很多完成改造的居民仍然会在外墙上涂一层黄泥。以保持整个房屋建筑样式不变,所以我看到的新房屋仍旧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对于那些实在不愿意改造的居民,政府在说清利弊的同时尊重个人意愿,决不勉强。还有些居民放弃改造,愿意主动迁出,政府会根据原房屋的品质,给予等面积或大于等面积的商品房置换,居民无需交纳任何费用。
我在一户人家和一个铁匠铺里,听到了完成改造的家庭主妇和铁匠们由衷的叫好之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官员实地察看后说,中国政府进行这样大的工程改造,无论是在人力、财力还是时间上的投入,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是难以想象的。这位官员说了一句公道话。
喀什民居改造将耗时五年,2009年开始,2014年完成,新疆历史上最大的民生改造工程将使喀什全城三分之一的人口从此住得安心舒心,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历史演进的见证,或许可以保留一些典型房屋原封不动,但也必须是在人员撤离、能够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想这方面,有见地的人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