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泄密”:网民的情报站
2010-12-29赵晨
世界知识 2010年17期
在“世界没有秘密,解密推进正义”理念的指引下,2006年,阿桑奇决定创建“维基泄密”网站,誓称“让所有人都能公正,公开地看到事实真相”。
近来,“维基泄密”网站(Wikileaks)连续大量曝光美国军方机密文件,一时间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其实,这个创建于2006年并于2007年1月正式上线运营的网站,自成立以来就以“揭密”著称,让各国改府和企业头疼不已。
幕后推手:狂热的网络黑客
该网站创建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19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从小过着吉普赛式的流浪生活,他曾向《悉尼先驱晨报》透露,自己曾在37所中小学校和六所大学读过书。自小颠沛流离的生活打造了阿桑奇愤世嫉俗的执著个性,他把自己的生活描述为“个人与公权力的对抗”。1987年,他同两名黑客组成一个名为“国际渗透”的黑客组织,多次成功闯人大学网站、北美大型机构的计算机系统,美国五角大楼甚至也成为其囊中之物。多年的黑客生涯,让阿桑奇了解到政府和大机构隐藏了太多不愿公布的秘密,“他们暗中策划的阴谋会严重损害大众利益”,“只有破坏政权内部的沟通线路,阴谋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才会停滞,阴谋也会随之瓦解”。在“世界没有秘密,解密推进正义”理念的指引下,2006年,阿桑奇决定创建“维基泄密”,高举“反对政府权力过度扩张,支持公民活动家、记者以及其他挑战强权的人士”的宗旨,誓称“让所有人都能公正、公开地看到事实真相”。
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阿桑奇称自己“在记者、出版人和发明家三种身份之间游离”,“试图通过创造一个新系统来解决全世界的媒体审查问题,并担任该机构的代言人”。美国《纽约客》杂志描述他是一个“热衷交友、工作反应迅速敏锐的探秘狂”,同时又是一个“头脑简单、邋里邋遢的流浪者”。《卫报》记者大卫·雷利称:“他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很少与人交流,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泄密战斗’上,只有这些能够燃起他的激情。”自创办“维基泄密”网站以来,阿桑奇更加行踪不定,居无定所,很少公开露面,足迹遍布澳大利亚、肯尼亚、冰岛、越南、爱尔兰或美国等地。他经常住在支持者或朋友家里,有时甚至一连几天住在机场。“维基泄密”因此跟随他在各地辗转,难觅踪影。
运作模式:深藏不露
“完全虚拟化”的办公环境。“维基泄密”网站既没有总部或传统办公设施,也从未公开办公地址、电话号码、在职人员名单甚至办公邮箱,目前只有阿桑奇和主要管理者丹尼尔·施密特的身份对外公开。除五名无任何报酬的全职核心管理人员外,网站主要依靠来自全球各地的志愿者为其提供加密、编程和新闻撰写等服务支持维护。为保护揭密者也为保护自身,网站还设立了复杂的“去中心化”流程,以降低编辑人员对泄密过程的过深介入。即使在其团队’核心,主要成员也仅以代号通过加密的在线聊天服务相互联系。网站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志愿者的捐助,因此极不稳定,2009年12月就曾因资金缺乏而一度关闭,直至今年4月才重新启动。借助现在的“超高人气”,该网站正想方设法吸引新的捐助者。
隐秘的传播途径。阿桑奇将其网站形容为“一个不被审查的系统,不受追查地解密大量文件,并进行公开分析”。“维基泄密”使用了与“维基百科”相同的用户界面和网站技术,并依靠美国防部开发的一项名为“洋葱头路由”(Tor)的高阶加密技术,保证用户可在“不受追踪”的情况下,匿名发布、讨论和解释相关文档。为防止被封杀,该网站将主服务器设在瑞典和比利时,这两个国家的法律对网络匿名给予保护。网站还在全世界建有多个未公开的镜像站点,即使其中一个被关闭,其他站点仍能正常运转。此外,“维基泄密”每时每刻还在各服务器之间的网络通道上传送数十万份假文档,以“掩护那些真正的文件”。五名核心人员负责每日上传约30份“经专家审核合格的敏感文件”以更新网站,供全球网民浏览。网站鼓励秘密信息提供者通过加密网络连接或者在网吧发布信息。如此一来,即使被政府情报部门渗透,发布者也不会被追踪到。“维基泄密”透露,数千个消息来源中还没有一个因网站本身以及其他任何方式暴露身份。此外,网站还有一群律师负责保护信息源。
重点关注领域:各国秘密信息
“维基泄密”网站核心管理人丹尼尔·施密特称:“我们所传递的信息是,你要么自己选择透明,要么被透明。”他们鼓励网民通过资料上传、邮件等方式公布各国政府、大机构的机密和丑闻,从而成为“真正的解密人”。自运行以来,该网站已累计公布120多万份“秘密文件”。内容集中在三大领域:
西方政府及军队的涉密材料。如美国中情局及国防部的报告、备忘录以及监控录像,英国防部反战活跃分子的黑名单、关塔那摩监狱标准作业程序及虐囚事件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已曝光的两起美军丑闻。2010年4月,“维基泄密”发布了2007年美军阿帕奇直升机轰炸巴格达街头导致数名平民死亡的视频。该视频吸引了800万人次浏览。2010年7月25日,该网站再度爆出“猛料”,公布了包含九万多份美军在阿富汗战场秘密文件的《阿富汗战争日记》,内容包括联军144次“意外”杀死平民,美军掩盖塔利班获得先进武器的事实等,从而引发美军史上最大的情报泄密危机,该事件被《时代》周刊列为“美国历史上十大泄密事件”之首。8月3日,《今日美国报》和盖洛普民意调查数据显示,《阿富汗战争日记》曝光一周后,美国民众对这场战争和奥巴马阿富汗政策的支持率跌至谷底,认为“美国派兵阿富汗是个错误”的公众人数上升到43%,比泄密前高出五个百分点。
名人政要的内幕信息。2008年美总统竞选期间,该网站公布了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的竞选搭档佩林的私人雅虎邮箱账号、佩林及家人的大量私人照片及一些邮件,麦凯恩竞选团队怒斥该网站的行为是对公民隐私权“赤裸裸的侵犯”。2009年末,网站公布了英国“气候研究小组”超过1000封气候学家的邮件,邮件内容表明,一些气候学家确实曾“擅自更改对其研究不利的气候数据”,以证明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此事件导致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理论产生怀疑。
发展中国家的“强权”与“腐败”行为。“维基泄密”创建以来还先后曝光了肯尼亚政府前总统莫伊家族的系列腐败证据,秘鲁石油招标丑闻,冰岛银行违规操作事件等,并将中国设为重点揭露对象之一。该网站设有中文网页,详细介绍其宗旨,下设“安全畅谈中国”、“传递来自中国的文件”等栏目,并提供了数十个文件链接,最早的文件是1996年的,最新的是2009年的。该网站通常择机公布中国文件,重点涉及我国互联网管制、新闻自由等内容,2009年集中披露了与“绿坝”软件有关的数个文件,包括中国审查“绿坝”的技术分析、“绿坝”监控系统的漏洞等。
各方反应:褒贬不一
随着越来越多重磅内容的曝光,该网站也逐渐成为媒体广泛关注甚至支持的目标。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08年授予该网站“新媒体奖”;《华盛顿邮报》和《纽约客》今年对其进行了持续报道;英国《卫报》、德国《明镜周刊》和美国《纽约时报》与该网站携手于同一天公布了阿富汗战争机密,轰动全球;甚至在该网站因发布瑞士银行机密文件被起诉时,《洛杉矶时报》、美联社及其他十家新闻媒体向法庭提供支持“维基泄密”的资料。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站也设立了可直接登录“维基泄密”的链接。
虽然阿桑奇表示“相信公平正义,所有信息都应该极度透明”,但“维基泄密”打破传统媒体的局限,以独特的网络模式超越国家控制,迅速传播大量内幕信息的做法仍招致多方批评。美国防部长盖茨批评“维基泄密”网站“不负责任,手上沾染了美军士兵和阿富汗家庭的鲜血”。不少机构认为该网站“打着自由的旗号损害国家利益”,无疑可能会“影响到政府及军方在国内外的运作安全”。到目前为止,该网站已收到超过一百多次的诉讼威胁,阿桑奇也成为许多国家政府的重点打击对象。2008年美国防部一份机密级评估报告明确表示,“‘维基泄密’公开支持和鼓励情报犯罪活动,违反了国家安全法,已构成煽动罪和间谍罪”,建议“认定、曝光、终止雇佣或采取法律行动来对付现在或以前的泄密者”。目前,美政府已逮捕一名泄密嫌疑人布拉德利·曼宁,同时加紧排查其他内部泄密者,防止机密文件再次泄露,并决定追捕阿桑奇。由此看来,除非阿桑奇“惨遭逮捕”,否则“维基泄密”与各国在“解密”过程中的博弈纷争将会愈演愈烈。但在技术上,美国政府和军方表示对“维基泄密”无可奈何,惟一的办法只能“以恶制恶”、“以黑制黑”,使网站瘫痪或阻断志愿者上传文件的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