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退维谷:朝鲜经济政策在变化

2010-12-29李雪威

世界知识 2010年17期

  国内推动市场发展的能量在不断积蓄,对外频频发出一些调整的信号;改革开放的可能性和迫切性上升时,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重构。
  
  今年7月上旬,联合国发表一份没有明确结论的主席声明,使喧嚣数月之久的“天安”号事件告一段落。虽然朝鲜未被指明为沉舰肇事者,但新一轮制裁风波却再次将朝鲜拖回到漩涡之中。一方面,经7月21日首次举行的韩美外交部长、国防部长(2+2)会议商定,为斩断朝鲜非法现金来源,将实施针对朝鲜领导层的新金融制裁;另一方面,韩美两国通过25日开始的联合军演进行武力示威,以彰显制裁朝鲜的决心。近年来,在朝核危机的笼罩之下,朝鲜半岛的安全形势可谓岌岌可危,朝鲜的政策取向特别是经济政策的调整动向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经济政策向“内收外放”的方向调整
  
  近年来,朝鲜在推行拥核战略的同时,对其内外经济政策也作出了“内收外放”式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朝鲜经济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遇到严重困难,国家配给制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市场以此为契机开始孕育,并日渐成为普通居民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2002年7月1日,朝鲜出台“经济管理改善措施”,承认并允许集贸市场的存在。2003年3月,朝鲜又发布“市场奖励措施”,鼓励人们把过去只允许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农贸市场,发展成为销售工业品和进口商品的综合市场。有了国家的明确支持,各级政府积极兴建综合市场,并对经营者征收市场使用费和国家缴纳金。然而,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朝鲜政府却不胜市场带来的诸多困扰,于是调转头来,开始对市场进行管制——阻止市场交易、恢复配给制、进行货币改革。
  在着手封闭国内市场的同时,朝鲜转而开拓海外市场,表现出推进对外开放的意向。朝鲜政府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将继续扩大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并多次派遣考察团赴中国和越南等进行访问,了解和学习改革开放的经验。金正日本人就先后于2000年、2001年、2004年、2006年和今年5月对中国进行了五次访问。在今年的访华中,金正日在到达北京之前,先对大连、天津两市进行了经济考察,展示其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和推进改革开放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