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鹰之国”的独特景象
2010-12-29孔寒冰
世界知识 2010年19期
与原东欧国家一样,阿尔巴尼亚也处于全面的社会转轨当中。但是由于历史负担比较重,阿尔巴尼亚转轨的顺畅程度远不如其他国家。
飞机抵达地拉那机场后,我在出关大厅最显眼处看到了一行英文:“欢迎你到山鹰之国”。当时,我的心还真为之一热,因为“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是中国人多么熟悉的名字!今天我终于来到此地。可让我没想到的是,接机的阿尔巴尼亚朋友告诉我,机场的这句话既不是国家说的也不是政府讲的,而是阿尔巴尼亚第三大移动通讯公司的一句双关语广告词。在接下来一周多时间里,我乘车在高低起伏的盘山道上转了大半个阿尔巴尼亚,虽然没有看到山鹰,却也真切地体验到了阿尔巴尼亚的山国特色。
受政党政治掣肘的广场复修
差不多每个国家都在首都的中心广场上展示着最能体现本国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经典之作,阿尔巴尼亚也不例外。在地拉那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广场上,不仅有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骑马持刀的雕像,还有著名的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国家历史博物馆等建筑。多少年来,斯坎德培广场几乎就是阿尔巴尼亚的象征。然而,由于年久失修,这个广场的地面已经坑坑洼洼,破旧得不成样子了。我去地拉那时,斯坎德培广场正在复修,一些工人和几台机械忙碌着,广场秩序十分混乱。用中国人的标准来看,首都的广场是国家的心脏,修复它还不是全国人民的共识?还不得倾全国之力尽快完成?然而,阿尔巴尼亚却并非如此,民主党和社会党这两个政治舞台上的主角长期以来为修还是不修、如何修而争吵个不停。
社会党是由原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1年改名而来,1997~2005年是主要的执政党。民主党成立于1990年底,1992~1997年、2005年至今是主要的执政党。现任总统巴米尔·托皮曾是民主党人,现任总理萨利·贝里沙则是民主党领袖。社会党人埃迪·拉马2000年以来一直占据着地拉那市长的宝座,2005年他还当选社会党的总书记。画家出身的拉马特别强调地拉那的形象塑造,比如,给灰暗的居民楼刷上鲜艳的色彩,开展城市清洁绿化等等。虽然所作所为存有争议,拉马在2004年仍被全球网民选为世界最佳市长。
为了改变首都形象并为将来的大选增加筹码,拉马力主重修斯坎德培广场,2008年1月从科威特获得500万欧元专项援助并且通过招标请比利时的建筑公司设计了复修方案。然而,执政的民主党千方百计地阻止这项工程进行。它提出地拉那市政当局应当先从环境部门得到许可,广场因复修而发生的一些变化也应首先得到文物保护机构的同意。以强硬著称的拉马认为,广场重修工程应由全体公民和市政当局同心协力,这项技术方面都已做好准备的工程不应受到政治斗争的却阻。于是,2010年3月,地拉那市政当局将斯坎德培像圈了起来,强行开工。复修工作虽然开始了,但由此造成的交通混乱和拥堵使两党的争吵更为激烈。由于政党之间的斗争,这项工程进展十分缓慢。地拉那的一份周刊2010年4月18~22日号就刊登了一篇《因斯坎德培广场而进行的政治斗争仍在继续》,文章描述了社会党和民主党之间的争论,说真正的问题仍然是两大政党之间的争吵阻碍了重修工作进程。这项工作原计划进行18个月,而现在因政党斗争要延长,据说两年也完成不了。站在这个正在复修的广场上,望着那数量不多的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我感到不解,本来并不复杂的事在阿尔巴尼亚为什么就这样费劲呢?
整个国家像个大工地
斯坎德培广场的重修不过是阿尔巴尼亚建设的一个缩影。事实上,阿尔巴尼亚各大小城市,都在建房和修路,用全国都是一个大工地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有青山、碧海的阿尔巴尼亚真的很漂亮,名胜古迹也比较多。比如都拉斯、萨兰达、克鲁亚、普雷尼亚斯、斯库台等地,为了发展旅游业,都在挖山填海。在建的楼房分为两类,一类是宾馆饭店,另一类是居民房屋,少数的有十来层,多数是两三层或三四层。但总的来讲,建完的似乎很少,有些虽然砌了砖,但也多半没有安装门窗和进行内外装修。绝大多数建筑就像没有搭完的积木,孤零零地矗立在那儿,看不到建筑材料,更不见施工人员,像中国某些地方曾经出现过的烂尾楼。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近些年来,阿尔巴尼亚的“建房热”一直“高烧”不退。然而,阿尔巴尼亚人并不是等全部资金到位再动工,而是有点钱就开工,钱用光就停工,等有资金再接着建。这便是阿尔巴尼亚特色的“烂尾工程”到处都有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尔巴尼亚的公路状况总体上说也不是很好,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不多,许多公路都是双向单车道,而且路面较差。即使是稍宽一些的路,标明行车线的也很少,行车秩序比较混乱。因此,到处可见交通警察忙活。另外,汽车鸣笛和与行人争路也是常态,行人过马路不能光看指示灯,还必须百倍注意过往的车辆。这与欧洲其他国家截然不同。阿尔巴尼亚已于2009年4月加入了北约,如今正为加入欧盟而努力。然而,加入欧盟首先要达到其相关标准。在交通方面,阿尔巴尼亚必须使重点的交通要道变宽、变平,同时还要修建一些新的高等级公路。为此,急于加入欧盟的阿尔巴尼亚政府下的决心不小,铺的摊子也很大,全国到处都在修路,但速度和效率实在是不敢恭维,让人看着都着急。在修或在建的路上,摆放着三三两两的施工机械,施工人员在那不紧不慢地干着。
“大工地”表明了近些年来阿尔巴尼亚经济发展的势头,然而,这种势头到底是顺势发展还是逆势发展?比如,阿尔巴尼亚360多万人口中有数十万人在意大利、希腊、德国、法国及西欧的其他国家打工,这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在海外工作的人每年可以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带回国或汇同国,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资金支撑着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过,近两年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在海外打工的阿尔巴尼亚人带回或汇回的资金大幅度减少,这是阿尔巴尼亚到处都有“烂尾楼”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如此多的人出国打工也导致国内的劳动力严重匮乏。想想看,去掉支撑国家正常运转的人,再去掉老人和孩子,阿尔巴尼亚哪有那么多人从事规模如此庞大的基建工程呢。此外,还有两党对立的政治体制,优哉游哉的生活习惯及工作效率低下等因素,楼建得慢,路修得慢也就不奇怪了。
汽车和汽车产业
阿尔巴尼亚的汽车和汽车产业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七八年前,我在德国作访问学者时,曾写过一篇题为“满街都是奔驰宝马”的短文,讲的是德国的汽车和汽车文化。这次在阿尔巴尼亚,我又看到了另一种景象——满大街都是奔驰汽车。阿尔巴尼亚的朋友告诉我,该国的小汽车大约2/3是德国造,其中超过2/3是奔驰牌的。不过,与德国大街上跑的奔驰车不同,阿尔巴尼亚的奔驰车虽然也有新型的和豪华的,但绝大多数是二手车、三手车甚至不知是几手的车。大街上,大型的小型的,各个年代各种型号可以说应有尽有,就像一个奔驰汽车博览会。显而易见,阿尔巴尼亚人对奔驰车情有独钟。阿尔巴尼亚朋友告诉我,这些车绝大多数都是进口商从德意等国以比较低的价格买的并通过海路运回阿尔巴尼亚,向港口、海关缴纳一些税后再加价出售。
至少在表面上,阿尔巴尼亚汽车产业十分发达。比如,公路两旁的二手车市场非常多,拆解报废汽车的场地非常多,大大小小的加油站非常多。毫无疑问,这些在许多国家都有,但在阿尔巴尼亚似乎更多。比如,拆解汽车的工场有大有小,大的堆积着成百上千辆的已拆解完或待拆解的报废汽车,小的则有几十辆或十几辆。再比如,路两边的加油站隔不远就有一个。这些加油站少数属于几家大的石油公司,多数则属于私营的小加油站。到大加油站加油的车比较多,而到小加油站加油的车则寥寥无几,不知它如何生存?不过,传媒上有这样一种说法,许多加油站的主业不是给汽车加油,而是为腐败分子或不法之徒洗钱。
与原东欧国家一样,阿尔巴尼亚也处于全而的社会转轨当中。但是由于历史负担比较重,阿尔巴尼亚转轨的顺畅程度远不如其他国家,于是,出现上述那些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或者就像一个小孩,长大了,懂事了,情况就会好起来。中东欧其他国家的转轨历程已经证明了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