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索赔之路
2010-12-29朱耿华
世界知识 2010年24期
10月18日,代表犹太民族进行索赔的民间机构——犹太人对德国物质索赔联合会(简称“索赔联合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2万多件纳粹时期被掠夺的艺术品图片和资料。这些艺术品是德国纳粹1940年至1944年在法国和比利时从200多名犹太人手中掠夺的。“索赔联合会”认为,其中至少有1万多件至今仍然没有物归原主。现任“索赔联合会”主席朱利叶斯·伯曼提醒全世界的博物馆、交易商和拍卖行“确认自己手中的艺术品是否是大屠杀受难者的财产”。这一次,睿智的犹太人以一种“柔性”的新手段开始了索赔的新征程。事实上,犹太人的索赔之路已经走了近60年,而“索赔联合会”更是在这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困境下的艰难抉择
纳粹统治时期,对欧洲犹太人实行了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并大肆掠夺犹太人的财产。根据纽伦堡纳粹战犯审判法庭提供的数据显示,纳粹统治下的犹太遇难者人数为570万。而根据美国伊浮犹太研究所的资料显示,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以战前价格计算,犹太人被掠夺的财产价值约120亿美元,而据《耶路撒冷邮报》的测算,财产总额高达320亿美元。
1948年,以色列建国。新生的以色列面临巨大的国内外经济压力。建国后,以政府颁布的第一项法令就是废除英国1939年《白皮书》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限制,实行无限制的移民政策,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涌入以色列。从1948年到1951年底,以色列共接受了大约68万新移民,超过了建国时以色列本国的犹太人口(65万)。这些移民中的大多数人都身无分文,特别是来自阿拉伯国家的难民既无资金,又无文化、技术。以色列政府不得不向这些新移民提供住房和食物,对他们进行职业和语言培训,并安排就业。
不仅如此,以色列建国第二天就与阿拉伯国家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方面,大量成年劳动力在军队服役,造成国内生产下降;另一方面,与邻国的贸易被迫中断。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以色列市场上生活消费品匮乏,黑市猖獗,通货膨胀,外汇短缺,失业率持续攀升,以色列财政不堪重负。
时任以色列财政部总监的霍洛维茨认识到,以色列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