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警匪“世纪之战”
2010-12-29孙岩峰
世界知识 2010年24期
M-16步枪、夜视仪、“超级美洲豹”武装直升机、M-113装甲运兵车、KLA防生化装甲车……这不是在阿富汗或伊拉克战场,也不是哥伦比亚丛林,这里是南美乃至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里约热内卢,它一直以令人炫目的海滩、热情洋溢的桑巴舞闻名世界。但是,同样名闻巴西和全球的还有这里的贫民窟和黑帮,多年来一直以另一种方式掌控着另一半的城市,直到2010年11月底,这颗嵌在繁华背后的毒瘤终于到了被切割的时刻。
阿莱芒战役
当地时间11月28日凌晨,装备精良的巴西海军陆战队、空军直升机部队、伞兵部队、联邦警察、州武装警察、民事警察以及电影《精英部队》的原型——特种行动队共约2700人在里约热内卢市北郊的阿莱芒区周围准备就绪,此外, 1.5万名各警种的警察也在里约其他城区和周边部署。此前11月25日,巴西军警顺利占领了黑帮主要大本营——北郊的克鲁塞罗镇,但是狡猾的黑帮分子稍作抵抗后,迅速逃窜至克鲁塞罗南侧的阿莱芒贫民区。因此,能攻占阿莱芒并彻底消灭这伙约200人的黑帮,成为此次警匪大战的中心任务。
阿莱芒贫民区以阿莱芒山为最高点,周围密布了大大小小16个贫民窟,如果四面强攻,很可能“逼迫” 黑帮狗急跳墙,鱼死网破,不仅费时耗力而且容易伤及平民。为此,以里约州军事警察司令部为核心的指挥部制定了周密的围攻计划:以克鲁塞罗镇为据点,从北向南推进,其中以州武装警察、民事警察为右翼,从西侧进攻阿莱芒;以联邦警察和特种部队为左翼,从东侧进攻;这样三面进攻将迫使黑帮向南侧逃窜。海军陆战队和伞兵则布署在阿莱芒区南部与其他城区交界的地方进行堵截,以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6∶28,初夏的阳光有些耀眼,周日的清晨也是向来喜欢夜生活的巴西人最佳睡眠时间。但是,阿莱芒区的北、东、西三侧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巴西军警正式发动进攻,黑帮也以机关枪、步枪进行回击。
8∶00,正如警方预料,黑帮面对强大攻势,玩起了“敌进我退”的游击战术,逐次抵抗后,向南部撤退。警方推进速度明显加快,黑帮火力开始减弱。
9∶20,警方行动进展顺利。里约州军警司令称,警方已初步控制阿莱芒的大多数贫民窟。
10∶00,警方称,有组织的抵抗已经消失,警方正在挨家挨户搜索黑帮。
12∶00,军警司令和军方首脑在分头视察阿莱芒各贫民窟后,会合于阿莱芒山山顶,相互“庆祝胜利”。
14∶00,巴西国旗高高飘扬在阿莱芒山最高点,这标志着巴西公共权力部门第一次掌控了这个黑帮大本营。这一照片也立刻成为巴西主要媒体的网络版头条。
15∶00,黑帮头目之一的艾利赛乌·德索萨在阿莱芒区南部被击毙,他被认为涉嫌2000多宗人命和贩毒案件,是黑帮最凶狠的“大哥”之一。
16∶00,又一个好消息传来,另一个黑帮头目埃莫森·达席尔瓦被击毙。
这场战斗,警方共击毙数十人,逮捕30多人,缴获40吨大麻,1万多只各类军火(包括榴弹发射器、手雷、步枪、防弹衣等),该地区的毒品和武器库存基本被清扫一空,以“红色司令部”为首的多个黑帮集团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是可忍,孰不可忍
此次警匪大战,是巴西近20年来动用兵种最全、出动兵力最多的扫黑战争,从军事动员能力看,仅次于巴西在海地的维和救灾行动,因此被一些巴西媒体称为“世纪之战”。
此次警匪大战的直接导火索是自11月21日以来里约黑帮对警察机构和城市公共设施大肆发动进攻,不仅焚烧公交汽车,而且还袭击警察车辆和警察局,甚至在市中心放置汽车炸弹,公开挑衅巴西公权力,逼迫警方提前展开大规模清剿行动。自里约获得2016年奥运会主办权后,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成为里约乃至巴西对世界的承诺。2009年10月,警方一架直升机在贫民窟被贩毒集团击落,不仅使巴西警方成为笑柄,而且引发全球对巴西能否主办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的怀疑。尤其是今年总统竞选期间的8月23日,一伙黑帮在街头与警方对峙后,闯入里约海滩五星级饭店和附近富人区,挟持人质,与警方街头交火。在媒体的跟踪报道下,里约治安被放大为对巴西和地方政府当政能力的考验。因此,在10月大选中迪尔玛·罗塞夫当选总统、现任里约州长卡布拉尔连任后,联邦和州政府在打击里约黑帮的问题上形成高度一致。
此次阿莱芒战役初步胜利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集合各方精锐,分工明确。由于巴西是联邦制国家,治安权分属各州、市。联邦一级有联邦警察局,负责跨州之间的警察合作和对外司法合作。州一级有武装警察、民事警察和技术警察。按照惯例,州、市内部的治安案件,如果未经地方申请,联邦警察尤其是军队是不能进行干预的,否则就是违宪。此前,里约扫黑多依靠自身力量,但实践证明或是因力量不够或是有“内鬼”,总之效果不彰。此次,联邦和地方配合默契,在黑帮发动进攻的第二天,州长卡布拉尔就向联邦政府求助,要求派遣联邦警察和军队。而联邦政府迅速给予回应,而且警力和军队到位及时,显示双方早有默契。其次,精诚团结、指挥权统一。此次大选中,迪尔玛和里约州长卡布拉尔属于同一竞选阵营,因此政治协调顺畅。更重要的是,州公共安全厅始终掌握扫黑指挥权,能够统一布署来自陆海空三军、特种部队和联邦警察的各方支援力量。第三,穷追不舍,绝不遗寇留患。此前打击黑帮“重打轻歼”,导致匪徒面对警方进攻时,遇弱则借助精锐武器来对攻,遇强则凭借熟悉地形而逃窜,风声减弱后又东山再起,因此“年年扫黑年年黑”。此次进攻方式则是“三面进攻、一面兜底”,以全歼为目的。
解冻三尺非一日之功
从短期看,此次扫黑战争重创多个黑帮,而且随着警方加大对其他贫民窟的控制力度,黑帮势力将会被严重削弱,甚至在一定时间内偃旗息鼓。但应看到,此次打击并没有全歼黑帮,众多匪徒在扔弃武器后,混作平民,或是潜藏贫民窟内或者逃亡他地,占据其他贫民窟的黑帮暂时潜入地下,未来如果高压态势减弱,恐仍将死灰复燃。更重要的是,黑帮产生的土壤——贫民窟无法在短时期消除。因此,长期看,扫黑除恶仍将是巴西社会治安的头等大事。
贫民窟是巴西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土地兼并,大量失地农民离开乡村,来到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城市,如里约和圣保罗。由于圣保罗市附近有大量的工厂,所以可以持续性地吸纳相当一部分外来农民工;相比之下,里约经济以旅游为主,大量的就业岗位呈现季节性波动,大量失业或半失业民众只能生活在贫民窟;而且围绕着国内外游客,又相应产生盗窃、抢劫、贩毒、卖淫等社会治安问题。这些匪徒形成帮派后,一般都会将根据地设置在贫民窟,既可以躲避政府的打击,又可以利用贫民窟内丰富的“人力资源”,招募人马。目前,关于巴西贫民窟数量说法不一,保守估计全国有4000多个贫民窟,有人统计有6000~10000个贫民聚居区。一般则认为,在600万里约居民中,约有200万人生活在贫民窟。这些黑帮统治的“小国家”里,每天围绕地盘争夺、毒品销售、帮派报复所发生的枪击、凶杀案已经司空见惯。描写里约贫民窟黑帮生活的《人类之城》和警匪之间明争暗斗的《精英部队》先后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人们对里约贫民窟的高度关注和无可奈何。
但是,也应看到,卢拉政府近年来通过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家庭补助金”、“扩大社保范围”等社会政策,已经为除贫解困问题带来了曙光。在卢拉执政八年中,已经有1200万人脱离贫困,2000万人从贫困阶层跨入中产阶层。今年10月上台的迪尔玛政府宣称将继续卢拉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并通过刺激中小企业就业和增加最低工资等途径,将主要受益人群从贫穷的东北部扩大到富裕东南部的贫困阶层。同时,迪尔玛政府表示将与州市政府合作,向贫民窟中派驻类似中国“片警”的“和平警察”,力图以“软硬”两手彻底解决贫民窟问题,如能成功,这将是巴西继解决饥饿问题后在社会领域的又一巨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