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都选后话选举
2010-12-29赵正平
世界知识 2010年24期
沸沸扬扬,闹闹哄哄的五都选举(台湾五个直辖市市长、市议员、村里长选举)终于尘埃落定。国民党保住台北、新北和台中三市执政权,民进党依旧掌控高雄市和台南市,席次并无变化。但与之前的历次选举相比,五都选举还是透露出一些值得关注和思考之处。
“蓝天绿地”大格局未变
但蓝消绿长势头凶猛
自2000年以来,台湾形成民进党在南台湾称雄、国民党在北台湾占优的格局,人们形象化地称之为“蓝天绿地”。此次选举中,在南台湾,高雄市民进党候选人陈菊获82万张票,得票率52.8%。国民党推出的黄昭顺只获近32万票,得票率20.5%。以无党籍身份参选的杨秋兴(原为民进党籍高雄县长)获41万票,比黄昭顺还多9万票,得票率近27%。仅在高雄一地,国民党就输给民进党50万票。如果算上杨秋兴的选票,蓝绿差距更大。在台南市,民进党赖清德获62万票,得票率60.4%。国民党郭添财仅获40.6万票,得票率39.6%。郭输21.4万票。合计南台湾,国民党输给民进党71.6万票。在北台湾,台北市郝龙斌获78万票,得票率55.65%。民进党强棒苏贞昌获63万票,得票率43.8%。新北市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斩获112万票,得票率52.6%。民进党蔡英文获得100万票,得票率是47.4%。在北二市,国民党共赢民进党28万票。总体来看,北蓝南绿、蓝天绿地基本格局未变。
此次选举蓝降绿升趋势愈加明显,更重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民党在市长选举方面“强区不强”,该大赢却并未大赢。北台湾国民党合计仅赢28万票,比2008年大选相去甚远。即使在选前被认为选情最为稳固的台中市,国民党候选人、现任市长胡志强仅赢对手苏嘉全3万票,得票率差距缩小到2.3%。这一结果让观察家跌碎一地眼镜。要知道在上一届县市长选举中,台中市、台中县(现合并为台中市)蓝绿得票率是六四开。由差距20%缩小到2.3%,可见国民党颓势明显。二是国民党“弱区更弱”。上届选举中,国民党在高雄仅输1000余票,差距仅0.23%。但此次选举,国民党大输50余万票,得票率相差32%。三是在市议员席次方面,民进党斩获130席,席次比例由传统的二成多,猛涨至四成一,首次与国民党持平。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四是在里长选举层次,国民党虽仍保持绝对优势,但优势差距与之前相比有所减小。如果把五都选举放在一个时间段中看,蓝消绿长态势更是一目了然:2008年大选,蓝得票率为58.5%,2009年17个县市长选举中降至47.9%,今年又降至44.5%。而民进党2008年大选得票率仅为41.55%,2009年17个县市长选举中升至45.33%,今年又升至49.88%。
“蓝大绿小”悄然生变
“大选”前景形势混沌
一般认为,台湾选举结构是蓝大于绿,反映在选票上,就是蓝营选票多,绿营选票少。因此除了2004年陈水扁靠有争议的3﹒19枪击案以0.228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胜出外,其余所有全台性选举中,国民党及其联盟都占优势。但此次选举中,态势已然改观。五都选举政党得票合计,国民党共获336万票,得票率44.54%。民进党共获377万票,得票率49.87%。国民党首次被民进党反超41万票。如果将去年底其他17个县市长选举政党得票率一并合计,国民党共获546万票,得票率45.8%。民进党共获575万票,得票率48.2%。这可视为最新的蓝绿版图和民意体现,即蓝大绿小已经变成蓝小绿大。
抛开前述冰冷的数字,选举花絮也能反映出马英九光环消褪,国民党组织松动,选票流失。在去年县市长选举中,马英九在南部几成票房毒药,一些候选人在八八水灾后争先恐后把与马英九的合影竞选广告拆下收回。此次选举中,马英九从南到北辅选行程紧密,但催票效果可谓极其难看。马英九去高雄左营眷村替黄昭顺拜票,座位不满且有人提前离席,远不及2008年时排队欢迎的场面。相反蔡英文被新北选区羁绊,外出替别人辅选的行程虽然不多,但每次都受到欢迎。马英九光环不再,蔡英文来势汹汹,一降一升,已给来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下变数。前已述及,蓝大绿小结构已悄然生变,如果2011年台“立委”选举再次确认蓝小绿大,则2012年“总统”选举对马英九来说非常不利。
蓝绿互以对方为师
统独之争未成焦点
传统认为,民进党选举中花招多,善打文宣战,国民党老成持重,喜打组织战。民进党喜欢上街游行,搞大型造势晚会,声竭力嘶,旗帜飘扬。国民党依赖从中央党部到地方党部、从派系大佬至基层桩脚、从各级行政组织到基层农田水利会的从上至下、以给钱(贿选)为驱动力的复式动员体系。但在此次选举中,国民党和民进党攻守易位,主客难辩。民进党自始至终未搞大游行,连大晚会都没有搞。蔡英文则深入新北市各地,走入基层,品尝夜市小吃,与市民说说家长里短。陈水扁时期常常上台慷慨激昂发表演讲的苏贞昌,此次也未搞族群对立,而是以幸福、和谐新台湾为主题,大讲族群融合、和平、爱,连色调都偏粉红色。民进党台中市候选人苏嘉全更是一双手接着一双手握,一家接着一家拜访,走的都是当年国民党的路子。倒是传统上信奉“当家不闹事”的国民党,搞起了11月27日的“为台湾而走”大游行。不擅文宣战的国民党,在金溥聪主导下投放大量电视广告,而国民党引以为傲的地方派系和农田水利会动员系统,因马英九坚决反对黑金、贿选、坚持正派选举而彻底崩盘,几乎没形成像样的组织战。在这次选举中,国民党、民进党都表现出对传统手段的巅覆,所以有人说国民党不像国民党,民进党不像民进党。
以前每到大型选举,民进党均会祸水西引,攻击国民党“亲中卖台、国共一家”。国民党有口难辩,除了赌咒发誓没有卖台之外,就是比民进党还要坚定、还要大声地攻击大陆和中共,以证明自己更爱台。一言以蔽之,统独之争、意识形态一直是国民党的软肋,民进党的法宝。但在此次五都选举中,民进党一反常态,未搞陈水扁时期常常挑起的反中情绪与族群对立,选举过程相对理性平和,两党攻防主要围绕民生、贫富差距、南北差距以及失业率等议题展开。这主要是五都多为都会地区,选民理性程度较高,民进党为赢得中间选民的支持,减少了冲突对立的选举操作,而代之以平和理性与巧妙包装等选举策略。
大陆对台影响初显
扁案影响了犹未了
2008年以来,海峡两岸签订一系列协议,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大陆对台湾经济的拉动作用已不可忽视。据台湾主计处公告,得益于大陆内需、陆客赴台旅游等,台湾经济快速从谷底攀升,今年GDP增长率将达到9.98%,创21年来新高,失业率降至5%以下。其直接结果,是国民党不再惧怕民进党抹红,民进党也不敢轻易动辄抹红。五都选举之初,民进党曾想故伎重演,以反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突破点。但蔡英文与马英九就ECFA电视辩论后,民进党发现选民对ECFA认同度高,强打此议题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在中后期民进党竭力回避两岸政策与ECFA问题。在南部,民进党后期还调整了策略,顺势提出“支持ECFA,票投民进党”。由此不难看出,两岸经济政策已不再是国民党的软肋和包袱,不再是民进党的催票利器,反而成了国民党的资本、民进党的软肋。
在选举过程中,多数政论家认为,时间是最好的遗忘剂,陈水扁已进入历史垃圾堆,民进党已摆脱陈水扁影响,国民党也难以再拿扁家弊案说事儿。特别是随着台湾法院终审判定陈水扁有罪,扁案对选举的影响尤其是对泛蓝民众的激发作用将划上句号,绿营中的挺扁势力也会土崩瓦解,打着陈水扁旗号者将一无所获。但选举结果又一次让专家们跌碎一地眼镜。虽然曝出召妓丑闻且被法院认定多次召妓,但陈水扁之子陈致中仍获得3万多票、以全台第二高票当选高雄市议员。打着陈水扁旗号的“一边一国连线”提名45人,当选35人,成为民进党内实力仅次于新潮流系的第二大派系,连苏贞昌系、谢长廷系都被挤到后面,民进党呈现“两大两小”态势。选票重叠、理念相近的台联党几乎完全被“一边一国连线”掏空,深绿势力转而集结于“一边一国连线”旗下。这可能预示着,在台湾社会中确实存在“自家孩子咋看咋好,无论别人怎么说都不相信”之类的非理性的因素,也许陈水扁也将像李登辉一样长期在台湾政坛发挥影响。
六年前诡异事件重现
选举暴力或常态化
2004年台湾地区“大选”,3月19日即“大选”前最后一天的下午,陈水扁与吕秀莲台南拜票被枪击,就是这两颗子弹改变了选举结果,让一直处于劣势的陈吕配险胜连宋配。此次五都选举选前的造势晚会上,再次发生枪击案,连战之子连胜文被枪击,子弹从右下颏进左太阳穴出,另一人被流弹打死。虽然枪手被当场抓获,但拒不吐实,案情至今仍然扑朔迷离。有专家认为枪击至少催出50至70万票,提高5到7个百分点的投票率。如果没有这几十万票,国民党绝对无法保住三席。正因为如此,有不少人质疑这是蓝营自导自演的。无论是与不是,以后每到大型选举,想必有关部门都要重新考虑安保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