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世界杯之最(下)等3则
2010-12-29方也
中学生天地(A版) 2010年8期
另类世界杯之最(下)
最“著名”的手球
1986年6月22日,在墨西哥世界杯上,阿根廷队和英格兰队在四分之一决赛中相遇。比赛进行到第51分钟时,马拉多纳在快速插上中用手将球捅入了希尔顿把守的英格兰大门,由于裁判没看清,进球被判为有效。马拉多纳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的质疑,狡黠地说:“这个进球,部分来自马拉多纳的头,部分来自上帝的手。”这就是著名的“上帝之手”。
最“尴尬”的成名
巴拉圭球员卡·加马拉一战成名,因为他创造了一项“世界杯之最”。可是,令他沮丧的是,让他一夜成名并载入世界杯史册的,不是出色的球技和辉煌的战绩,而是他在2006年世界杯英国和巴拉圭的比赛中,在开场仅3分钟时就向自家球门灌入的一颗乌龙球。国际足联将这粒进球认定为世界杯史上进得最快的“乌龙球”。
最“惊险”的进球
1938年世界杯赛,意大利队在半决赛对阵巴西队时得到一粒点球,由球员米亚沙上前主罚。可正当米亚沙抬脚触到球的关键时刻,,他的球裤裤带突然断了,裤子应声往下掉,好在米亚沙反应够快够灵敏,一脚把球踢进球门时还不忘把裤子也拉上。
最“郁闷”的球队
第12届世界杯比赛中,前南斯拉夫队的队员们在第一场比赛前奏国歌时,惊讶地听到了前苏联的国歌,原来是组委会弄错了。这还不算,在第二场比赛中,又把他们的国旗给挂错了。郁闷的事还没完,在争夺前4名的比赛中,该队又被错判了1个点球,从而痛失半决赛资格。
最“冤”的失败者
西班牙队在1954年瑞士世界杯的预选赛中,与土耳其队争夺一张决赛阶段的入场券。西班牙队一胜一平一负,总比分4:2领先。照现在的比赛规则,西班牙就晋级了,可是,当时的国际足联认为他们两队积分相等,应该在中立地再加赛一场。结果,两队又打成2:2平。死脑筋的国际足联既不参照两队三场比赛的总比分,也不让两队点球决胜,而是决定以抽签来定胜负,抽到谁就谁胜。蒙着双眼的14岁男孩弗兰克·盖玛摸索着从一个罐中抽出一支签,上面赫然写着“土耳其”,西班牙队就这样被淘汰了。只能说,抽签过程还算公平!
最“乌鸦”的嘴
老球王贝利退役后还是很关心足球,既然脚上不能过把瘾,那过过嘴瘾也好。不过,贝利一动嘴,各队的球迷就紧张。为啥?因为只要贝利说他看好哪支球队,哪支球队十有八九就会走霉运。1998年世界杯赛,由于贝利的乌鸦嘴“威名远扬”,各支球队都担惊受怕,最后西班牙不幸成了贝利的目标,“惨死”于看起来并不艰难的小组赛。巴西国内球迷一致恳求贝利嘴下留情,贝利也一直没有预测,但在决赛前夕,按捺多日的贝利终于忍不住了,说自己的祖国巴西能够赢得大力神杯。结果,巴西在决赛中输得很难看。
2002年世界杯赛,贝利学乖了,博得了巴西举国上下一片赞誉,原因无他,只因为贝利绝口不说巴西队一句好话,始终看好巴西夺冠的对手。他先是把目标瞄在了1998年世界杯巴西队的“仇人”法国队和宿敌阿根廷队身上,结果是这两支球队小组赛双双被淘汰。在淘汰赛中,英格兰3:0大胜丹麦后将遭遇巴西,贝利也挺身而出,预言英格兰将夺冠。至此,贝利的嘴帮助巴西“扫除”了夺冠路上大部分对手,巴西队如愿夺得冠军!
不,这不科学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两名物理学教授再也忍不下去了:好莱坞大片里的科学谬误比比皆是,让他们的学生“变得越来越蠢”。于是,他们联名给一家杂志撰文,对这些影片进行“声讨”。
《后天》:57摄氏度的“冰冻飓风”
经典镜头:冰冻飓风卷过,纽约瞬间成了冰天雪地的极地,只剩下自由女神像伫立在那里……
科学谬误:对纽约被冰封的原因,影片中的科学家的解释是,飓风迅速从地球的对流层裹挟了大量温度在零下i00摄氏度的强冷空气,然后来到地面,所以威力足以冰封一切。但事实上,对流层的空气压力大约仅为地面空气压力的十分之一,当空气从对流层下降到地面,压力增大,体积减小。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空气压缩时会释放热量,同时由于空气是很好的绝热体,被释放的热量不会流失,而是保持在空气中,致使空气温度升高。那么,被飓风吸收的零下100摄氏度的强冷空气到达地面后,温度是多少呢?答案是57摄氏度。这怎能产生冰封的效果呢?即使按最保守的计算,加上热量损失等因素,“冰冻飓风”能达到的最低温度也就在零摄氏度左右,顶多只能叫“清凉飓风”罢了。
《碟中谍》:不可能的碰撞
经典镜头:汤姆·克鲁斯开着大功率摩托车,狂飙飞到半空中与对手的摩托车对碰,两人在摩托车碰撞后跳下地面,继续激烈打斗。
科学谬误:让我们假设碰撞时摩托车的时速为80公里,两车碰撞的时间是0.015秒,汤帅哥和其对手的重量分别是80公斤和90公斤,那上述碰撞产生的力量将高达124000牛顿。从电影中看,这些力量都集中在两人的右上半身,假设受力面积为0.35平方米,那两人在碰撞的一刻承受的压强为350000牛顿/平方米。这是什么概念?汽车碰撞实验表明,如果车辆碰撞产生上述压强,那么汽车里的人只有一半的生还机会。换言之,汤帅哥如果在现实中经历上述碰撞,那么他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躺在手术台上被抢救。
《蝙蝠侠》:超韧绳索+钢筋铁骨
经典镜头:在《蝙蝠侠》第一集里,蝙蝠侠与女主角一起从钟楼上跌落,千钧一发之际,蝙蝠侠抛出他那永远值得信赖的抓钩,钩住了钟楼外墙的一个兽雕装饰,蝙蝠侠一手扯这绳索,一手揽女主角,两人安然无恙。
科学谬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现在我们来算一下蝙蝠侠从高空跌落的时候受到了多少外合力。假设蝙蝠侠与女主角的重量加起来是140公斤,以60米/秒的速度下落,并在0.1秒的时间内骤停,产生的加速度将是600m/s2,那么蝙蝠侠这时受到的外合力将达到85000牛顿,相当于9吨的重量。即使蝙蝠侠使用的是超强韧度、永不断裂的绳索,那蝙蝠侠自己也必须是钢筋铁骨才能保证他不会骨折。
《极限特工》:不可能存在的滑雪速度
经典镜头:范·迪塞尔从雪山上飞速滑下,与跟在背后的大雪崩竞赛,最后逃过劫难。
科学谬误:即使在坚硬的冰道上,目前人类创造的最快的滑雪速度也仅为时速80公里,放在电影里的松垮雪面上,这个速度应该是不太可能产生的。相比之下,雪崩下落的最慢速度是每小时208公里,最快则达到每小时320公里。在电影中,那位极限英雄开始领先雪崩10米,他的领先距离多久后会被追平?答案是不用半秒。大家还是找个地方挖挖,看找不找得到这位大英雄吧。
雨中风景线
空气伞:你以为这是一根“杆子”?其实这是一把伞。虽然没有伞面,但一根神奇的伞柄就足以为你遮风挡雨。伞柄的一头会喷出一层气流,在使用者的头顶上形成一层气幕,这样使用者与雨水之间就形成了一道屏障。
风暴伞:你有没有撑着伞在狂风中艰难行走的经历?试试这种伞吧!它的设计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据该伞制造商称,它可以抵御风力高达10级的暴风雨。
塑料充气伞:这把伞携带方便,要用时只要通过一个手压泵轻松地给它充气,放气时只需轻拉一个手柄,就能折成一团塞进包包里了。最关键的是,它的样子是不是很0!
日本大伞:这种超级大伞出现在东京街头,目前还没有更多有关这种伞的信息,难道是DIY产品?建议设计者给它再加个“雨刮器”,否则雨大起来时,里面的MM还能看清前方的路吗?
水枪伞:亚历克斯·乌伦设计室设计的这把雨伞,通过凹陷的顶部收集雨水,并通过伞柄把水输送到水枪的“枪膛”里,因此,只要下雨,你就有用不完的“子弹”。谁敢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