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着书成长

2010-12-29雪小禅

中学生天地(A版) 2010年11期

  我是喜欢读书的人,我的近视眼就说明了这点。我近视完全是因为总在读书,不是因为刻苦学习数理化。上中学时点灯熬夜看小说,以致近视了。
  我真正有记忆的读书要追溯到小学五年级。一天放学回家想找一件衣服换,因为我的衣服在上体育课时弄脏了。我不停地翻着家里的箱子和柜子,忽然发现了一本书。
  我看到了书的名字——《红楼梦》。
  11岁的我不知它是本什么书,便坐在地上翻看起来。我几乎是怀着做贼的心读了几页,越读越喜欢,甚至连母亲站在身后也没有发现。后来又找到了《水浒传》。
  读《水浒传》《红楼梦》……我几乎一步就跨进了成人的世界。那时我班里的同学还在读《格林童话选》,我却已经迷恋上《水浒传》里梁山好汉与《红楼梦》里忧郁的黛玉。
  上中学后我开始看国外的东西。我记得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时曾经泪流满面,我记得看《红与黑》时曾经盼望于连不要死……多少个黄昏,寂寞天涯,独上高楼,在风中读着一本厚书。只觉得青春如此漫长,好像过不完似的。
  16岁时我读完了所有琼瑶和三毛的作品,我从琼瑶那里知道了爱情,从三毛那里知道了流浪。
  17岁的夜晚我遇到了张爱玲,这种邂逅是迷人的。我终于找到自己,这一片苍绿清凉地挂在我17岁的枝头,一片迷茫。
  我记得读最喜欢的小说时,生怕看完再也没得看,于是很慢很慢地看,慢到自己几乎不能承受,可最终还是看完了,完了之后,就怅然地坐在那里。
  这种情况发生过好多次。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觉得有什么哽在心头,只是难过,只是说不出的疼。可是,又觉得非要说不可,于是,我开始了写诗。那时我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写诗,忧郁,迷恋下雨天,并且一脸深沉——全是读书害的我。
  后来狂热地买书,看到喜欢的书,毫不犹豫地买下。买了,就不如饥似渴了,好像拥有了,可以慢慢读了。结果很多书一直崭新,就这样失了宠。书真是非借不能读也,而且一定要被人催着赶着才会真读,才会有那种紧张的快感。
  也曾以书会友,来回借了还还了借。
  十年之后,我褪去了青涩,不再看那些晦涩难懂的西方哲学史,不再把尼采、罗素、萨特挂在嘴上,我看丰子恺,看蔡志忠漫画。
  现在我读书,大多在卫生间里。
  因为大段的时间太少,我要写字,我要工作,我要洗衣做饭,我要散步,我要和闺蜜聊天……读书的时间是这样少,所以,上卫生间的时候,我总要夹一本书进去。日子长了,卫生间里居然有十几本书,不要以为这样是不尊重那些书,凡是我带进卫生间里的全是一等一的好书。只因为太想看,因为太迫不及待,所以带进了卫生间。
  遇见朋友我不再炫耀那些外国人名,不再卖弄自己读过什么书,见到过什么读书人,只是说哪本书不错,不妨一读。
  和年少时的我比,现在的自己少了轻狂,多了些随意。
  偶尔,我会翻看小时候收集的那些连环画,才发现那最初的美,原来是那样打动人。
  我知道,读书都是由浅入深,然后再由深到浅的,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开始的开始,我们总是要深刻要浓度要哲理要找一二三四,可是到最后,就像董湘昆唱的京东大鼓一样,空手来的你空手去,这世上,只有那个爱你的人是你的。我相信这句话的本真,读书和做人,何尝不是一个道理?
  所以,不要怪我捧着本菜谱也会津津有味吧,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要读好,就用最简单的办法、最简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