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理解父母的善意

2010-12-29

中学生天地(A版) 2010年11期

  你说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自己不烦,家人也不烦,彼此能开心相处。林老师倒觉得,在考虑怎么去做之前,不妨先解读一下自己为什么“烦”。
  你说你希望自己能有机会独立思考,并决定一些自己的事情,比如自己的学习安排、假期安排等,你希望父母不要打扰你独立的空间,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你。这些愿望都非常美好。
  可你是否知道,为什么每当父母开始“唠叨”,提醒你注意这注意那的时候,你会烦?因为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把父母的“唠叨”等同于父母否认了你的独立,这种否认与你的美好愿望是冲突的,所以你就“烦”了,所以你会“不由自主”地急着证明“我不是小孩子”。如果林老师说,你的自我“声明”某种程度上恰恰说明你内心并不十分相信自己的独立,不知你是否能接受。不如换个角度来思考,父母的“唠叨”事实上并不影响你的独立,你仍旧可以用你的能力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既然这样,就将父母的叮嘱理解为爱心的一种表达吧。或者说,如果你需要父母的“不唠叨”来“证明”你的独立,是否只能证明你还不那么独立,需要透过父母的言行来印证或判断自己是否具备某种能力?
  你说到父母随意打扰你的空间,林老师想知道之前你是否和父母有过一些约定。作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会将自己的合理要求明确地告诉对方并取得对方的充分理解,而不是单纯地抱怨,因为抱怨往往只能增加自己的烦恼而别无他用。
  谁都不愿意“逆来顺受”,而同时,我们往往错过很多“顺来顺受”的机会。当父母给我们一天完全自由的时间独立支配,不妨更“高质量”地去“享受”它;当父母给我们“部分的自由”时,我们也不妨在“部分的空间”里展示“完整”的自我,逛书店、在家看书本来应该就是我们的生活安排的一部分,而即使是看似与我们生活不十分相干的走亲戚不也可以增加我们的人生阅历?
  举个不完全恰当的例子,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可是戴着金箍成长为佛的,而当他修炼成佛(或者说他的“佛性”成熟)的时候,“紧箍咒”自然也就不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