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即商机:小女子要从“快闪”中赚百万

2010-12-29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0年5期

  当你看见一群人瞬间聚集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到麦当劳跳芭蕾舞,或是在购物中心忽然鼓掌起哄,或是闻进同一家书店寻找同一本书,或者在酒店的大堂内装睡,或者在百货公司前大喊“新年快乐”……几分钟后,这群人迅速散去。你一定会很惊奇,他们到底要干什么呢?这就是时下非常流行的“快闪”运动。
  一住叫刘颖的女白领,在参加“快闪”活动中,不仅发泄了心中的郁闷,而且还从中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她梦想靠“快闪”赚一百万,走上了“快闪”致富之路。
  
  玩的就是心跳,女记者偏爱“快闪”行动
  
  今年25岁的刘颖是重庆市万州区人,出生在军人家庭中的她从小就跟男孩子一样,喜欢新鲜、刺激的东西。
  2003年7月,刘颖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重庆一家媒体做记者。当工作最初的新鲜劲儿过去后,刘颖感到的是无尽的疲惫和压力。每逢周末,她都要想尽办法疯玩,以此来忘掉工作的琐碎和烦恼。
  2006年5月的一天,刘颖采写完稿件,从单位出来,发现时间尚早,就打电话约了一个同学逛街。当她们路过一个广场时,发现一群自己的同龄人身穿儿时的“学生装”,背着小时候背的书包,还系着红领巾,出现在了街上。他们一边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边用抹布擦街道两旁的栏杆……这一幕让刘颖倍感好奇,起初她还以为是做什么宣传活动。可是,没几分钟,那些人却迅速地各自散去了。这些奇怪的行为让刘颖特别好奇,她“逮住”一个参与活动的小伙子要采访。但对方只说他们是“快闪一族”,而后便匆匆离去。
  回家后,刘颖马上在网上搜索了“快闪”两个字,没想到网上一下子跳出了几千条相关信息。刘颖一个接一个仔细地查看,终于对“快闪”有了初步的认识。
  “快闪”一词来源于美国,创始人是一个名叫比尔的美国人,此人居住在纽约,从事文化工作。因为工作压力过大,他无意中想到一个“快闪”的活动点子,并在网上发出提议,没想到竟得到数千人的响应。最后,他选定了其中的200人,并在2003年6月策划了首次“快闪”活动。那天,那200人齐集纽约曼克顿一间百货公司,同一时间向售货员说要买同一款地毯,然后团团围着一块标价1万美元的地毯,七嘴八舌地对它评头品足。在大约10分钟之后,这群人突然四下散开消失,令店员们困惑不已。2006年,“快闪”传入中国,并迅速风靡全国大小城市。
  了解到这些“快闪”的信息后,刘颖更觉得“快闪”非常新鲜有趣。这时,刘颖在网上还搜索到了重庆“快闪”一族的QQ群,并迅速申请加入。
  2006年7月9日,刘颖终于第一次参加了“快闪”活动。那天下午1点50分,她身穿白T恤、蓝色牛仔裤、黑色运动鞋,手里拿着一枝红玫瑰,来到三峡广场上。不知什么时候,不下百人身穿白T恤、蓝色牛仔裤、黑色运动鞋、手持红玫瑰出现在广场上。2点整,在组织者的带领下,他们集中在广场中央,高举着手中的玫瑰,面朝东方,大喊三声“警察来了”,然后突然四散跑开了,消失无踪。当时,刘颖兴奋地也跟着他们一起喊一起跑。回到家后,她还对活动回味无穷,她每次回想起来都忍不住狂笑。
  随后,刘颖又参与了很多次“快闪”活动,大多是一些“无厘头”式的闹剧。这时,刘颖心想,是否可以组织些比较有意义的“快闪”活动呢?于是,刘颖在网上和“快闪”族讨论,很快就获得了赞同,认为应该组织一些有意思、有水平的“快闪”活动。
  2006年平安夜这天,刘颖和几个“闪友”一起组织了一次“快闪”活动。晚上10点整,将近200名“闪友”突然聚集在市电影院门前,围成一个大圈,然后戴上圣诞帽,点燃手中的烟花棒,一起大喊:“圣诞快乐!”然后马上散开。这次活动完毕以后,看见路人一脸奇怪又兴奋的表情,刘颖觉得特别开心。
  刘颖经常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半躺在她回家路上的天桥下,向路人乞讨为生。刘颖看着她很可怜,很想帮助她。
  2007年3月5日,是“学雷锋日”。当天上午lO点整,刘颖和“闪友”聚集到老人所在的天桥下,一起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然后,每人都把自己手中或多或少的硬币放到了老人乞讨的破碗里,五分钟后,大家又迅速散去了。这一举动引起了旁人的注意,很多路人受感染,纷纷向老人伸出了援助之手。
  这次“快闪”,让刘颖感到“快闪”不仅可以排解心中的郁闷,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人,甚至可作为一种休闲而又刺激的生活方式。
  
  越“闪”越开心,还可以“快闪”赚外快
  
  最初,刘颖参与“快闪”活动,主要是觉得它很新奇、有趣。渐渐地,她发现原来这另类的活动还能给她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快乐。
  2007年5月,“闪友”联系刘颖去参与一次“快闪”活动。这一次,他们的主题是“发泄心中的不快”。近200人手拿易拉罐的可乐,在同一时间猛摇之后拉开拉环,一时饮料四溅,场面还挺壮观。随后,大家同时举起可乐罐,一起高喊“感情深,一口闷”,并迅速喝下可乐,接着将可乐罐踩扁扔进垃圾桶,随后四散而去……
  发泄完心里的郁闷后,刘颖并没有马上离开。因为她看到一个令人思考的画面:在“闪友”匆匆离去后,一个捡垃圾的老人马上把那些易拉罐装入了麻袋里,脸上呈现出灿烂的笑容。“是啊!这回这个老人可以大捞一笔!那么,我是否也可以利用‘快闪’来赚钱呢?”刘颖心想。于是,回到家后,刘颖开始思索利用“快闪”赚钱的途径。几天后,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两个好朋友,朋友都表示赞同。于是,刘颖开始试着筹划一种商业性“快闪”活动。
  让刘颖尝到甜头的是,她为“快闪”族提供一些道具,挣其中的差价。一次,有人要策划一个农民形象的“快闪”活动,需要参加者身穿十几年前的那种旧棉袄、黑布鞋。然而,这些服饰在市面上已经没有销售了。恰巧,刘颖的伯父在一家服装厂看仓库,她从伯父那儿得知厂里的仓库有很多那种老式棉袄。于是,她马上联系了该厂的负责人,以每件8元的价格买下了那批旧棉袄,再以每件15元钱卖给参加者。首次从“快闪”中淘到1000余元。看着手上的1000多元钱,刘颖觉得这比写稿子划算多了。
  由于工作的原因,刘颖平时就喜欢在网上查阅和发布一些信息。一次,她想在网上买一些东西,突然间,脑子里冒出一个点子来:“我也可以在网上发布卖‘快闪’道具的信息啊!”于是,她马上在一个信息网发布了出售“快闪”道具信息。信息发出去后,许多“闪友”给她打来电话,探讨“快闪”的乐趣,求购“快闪”道具,刘颖忙得不亦乐乎。
  2007年8月的一天,一位30岁左右的男子打电话给刘颖,说在网上看到她策划了很多“快闪”活动,想让她帮忙追回自己的未婚妻。他说,即将和他举行婚礼的未婚妻突然说他不爱她,改变了结婚的决定。这让他心急如焚,说只要刘颖能帮他追回未婚妻,愿意支付2000元报酬。这可把刘颖乐坏了,她没想到“快闪”一次也能赚2000多元钱。
  随后,刘颖了解到该男子的未婚妻是个爱浪漫的女子,可男子却觉得每天努力工作,回家给她做饭,把她照顾得白白胖胖的,就是对女子最好的爱了。在他们认识1000天的日子,女子专门打电话给正在上班的男友,约他晚上一起去看电影并在他们第一次约会的餐厅吃饭。可是,那天男子却把这个特殊的日子忘得一干二净,并且加班到很晚,直到餐厅关门了也没有赶到。因此第二天,女子便生气地打电话给男子,说不结婚了。
  了解清楚情况后,刘颖便开始策划起来。得知该女子工作的地址和具体的下班时间后,刘颖组织了50名男子,手持红玫瑰,在女子走出单位大门的一刻,这50名男子迅速跑到该女子面前,并单膝跪下,一起大喊“求求你嫁给我吧”,一分钟后,又迅速离开。而在女子莫名其妙时,该男子抱着一大束玫瑰出现在女子面前。结局可想而知,不仅满足了女子浪漫的愿望,还引来同事们无数羡慕的眼光。
  就这样,刘颖拿到了2000元的报酬。
  在多次“快闪”活动中挣“外快”时,刘颖的工作多少有些敷衍的成分。这时,她竟然处在末位淘汰的边缘。特别好面子的刘颖思来想去,竟然辞去报社的工作,然后专心经营她的“快闪”事业。
  
  梦想赚百万,我要“闪”出一个新天地
  
  刘颖决定联系一些当地的商家来“联动”,然而一些商家听了她的解说后,却不愿意拿钱出来“赞助”。但是,刘颖并不气馁。
  2008年初,刘颖找到沙坪坝区一家有名的地产公司老板,声称做“快闪”活动比在媒体登广告少很多钱,但是所取得的广告效应更为有效。尽管合作最后没有谈成。但老板对她的勇气非常赞赏。一有机会,刘颖就要向商家推广她的“快闪”。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星期后,刘颖接到一家大型韩式帽子连锁店老板的电话。该老板说,只要把周围观看的顾客引进店里,广告就算成功,并愿意支付2000元广告费。对于这第一笔正式的生意,刘颖兴奋不已。因为该店品牌的定位是中青年群体,很另类,很新潮,很时尚,因而,刘颖雇了20个年轻人,让他们突然在店门口站成一排,同一时间戴上该店的帽子,并摆出不同的造型,同一时间大喊“我们要个性,不要雷同”,两分钟后,进入该店……广告效果非常好,好奇心促使那些观看的人也一起进了该店。刘颖也获得了老板承诺的报酬。
  渐渐地,刘颖的“快闪”策划打出了名气。一些个人、公司和商家都来找刘颖策划“快闪”活动。一个月下来,刘颖的收入竟然上了万元,比她在媒体工作赚的还要多,而且还没有在媒体辛苦。
  刘颖觉得,“快闪”对于她来说不仅是个职业,更是她的爱好和乐趣所在。在每次“快闪”活动后,她都会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中,并且从中思考和总结每次活动的不足与成功。除了赚钱,刘颖还经常组织一些公益性的“快闪”活动。
  2009年国庆节,她策划了“走进孤儿院”的“快闪”活动。她组织了近300人,并自己掏钱买了很多文具、书本等,让每个参与者都手拿这些东西,上午10点,他们出现在重庆市一家孤儿院的大院里,一起唱了一首《让世界充满爱》,然后把东西放下后便迅速消失了。突然不知从哪儿冒出了这么多人,这可把孤儿院的工作人员给吓坏了,因为“快闪”活动的迅速性,所以孤儿院的工作人员直到他们散去时也还没反应过来。最后,在看到工作人员欣慰的笑容后,躲在远处观看的刘颖才高兴地离开了。
  刘颖在“快闪”中找到快乐,在“快闪”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虽然很多人对刘颖这种行为很不理解,觉得她是在“瞎折腾”,但刘颖觉得,通过“快闪”,她真正感受到了快乐,而且还让自己稀奇古怪的想法付诸实践,每月收入不菲。目前,刘颖正在组建她的“快闪”公司,她的梦想是通过“快闪”赚足百万,不仅要赚足快乐,还要赚足钞票。
  刘颖紧跟时尚潮流,并从中发现了商机。刘颖的经历再一次说明,赚钱也要紧跟时代和潮流。越是流行的,关注度越高,越容易从中掘到黄金。
  
  编辑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