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不起的“促排卵”
2010-12-29徐阳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0年33期
小菲结婚5年来与丈夫一起打拼,终于事业有成,积蓄了一份不薄的家业。眼看着年龄超过30岁,两人开始商量“造人”大计。不过,身为独生子女的小菲觉得一个孩子太孤单,非常想生对双胞胎,故而到处向亲友、同学,甚至发帖到论坛上求“秘方”。一时间,“多仔丸”、“促排卵”药物等字眼充斥着小菲的耳目,诱惑着她跃跃欲试。但生殖专家的一番讲解让她惊醒,并暗自叫险!
促排卵治疗通常用于不孕患者,有两个作用:(1)诱导排卵,适用于自己不能产生或排出健康卵子的育龄期不孕女性;(2)控制性超促排卵,多见于试管婴儿的治疗中,医生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以药物诱导多个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常用的促排卵药物有多种类别,可以选择口服、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其机制各有不同,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临床常用的一线促排卵药物是克罗米酚。它在体内促使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诱导卵泡发育成熟,排卵率可达60%~70%。其促排卵机制比较符合生理状态,但会出现宫颈黏液黏稠、子宫内膜变薄等副作用,影响受孕率。一般认为克罗米酚诱导排卵最好不超过12个周期,否则会增加卵巢癌的风险。由于克罗米酚价格便宜,容易得到,不少患者私自购用,以期达到受孕甚至获得双胎的目的。殊不知,对于排卵正常的女性,使用克罗米酚并不能改善卵细胞的质量,也不能提高受孕率,反而会出现副作用。
使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也是临床常用的促排卵方法之一,通常需要连续注射给药。主要风险是多胎妊娠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促排卵的风险大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是促排卵治疗中特有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3.3%,妊娠周期发生率为非妊娠周期的4倍。患者会感觉腹胀、恶心、呕吐,体重迅速增加,严重时出现胸闷、少尿,甚至无尿,危及患者生命。年龄小于35岁,身体瘦弱,多囊卵巢综合征或既往发生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患者,促排卵治疗周期怀孕者,都是高危人群。
妊娠并发症 很多人为了节约生育成本,少受罪,希望通过增加排卵个数来增加多胎生育的机会,为此私下遍寻秘方。殊不知,单胎妊娠是最符合生理的,双胎以上的妊娠都属于高危情况,孕妇和胎儿都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双胎怀孕的早产率、胎死宫内的发生率、难产率,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低置胎盘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都会大大增加,给孕妇及其家庭带来身心和经济等一系列问题。近年随着促排卵药物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多胎妊娠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目前生殖医学专家们已达成共识:在实施助孕技术过程中,需采取某些医学手段,严禁三胎出生,尽量减少双胎妊娠。
过敏反应 由于尿源性促性腺激素是从尿中提取的,其中的蛋白质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轻者出现低热,注射局部红、肿、痛,重者会发生过敏性休克。
肿瘤 (1)卵巢癌:目前尚无证据显示超促排卵治疗会使卵巢癌发生率上升,但有学者认为,高促性腺激素水平及排卵数目和次数的增加,均是卵巢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强调加强监测。对于卵巢交界性或恶性肿瘤的不育妇女,应慎重接受超促排卵治疗。(2)乳腺癌:在超促排卵过程中,多卵泡发育及排卵将产生高水平的雌、孕激素,使妇女暴露于乳腺癌的危险环境中。特别是那些反复接受促排卵治疗的患者,应进行定期检查。
不得已时方选择
如何让促排卵药物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并将对卵巢的伤害降低到最小,是医生和患者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对患者来说,应避免使用促排卵药物。这就要求人们从生殖观念、生活方式上规避不孕症的发生风险,最大限度地回归自然的生殖方式。确实需要使用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对医生而言,应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为患者选择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充分告知患者治疗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目前没有定论的未知因素,并给予患者选择的权利。
据《家庭医学》
编辑/张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