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21世纪中国儿童钢琴作品创作
2010-12-29杨慧
人民音乐 2010年1期
自从钢琴传入中国这片有着深厚民族特色的土地上之后,音乐工作者们便不遗余力地尝试将中国的民族元素融入这件西洋乐器中。
本文拟在儿童钢琴作品的“儿童性、艺术性、应用性”的原则下,试图探索当下中国儿童钢琴作品的艺术性发展及民族化问题。
一、目前我国儿童钢琴艺术作品发展的不足
1 内容及形式的西方化
钢琴在西方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因此,产生了极其丰富的优秀作品。从幼儿的钢琴启蒙教材到少儿的钢琴技巧练习(例如:哈农、车尔尼系列等),再到之后备优秀作曲家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特点的作品,形成了一个非常系统的钢琴学习程序,这一切都与西方文化、西方人文生活有着直接而密切的结合。因此对于西方人来说,学习钢琴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自己民族的文明、体会自己民族生活的过程。
然而,中国的儿童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民族的钢琴学习系统,没有足够的作品让他们能够在学习钢琴的同时与自己的民族文化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于是,他们只能照搬欧洲的模式、思维。我们不能不承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中国培养出来了众多的懂得西方文化、懂得西方艺术的优秀人才,目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儿童钢琴作品。
2 创作手法的成人化
虽然经过音乐工作者这么多年的努力,也创作了众多的儿童音乐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却只有极少的作品能够得到儿童的认可和喜爱。为何出现如此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大都是作曲者们并没有进入儿童的心理世界。我们常常在抱怨,现在的孩子只会去关注流行音乐,而对传统音乐毫无兴趣。但假如我们抛开偏见,在某些方面,我们也不得不认输,听听《波斯猫》那滑稽而特别的前奏,一下子就会被吸引,接着听下去:“眼眯成一条线,轻轻点着脚尖,屋顶上的瓦片是它的琴键,一步步一点点……”俨然一个乖巧的小宠物,那么生动形象、富有创意的描写加之新颖的节奏,怎能不吸引包括孩子在内的听众呢?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是那些既能保持儿童原有的童真、童趣,还能反映儿童生活的现实世界的作品。如果我们对儿童所生存的现实世界视而不见,却一味地假想一个成人化的儿童空间,那么,我们所创作出的儿童音乐作品也势必“曲高和寡”了。
二、新世纪中国儿童钢苯曲征集评选活动之意义
当然,要产生众多优秀的儿童钢琴作品并非一日之功,对于推动21世纪中国儿童钢琴作品的发展,不得不提历时两年的“21世纪中国儿童钢琴曲征集评选活动”。人民音乐家贺绿汀生前曾给予高度赞誉与肯定的这一评选活动,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新世纪儿童音乐创作,推进钢琴艺术普及教育,提高下一代审美素质”。该活动推向社会以来,反响十分强烈。由全国各省市音乐家协会推荐的众多优秀作曲家们积极应征并奉献佳作,其中包括朱践耳、黎英海、瞿希贤、罗忠锫、汪立三和黄虎威等老一辈作曲家。远在澳大利亚的中国钢琴家、作曲家储望华先生也主动寄来新作《献给今天的孩子,明日之栋梁》。
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征集评选活动不仅为新世纪我国儿童音乐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经过全方位多层面的创作发动,至2000年1月31日截稿日期止,共收到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应征作品406件,被新闻界称做“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儿童钢琴曲征集活动”。专家评委杨立青、王建中、赵晓生等全力以赴,在“儿童性、艺术性、应用性”的评选原则下,认真筛选出初评入围作品50首。在此基础上举行的10场新作品演奏会,发动了全上海市2000名琴童参与演奏与评选。琴童们不仅对自己喜闻乐见的新作品备加欢迎,也对“我来当评委”的活动创意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
其中武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赵曦作曲的《热带鱼》(组曲)等8首作品最终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海南艺术学院马剑平作曲的《小号手·小鼓手·小笛手》(儿童钢琴小品三首)等10首作品分别获得琴童喜爱奖、新人奖与入围奖。作曲家朱践耳作曲的《童嬉》等Ⅱ首作品同时获得荣誉奖。
下面,我们具体展示一下获奖作品
21世纪中国儿童钢琴曲征集评选活动获奖作品:
荣誉奖
朱践耳《童嬉》,黎英海《移宫变奏曲》,罗忠锫《第三小奏鸣曲》,瞿希贤《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黄准《劳动最光荣》,石夫《娃哈哈变奏曲》,汪立三《小弟的画》(组曲),黄虎威《我爱雪莲花》,金湘《金色童年》(组曲),储望华《献给今天的孩子,明天之栋梁》(小奏鸣曲),蒋祖馨《园中一日》(儿童钢琴套曲)。
一等奖
赵曦《热带鱼》(组曲)
二等奖
张朝《滇南童谣两首——山娃·山火》,徐kdwRzLbCVyI0O0fVqmS40hAbTaxGxAxrk4D/eVLK/2A=坚强(上海)《学生日记》(组曲)
三等奖
李婵《打支山歌过横排》,陈音桦《都市卡通》,陈中华《急急风》,马剑平《跳皮筋》,魏景舒《鸡群》
琴童喜爱奖
马剑平《小号手·小鼓手·小笛手》(儿童钢琴小品三首),姜一民《格桑拉》
新人奖
毛竹《火车开过来》
入围奖
王建民《舞》,邹向平《在林中》,姚恒璐《童心集》(组曲),张难《跳鼓》,陆棣《佤山小木鼓》,张纯《中国戏》(组曲),马剑平《摘星星》
这些得奖的优秀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采用娴熟的钢琴作曲手法,极具民族特色,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随后,李歆宇又将这些优秀的儿童钢琴作品编辑成册,编录出《21世纪中国儿童钢琴优秀作品选集》和《21世纪中国儿童钢琴优秀作品选集续》两本优秀的教材,予以出版,其中有很多作品已经成为新世纪儿童钢琴的经典曲目,并经常在各种儿童钢琴比赛中使用。
三、儿童的心理特性及音乐艺术的创作特点
儿童音乐作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儿童在将来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要使得儿童音乐作品在儿童性、艺术性以及应用性都达到较高的水平,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性。
1 童心
明朝人李贽提出“童心说”,他指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所以,儿童音乐艺术的创作,首先要表现儿童的纯洁、天真、稚气之心,抒发这种富有儿童特点的思想感情,一定要力戒“成人化”与“成熟化”。在这一特点的指导下,儿童音乐作品必须做到内容浅显、思想单纯,易为儿童所理解。作品或单纯集中地描摹、叙述事件,或于简洁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于天真稚气中表达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模仿和思考。
2 童趣
童趣指儿童的志趣与乐趣、情趣与意趣。儿童歌曲创作在充分表达童心的同时,还要充分体现童趣,即用儿童的视角和儿童的审美心理、行为方式,表现儿童的志趣、乐趣、情趣、意趣。这就要求作品要具有音乐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易唱的特点。儿童好动,又处于学习音乐、提高音乐表达能力的阶段,因此富有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音乐语言可以引起儿童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3 童言
童言就是儿童的语言。儿童音乐作品的“童言”,包括文学语言的儿童化与音乐语言的儿童化两个方面。这一特点反映在音乐作品上,即需要篇幅简短、结构单一。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还比较单纯,又限于口耳相传,因此,儿歌的篇幅应当短小精巧,结构简单。
四、新世纪中国儿童钢琴作品创作的民族化探索
中国钢琴通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就卓然,尤其是在民族化进程中,钢琴改编曲占据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例如:根据古琴曲改编的《梅花三弄》、根据唢呐曲改编的《百鸟朝凤》、根据二胡曲改编的《二泉映月》、根据民歌改编的《蓝花花》等,都已经成为中国钢琴的经典曲目。
我国儿歌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润色加工,已经形成了十几种备受儿童喜爱的特殊的传统艺术形式。他们至今仍是儿歌作家们从中汲取营养、学习借鉴的形式。中国儿童钢琴作品的创作也可以借用那些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谣歌曲作为原型,将其改编成钢琴独奏或合奏小品,使得儿童能够在学习钢琴这一西洋乐器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儿童的未来就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因此,我们仍然要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投身于儿童音乐艺术的领域。儿童音乐的创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我们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钢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点,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作品。
(责任编辑 于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