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治验举隅
2010-12-29杨玲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胃痞;验案;体会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2—0091—01
胃痞是以胃脘部自觉痞满、外无胀急之形为其主症的病证,临床多见上腹部不适、胀气、饱胀、恶心、呕吐等,《伤寒论》述“但满不痛,此为痞”,《内经》称“痞、满、痞满、痞塞”等,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笔者在跟师,临诊及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宗前人的经验,辨证施治,每获良效,现将治验3则,分述如下。
1 益气健脾行气消痞
本法用于脾胃虚弱证,常见于年老体衰、久病失养、饮食不节之人。以胃脘胀满,食后明显、喜按喜温,纳呆、便溏为主要表现。
验案:王某,女,70岁,玉溪桃园人。因胃脘部胀满不适反复发作半年于2008年8月1日就诊,曾服吗丁啉、香果健消片、乳酶生等药,症状无好转,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刻诊诉胃脘胀满、食后尤甚、神倦乏力、纳食减少,大便稀溏,日行2—3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益气健脾,行气消痞。予加味香砂四君子汤治疗:潞党参25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木香15 g,砂仁10 g(后下),神曲15g,炒麦芽30g,黄连10g,香附20g。台乌15g,肉桂3g,甘草6g。其中潞党参、炒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神曲、炒麦芽和胃消食;木香、黄连除湿止泻;香附、台乌、行气消痞、肉桂温阳散寒;甘草调和诸药;服药4剂后痊愈。
2 疏肝和胃行气消痞
本法用于肝胃失和证,常见于情志不舒之人,以胃脘胀满、胀及两胁,呃逆嗳气、大便不畅为主要表现。
验案:黄某,女,47岁,玉溪北城人。因胃脘闷胀不适3个月于2009年7月21日就诊。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曾服阿莫西林、甲硝唑、雷尼替丁2月余,但诸症未减轻。刻诊诉胃脘闷胀、痛及两胁、呃声频作、不思饮食、月经不调、烦躁不安、阵阵烘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治以疏肝和胃、行气消痞。予加味逍遥散治疗:炒柴胡12 g,当归12g,白芍20 g,茯苓15g,炒白术15g,薄荷12g,香附20g,苏梗12 g,炒莱菔子20 g,代赭石25 g,黄连6 g,大黄5 g,生姜5 g,甘草6 g。其中炒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炒白术、薄荷、生姜疏肝和胃、健脾养血;香附、苏梗行气消痞;炒莱菔子、代赭石行气降逆;黄连、大黄清热通便;甘草调和诸药;服药4剂后闷胀、呃逆消除,纳食增加,大便通畅,嘱患者服成药逍遥丸1个月,月经不调、烦躁不安、阵阵烘热诸证明显好转。
3 辛开苦降行气消痞
本法用于寒热错杂证,常见于饮食不节、嗜食辛辣之人,以胃脘胀满、嗳气泛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便溏或不畅为主要表现。
验案:黄某,男,45岁,江川九溪人。因胃脘闷胀不适半年于2009年6月5日就诊,胃镜示: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曾服胶体果胶铋、吗丁啉、奥美拉唑,症状无改善。就诊时诉胃脘闷胀、嘈杂不适,恶心欲呕、不思饮食、大便稀溏,日行2—3次,口干口粘,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治以辛开苦降、行气消痞,予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姜半夏12 s,炒黄芩10g,黄连6 g,太子参25 g,草豆蔻15 g,苏梗12 s,厚朴12 s,炒白术15 s,茯苓15s,佩兰12g,大枣12g,炮姜9s,甘草6g。其中太子参、炒白术、茯苓、大枣、益气健脾;炒黄芩、黄连清湿热;姜半夏、炮姜和胃止呕;草豆蔻、佩兰健脾除湿;苏梗、厚朴行气消痞;甘草调和诸药;服药4剂后诸症明显减轻、服药8剂后痊愈。
4 体会
谨查病机,《伤寒论》论述表证误治后、正虚邪陷是成痞的病因;从临床看,饮食所伤、情志因素、脾胃素虚是成痞的主要原因;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淤滞是成痞的主要病机;因此调整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的关键。
详分虚实,虚痞者多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病机特点是脾胃虚弱、或兼气滞、或兼阳虚、治当补益脾胃为先,兼行气、温阳。实痞有饮食阻滞、七情失和、痰气雍滞之分,其病机以邪实为主,但临床所见实痞,除实症之外,还有脾胃受损的现象,只是虚损较轻,所以疏肝和胃行气之外,还应有护扶脾胃之品;当痞满出现虚实相间、寒热错杂时,治疗应把握寒热并用、消补互用。
细别寒热,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之一,言凡属中虚寒热失调所致的心下痞硬、满闷不舒之证,皆可用之,但,临床出现虚实寒热夹杂时,往往病情复杂,因而尚难提出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标准,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体会,认为凡临床出现(1)上热下寒:有口苦口干、舌红、泛酸;又有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2)上寒下热:有清涎自涌或呕吐清水、口淡又见大便不爽、小便短赤等可使用,只要细心体会,半夏泻心汤的使用并不难,如能灵活应用,每获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