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俗”张艺谋
2010-12-29韩浩月
中国市场 2010年8期
导演奥运会的张艺谋出人意料地启用小沈阳当“谋男郎”,被形容为其电影创作路上最不靠谱的一次冒险。
2009年12月11日,张艺谋新作《三枪拍案惊奇》全国公映,作为今年贺岁档最重磅的一部片子,在公映之前就有无数人在猜测它的票房究竟会不会过3亿还是达4亿,在鼎沸的舆论声中,所有关于电影质量与口碑的标准似乎全部退后了,等待观众的是一场春晚式的娱乐狂欢,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能不参与。
《三枪》在“枪声”未响之前,便提前宣布了它的胜利,这不能说是张艺谋、张伟平的胜利,也不能说是小沈阳、孙红雷、闫妮的胜利,更谈不上是影片宣传推广的胜利,准确地说,这是一次大众审美的胜利。不是张艺谋拍摄了这样一部电影,而是观众“要求”张艺谋拍摄了这样一部电影,是现在的娱乐消费环境促生了这样一部电影。
当初张艺谋选小沈阳当男主角,舆论一片哗然,那时候张艺谋还站在奥运会导演的“神坛”上,与刚在春晚上走红的阴柔小沈阳貌似没有任何关联,启用小沈阳当“谋男郎”,被形容为张艺谋电影创作路上最不靠谱的一次冒险。而随着影片拍摄的进展,各种新闻的连番轰炸,张艺谋与小沈阳的组合由“不搭调”变成了“黄金搭档”,对于张艺谋如何改造小沈阳,人们充满了好奇心,这好奇心足够驱使观众为《三枪》付出高昂票价。
选择小沈阳并不是歪打正着,而是潜心研究市场需求的结果。小沈阳不是以个体的身份出现在《三枪》中的,他所代表的是近年来愈加名声鹊起的二人转文化,或者说,他代表的是10多亿观众对春晚的审美趣味。有了小沈阳打头阵,《三枪》等于拥有了10多亿的潜在观众群,这其中有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走进影院,都会让《三枪》赚得盆满钵满。而用小沈阳的滑稽搞笑来消解张艺谋偏于严肃的英雄主义情结,让《三枪》有望成为张艺谋放弃宏大叙事追求民间立场的转型之作,也能帮助张艺谋从奥运会导演的神坛上顺势而下,重新投入商业怀抱。
《三枪》走的是底层叙事路线,和贾樟柯等导演用精英视觉关注底层不同,张艺谋以“俗”字打头,开启了他对大众审美的一次直面相撞式的试探之旅。在片名上,《三枪》以民间文艺中最具噱头的“拍案惊奇”为片名,强化片子的戏剧冲突;在演员上,《三枪》嬉笑疯闹,怎么没皮没脸怎么来;服装上讲究大红大绿,台词对白极尽夸张,情节设置高度评书化……总而言之,《三枪》把二人转、民间传说、网络流行文化、幽默段子一锅烩了,观众可以各取所需。但别指望从中发现哪怕一丝一毫贾樟柯作品中对底层生存与心灵状态的关照,这次张艺谋用另外一种方式直接关照了底层百姓的精神生活——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为观众制造娱乐。
为了给《三枪》博宣传,张艺谋在片尾曲中亲自上阵,用陕西方言唱Rap,在北京卫视做的发布会上,也任由主持人摆布,这对一向低调不那么娱乐的张艺谋来说,是一种让步。他也许知道,他的每一点让步,都是大众娱乐的一个兴奋点,都会带来巨额的票房收入。三年没有新电影面世的张艺谋,要说一点票房压力都没有是不可能的,而票房对于《三枪》的回报数字,某种程度上也会证实张艺谋究竟还是不是中国电影导演“一哥”。(摘自:《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48期编辑:张小玲)
点评:商业时代里,名人本身就是炒作的由头,大俗大雅无疑是炒作的噱头,大俗大雅的强烈反差则意味着未知的看头。《三枪拍案惊奇》可以说是占尽了上述炒作优势。“怎么夸张怎么来”的风格让它的兴奋点更加草根化,更容易刺激大众的神经。这一次,张艺谋显然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深得“娱乐至死”的商业精髓。我们也许把张艺谋的这一举动视为一种转型粗质疑这种转型,但,抛开文化意义不谈,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何尝不是一次大众消费心理的胜利、商业的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