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年对外贸易形势分析及2010年展望

2010-12-29

中国市场 2010年16期

  摘要:本轮危机下货物贸易的急剧下滑表明,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持续大幅增长、顺差不断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未来我国货物贸易发展必将面临调整。展望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我国对外贸易将有所恢复。
  关键词:对外贸易形势 2010年展望
  中图分类号:F752.1
  
  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使得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出现明显下降,我国对外贸易自2008年11月以来开始出现负增长,并在2009年第一季度达到最大降幅,自二季度开始,随着国内外多种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实施,全球经济出现触底回升的迹象,我国外贸进出口降幅有所收窄,进入四季度开始较大幅度回升。本轮危机下货物贸易的急剧下滑表明,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持续大幅增长、顺差不断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未来我国货物贸易发展必将面临调整。展望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我国对外贸易将有所恢复;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促使欧美国家改变过度负债消费模式、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低碳技术障碍等因素的存在,我国外贸形势难以恢复到较高水平。与此同时,我国贸易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逐渐凸现出来。因此,20lO年的贸易政策应在“稳增长、促出口、保份额”的同时,注重“调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一、2009年我国外贸运行特征
  
  (一)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出现大幅负增长
  2009年,我国进出口延续了2008年11月以来的负增长态势。全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72.7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减少34.2%。分季度来看,一季度下降24.9%,二季度下降22.1%,三季度下降165%。进入四季度后,进出口大幅反弹,12月当月出口实现正增长,达到17.7%,而当月进口大幅正增长,达到559%。总体来看,随着世界经济企稳回升、国际市场回补库存、前期促进出口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以及当期基数因素,我国进出口贸易呈现出不断好转的态势。
  
  (二)我国进出口占全世界贸易份额有所提升
  尽管我国进出口贸易出现大幅下滑,但是占全世界贸易份额有较为明显的上升。根据联合国公布的贸易数据,2009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出口贸易占世界份额分别为9.25%、9.63%和10.66%,进口贸易占世界出口份额分别为8.16%、9.21%和10.66%,同时,欧盟、美国进出口贸易份额相对下滑,日本进出口贸易份额相对平稳。其原因:一是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危机,出台了一揽子“稳外需、促出口、保份额”政策。随着政策效果的不断显现,进出口降幅逐步收窄;二是我国商品质优价廉,且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满足国外中低端消费需求,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小,故而受危机影响相对较小。
  
  (三)进口降幅快速收窄,出口减速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急剧下滑。我国进口品以主要发达国家市场的中高端产品较多,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因此进口额大幅下降,1月份进口额达到最深降幅-43.1%。随后,在我国一揽子扩大内需的刺激政策下,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不断得到确认,国内经历了去库存化后进入补库存阶段,加上进口价格指数的回升和去年年底基数较低的因素,我国进口额降幅收窄趋势明显,到11月已实现26,7%的正增长速度,12月进一步上升至55.9%。这说明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显现,内需比较强劲,这也有利于拉动世界经济的恢复。
  2009年,我国出口负增长仍较大,但降幅在波动中不断收窄,进入四季度后,回升趋势日益明显。从单月降幅程度看,波动的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尚不稳固、不平衡,外需回升的重要原因是国外补库存。二是由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一般出口退税政策出台前后往往出口集中增加,而且国外进口商会较快地将政策调整因素考虑进新订单中,从而抵消部分政策效果。我国政府2009年1月、2月、4月、6月分别提高了出口退税率,反映在出口增速上则呈现出波动的态势。四季度出口回升有突出表现的原因除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支撑之外,主要来自季节性因素和基数因素。总体来说,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一揽子“稳外需、促出口、保份额”政策效果不断显现,同时受当月基数因素以及国际市场回补库存影响,出口大幅减速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四)一般贸易进口恢复正增长。加工贸易出口降幅收窄较快
  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口恢复较快,从1月份下降40.1%逐步恢复,到12月份实现大幅正增长,65.5%。加工贸易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基本遏制,加工贸易出口恢复好于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1月份的下降25.36%,此后明显收窄,11月份的实现4.31%的正增长,12月大幅回升至30.3%,表明外需订单信心增强。
  
  (五)主要贸易伙伴格局未变,多元化战略继续推进
  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2009年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640.9亿美元,下降14.5%。同期,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982.6亿美元,下降10.6%。日本为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位置,2009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2885亿美元,同比下降142%。东盟仍为我国第四位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1870.5亿美元,下降13.2%。俄罗斯由于出口结构单一,经济出现深度下滑,进口贸易也大幅下滑,使之被挤出我国十大贸易伙伴之外。巴西以微弱的优势连续两个月(10月和11月)成为我国第九大贸易伙伴之后,到12月再度被印度超过。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情况表明,在与欧美日三大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额降幅不断收窄的同时,与东盟、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多元化战略继续推进。(六)进出口价格指数下跌。进口与出口实际降幅进一步缩小
  1~11月,我国进出口贸易价格指数总体呈现下跌的态势,但进口价格指数跌幅大于出口价格指数跌幅,剔除价格因素后,11月份实际出口同比增长68%,比名义出口快8个百分点;进口实际同比增长28.4%,比名义进口增速快17个百分点,进出口形势更为乐观。
  
  二、2010年我国进出口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世界经济复苏的态势决定我国出口恢复的程度
  在各国政府干预和大规模刺激政策支持下,世界经济逐步走向缓慢复苏。2009年三季度,世界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速均有所回升,美国三季度环比折年率达到2.2%(第二次修订后),正在实现稳定复苏。消费者持续消费,房地产市场上行,商业投资也明显改善,个人消费支出和政府开支增长、国内私人投资增长由负转正成为拉动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明显好转的主要原因;欧元区环比上升0.4%,结束了连续S个季度的经济下滑,11月欧元区经济敏感指数和商业景气指数连续第8个月回升,表明欧元区经济复苏正在加大力度;日本二、三季度GDP环比增长0.7%和1.2%,居民消费的增长是拉动三季度日本经济继续增长的主要力量。
  世界经济复苏趋势日益明显,但必须认识到,第一,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是建立在一系列刺激政策的基础上,带动需求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主要国家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以减少进口的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导致的是“无就业的复苏”;工业生产恢复较慢,在技术进步没有重大突破、经济增长缺乏新的增长点的条件下,世界经济的真正复苏尚待时日。第二,近期外需恢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回补库存,并不代表世界经济的真正强劲复苏。第三,国际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长期依靠借债消费的模式不可持续。
  
  (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将成为抑制复苏的关键因素
  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出现急剧下滑、各国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提高关税、滥用救济措施等各种贸易摩擦急剧增多。2009年中国遭遇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均大量增加。世贸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去年全球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涉及中国。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也显示,截至11月3日,共有19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0l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8亿美元。美国2009年贸易保护措施的最大目标也是中国。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美国实施的各类贸易救济案约50宗,其中一半以上针对中国。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9年美国对中国实施的贸易救济案金额达58.4亿美元,同比增幅达639%。除了美欧等发达经济体,2009年9月份以来,阿根廷、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先后对中国产品发起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当前,中国已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中心地带,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激增,案值越来越大,贸易救济措施多样化。随着全球产业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对外贸易将长期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提高进出口成本
  近期国际大宗商品已经呈现出上升的态势,2010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回升,这将使我国进口成本上升,同时也使出口制造商的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国家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美元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保持弱势,而美元弱势必将带来国家大宗商品的价格回升。美元保持弱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明显使美元受到严重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表明,截至二季度末,美元在全球货币储备中所占比重从上一季度65%降至62.8%;二是,美元贬值不仅能够降低美国政府的真实债务成本,从而保持财政赤字政策的可持续性,也能够增强美国出口竞争力,缓解贸易赤字压力;三是美国由消费驱动增长转向出口驱动增长的战略要求弱势美元来提高其产品竞争力。第二,随着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各国将增加对国际大宗产品实际需求,也将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
  
  (四)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出口复苏形成压力
  金融危机爆发后,多数国家纷纷采取本币贬值的方式实现本国经济平衡,人民币将面临更大升值压力。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和市场潜力巨大,因此,长期以来甚至在危机最为严重的时期,仍被认为是最佳投资地,国际热钱一直虎视眈眈;而且我国长期保持较高幅度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国际热钱已经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将对出口复苏形成较大压力。
  
  (五)碳关税征收对未来出口将产生长期而持久的影响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从自身比较优势及国家利益出发,更加强调发展低碳经济,力主推动全球二氧化碳减排。与欧洲、日本、美国等相比,我国在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领域并不占有技术优势,大部分出口产品碳排放量较高。如果“碳关税”一旦成为世界贸易领域普遍征收的税种,这必将对我国绝大对数工业制成品出口造成严重打击,大幅提高其出口成本,削弱中国出口竞争力,影响未来外贸发展。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温和复苏将促使中国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稳外需、保出口、保份额”政策在2010年将继续发挥作用,也有利于进出口贸易恢复正增长。同时,国际国内依然存在着阻碍外贸形势进一步好转的风险。因此,在考虑2009年基数较低因素的条件下,2010年我国进出口增长将实现小幅正增长;且由于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企稳回升,保持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外贸顺差继续缩小的基本趋势。在平稳增长的情景下,初步预计,2010年,中国进出口增速将恢复正增长,出口将增长10.8%左右,进口增长13.5%左右,有望实现外贸顺差2186.1亿美元左右,同比下降0.8%。
  
  三、政策建议
  
  (一)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在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复苏的基础和态势仍不稳固的条件下,2010年要继续落实好前期出台的包括财税、金融、贸易便利化、促进转型等多方面政策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二)推动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和转型
  在稳定出口贸易的同时,2010年应更侧重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和出口转型。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竞争力,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要通过采取差别性的财政、金融等政策,巩固出口贸易继续回升的态势,更要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我国中长期贸易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外贸出口转型,促进加工贸易出口向一般贸易出口转变,促进数量型出口向质量型出口转变,促进贴牌生产向建立自主品牌和营销渠道转变,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
  一是加强国际协调。积极倡导通过加强合作和磋商来解决国际贸易中的问题,敦促贸易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发挥领导作用,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领域做些实事。推动与各国达成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共识和承诺,并督促尽早取消已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二是针对有关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两反两保”调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有关企业积极应诉,力争减少对我国不利的裁决。三是利用WTO等组织内有关机制,积极应对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四是对与我国采取不合理贸易摩擦的国家,在必要时采取报复措施。与此同时,坚决抵制碳关税的推行,争取我国正当的发展权。
  
  (四)不断加强汇率机制灵活性
  一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汇率波动状况,调整目前货币篮子中各主要币种的权重,增加欧元、日元等世界货币比重,逐步改变当前人民币实际走势盯住美元的局面,减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压力。二是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中间价浮动区间,在更加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三是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适当扩大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区域,并试点一些新的结算形式。四是密切监控外资流入,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防止人民币汇率受外资冲击。(摘自:《中国物价》2010年第2期编辑:王露)
  
  编辑后记
  向徐博士约稿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原本想向徐博士约来此稿,无奈已被其他媒体首发。再次通读全文后,实不忍舍弃。如此宏观、精准的文章读来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解读和传达,阅读其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再次向徐博士说明希望能转载的请求后,徐博士不但欣然同意,而且发来了经过整理后的最新版。学者严谨的研究态度可见一斑。而我们也希望就像徐博士所说的:“建立长期而友好的联系!”一起期待下一次的精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