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锋
2010-12-29
中国市场 2010年16期
吴晓灵:建立福祉指数取代GDP导向
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指出,“十二五”是经济转型也是社会转型,转型关键在于机制:微观是企业机制,宏观是政府的行为机制。中国最大的特点是政府掌握了世界任何一个政府都没有的资源,政府行为的正确与否对一个社会发展影响非常大。对于克服GDP导向的政府行为,她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以改进人民福祉为目标。
吴晓灵表示,“现在世界上很多人都提幸福指数,但是我觉得很多是一种主观愿望,我们国家提出小康社会,提的目标都是客观指标、物质产品指标,福祉是民间很古老的一个说法。”她指出,人民福祉指数体系包括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公共服务等4个部分,4个指标下面包括:居民生活(收入与消费),社会环境(安全感和政府治理),公共服务(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等),在这之下还细分为46个小的指标。吴晓灵认为,用一个能够反映客观情况和主观情况的福祉指数体系来引导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比地方政府总是单纯追求GDP有进步。(摘自:《广州旧报》2010年2月27日)
迈克尔·斯宾塞:新兴市场政策退出要谨慎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指出,如果新兴市场选择政策退出,退出策略很重要。一旦全球退出步伐未保持一致,出现了不协调的状况,对全球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在退出策略方面,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退出的时机及力度必须谨慎而行;第二,需要关注全球经济的协调与平衡发展,以及对总需求的再刺激。如果对上述两点没有很好的把握,政策当局就必须采取措施以应对一些由外部国家经济活动带来的输入型问题。如果出现了不协调的退出情况,环球股市将会率先出现调整。此外,随着信贷出现紧缩,房地产市场也会出现一定的调整。
目前,一些发达经济体的信贷成本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这有可能导致过多的资金流人新兴市场。新兴市场预计将率先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其相对外部经济体而言,较高的利差及增长率对国际投资者具有较大吸引力。通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政府应当视情况采取必要步骤,来限制过多资金的流入。(摘自:《重庆晚报》2010年3月20日)
厉以宁:GDP增幅超过9%会耽误经济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表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重点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经济增长过高反而会让企业忽略产业升级,只看到当期的赚钱效应而不顾及发展方式的问题。同时,他表示,尽管现在还没有通胀,但应该保持警觉,GDP增幅超过9%,则通胀发生的概率极大。
他认为,2010年最重要的是经济转型,经过2009年从危机中的复苏,保增长的任务大家都心中有数了,GDP8%-9%的增长比较容易实现。但是,一旦GDP增幅超过9%,通胀很容易到来,以中国历来的经验看,GDP增幅超过9%,CPI的增长一定在4%以上,则必须采取抑制通胀的措施。(摘自:《证券时报》2010年3月4日)许小年:可在上海设立金融法律特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提出,制度是金融的关键,建议设立陆家嘴金融法律特区。许小年称,目前国内流行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的说法,诸如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地理位置、人民储蓄率高等,都不是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许小年指出,金融是市场的自愿行为,实质是资金的融通,在流动中产生效益。发展金融关键是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生,这就决定了金融的关键要素是信用和法制体系。欧美市场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了完善的法制体系和信用制度,对出资人的保护程度决定了金融的发达程度。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关键是法律、制度、监管的建设。许小年提议,在上海设立陆家嘴金融法律特区,建议在特区内,资本账户开放,资金自由流动,并且金融高管个税税率最高不超过15%。目前国内金融高管个税税率最高45%,将高管个税税率下降30个百分点,也有利于高端金融人才的引进。(摘自:《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3月19日)
樊纲:中国经济将持续30年高增长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表示,2008年9月是中国经济上一个繁荣期的拐点,经过两年的调整,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繁荣期,并将持续30年高增长。
樊纲称,世界经济要恢复到正常状态还需要时间,发达国家的复苏之路仍艰。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的主要需求增长将来自发展中国家。中国进入新一轮繁荣期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管理繁荣”,管理繁荣的一个具体挑战是“资本市场泡沫的管理”,因为“经济危机是由资产泡沫引起的”。樊纲认为,从长期来看,城市化建设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经济结构的调整应由市场来决定,政府要做的是改革机制和体制,以制度鼓励创新。(摘自:大众网一齐鲁晚报2010年3月15日)
尹中立:住房制度要考虑本国文化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认为,对住房的倚重应该是一种文化现象,住房对于国人而言,除了可以“居住”之外,还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简言之,住在产权属于自己的房子里和住在产权属于别人的房子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以解决居住为目标的廉租房制度不能成为解决住房问题的主流形式,提供有产权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才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住房制度安排。
这与欧美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欧美国家的文化里没有“家”,只有“神”。住房对于他们来说主要的价值就是“居住”,难以从住房上面获得文化上的满足感,租房与买房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但“家”才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宿。因此,在设计住房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论到我们的文化背景,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经验。鉴于国人对住房的特殊感情,我国的住房分配一定要强调公平优先,“居者有其屋”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有特殊意义。(摘自:《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3月10日)
陆铭:大城市化比小城镇化更能扩大内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陆铭表示,如果比照国际经验,我们不妨做几点大胆的预测。未来中国50%的人口将会集中到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这三大地区,即在中国人口峰值为16亿的条件下,有8亿人口集中于这三大地区,而从平均意义上看,就是每个都市圈基本居住2-3亿人口。如果每个都市圈10%的人口将生活在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那么,这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人口规模估计要有2000-3000万左右。如果没有核心大城市的带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那些知识密集型的对信息交流与创意要求比较高的行业,如金融、资讯、现代教育、设计以及文化产业等都缺乏竞争力,中小城镇的发展也缺乏带动力。
目前,很多人仍然持有促进中小城镇发展、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思路。于是,通过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仍然被认为是必须的。同时,东部的一些城城市遇到发展规戈0中的困惑,根据它们产业增长和就业增长的速度,其人口规模必然是要快速增长的,但是它们的建设用地指标与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却远远大于内地。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极太影响大都市圈的长期发展。中国要持续增长,要有国际竞争力,要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就要做大城市,提高经济的集聚度,这是一条必由之路。(摘自:《中国证券报》2010年3月10日)
郭松海:建议从重征收土地闲置税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经济学院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郭松海表示,土地税是—种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为了消除重复征税,鼓励土地流转,解决土地利用的土地闲置、资源浪费等问题,应重构土地税制,积极推进“费改税”;按照土地占有、保有、转让三个环节设计土地税种。
在郭松海看来,我国现行土地税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税费混杂现象严重,以费代税、以费挤税等现象十分突出。郭松海建议,在房地产保有环节开征统一的物业税,将现行土地保有环节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土地出让金等不动产税费合并征收,税率可以由国家统—立法,规定幅度税率,各地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具体的适用比例税率。对于房地产市场中的顽疾——土地闲置问题,郭松海建议,在土地保有环节应将土地闲置费等收费改为征收土地闲置税,从重征税,以促进土地占有者或使用者尽早开发土地,或将土地使用权尽早转让给有能力开发者,从而使土地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有效利用。(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3月3日)
(编辑: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