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10-12-29
中国周刊 2010年5期
封面评论
我一直怀疑,在传播发达的当今世界,无论建筑还是科技还是理念,还需要这样集中在一起展示吗?哈哈,至少很不低碳吧。
关于世博会的历史故事让我更加确信,世博会的价值在于过往。人们迟早能够挣脱形式的束缚,第一时间将有价值的东西传播到扁平的世界。
——网友牛波
身份证重号之后
因为户籍警察的失误,我的身份证跟别人重号了。没办法,只得回家重办。本来带着一肚子怨气,一看到派出所人的脸,还是忍不住满脸堆笑,矮身相求办好了新的身份证。
拿着新身份证回到北京,去修改银行卡和证券卡信息,银行的电脑查不到新证的号码。工作人员解释说,信息上传需要时间。
我几乎每隔几天跑趟银行,时间一晃就过了两个月。看我跑得勤,一天,银行的一名好心人才告诉我,可以到大的网点去办理,那里有专门的机器可以鉴别信息没更新的身份证。欢天喜地地跑去,身份证被鉴定是真的,可银行说,家乡派出所开具的证明,不合乎要求。而家乡的派出所坚持,它只能开这种证明。两头央告了半天,总算找出了新办法,银行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调出了开户时的信息,才算了结此事。
三个月后,我手里的银行卡和证券卡才算合法。在我来看,这—切都来自警察的失误,本该由他们完成所有补救。而银行和派出所对标准的分歧,更让我觉得是在两个国家的两个部门间办事。最难理解的是,都已经是网络化的时代,为什么身任证信息三个月都更新不了?
或许,在当下的中国,技术的进步真的不是最重要的。
——赵江(北京职员)
世博另一面
每天早上的世博园6号门,都像一场战争。
人们如潮水般从地铁出口直接涌向世博园安检通道,最慢的都得小跑。
开园第一天,救护车出动了82次,除了26个中暑,其他都是外伤。
之所以那么多人要从这个门冲进世博园,因为这里是距中国馆最近的一个门,而中国馆实行预约参观,预约票在进门的通道口发放。
我曾经亲眼看见好几个参观者为了最快拿到预约券,挤倒了旁边的人群,撞伤了站岗的武警。
在日本产业馆观看3D电影,一个个子矮矮的女工作人员用有点沙哑的声音,向观众强调馆内不能拍照,不能吸烟。看得出她很累了,额头渗出密密的汗珠。可是,她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台下—个穿着白背心、操北方口音的观众打断:“下去吧你,快点放吧,等了—个多小时了。”
在英国馆,一个老年参观者不慎摔倒,旁边—个记者立刻按下了快门。这个记者最后被英国馆的工作人员请出去。
世博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有时觉得多余了。即便它只是一场party,我们需要进步的地方,依旧还是很多。
——刘薇(北京媒体从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