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业时代
2010-12-29朱学东
中国周刊 2010年5期
每个人内心都渴求自我实现。
但每个人也害怕失败,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心怀恐惧。很多人,更期待熊掌与鱼兼得,既无风险之虑,又能实现梦想。
于是,很多人只是成了梦想家。
唯有学会了选择放弃,转身而行的人,成了众人仰慕的对象。王利芬、王佳芬、龙丹妮,都是这样的人。
这些转身而行者,并非心血来潮,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会主义。
这些人,本来就是传统体制培养的精英,也是活力的代表。在传统允许的空间里,他们寻找到了自我实现与现实环境的契合点,通过不断尝试,不断抉择,不断努力,不断突破,打开了一番新天地,使所从事的事业,保有了新鲜的活力。
沿时间向度回溯,会发现,清末民初那些开创现代事业根基的传统精英,与当下这些转身而行者,有许多类似之处。
在中国,夹缝中成就事业的复杂性,并非市场经济的学理逻辑和常识所能解释。常识告诉我们,个人理想必须置于体制和组织的目标和运行要求之下。但当个人判断与组织目标无法咬合时,要么体制作出调整。释放出允许个人创新的新空间,要么个人服从组织目标,适应体制要求。
传统组织的调整难度显然更大。那些习惯于刨新的人,内在张力总要释放,于是有人选择了转身离开。
这是他们一以贯之的做法,只不过,这一次跨度有些大,他们放弃了人人羡慕的名望功利,和可以仰赖的掌握诸多资源的组织,去一个更阔大的湖海,投射自己的影子,宁愿置身于不确定的伟大的风暴中。
值得么?物质主义和机会主义盛行的时代,很多人疑惑他们的选择。
一边是既定的可以确知的未来,一边是充满想象力的不确定的未来,对于那些内心充满创业冲动的人来说,后者显然更有吸引力。
好在,市场并不分体制内外。这一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可以抵御风暴的体制庇护所,但心灵和事业,却得到了全新的释放,自由选择和创造,从此成为可能。
幸运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了人们自由施展的舞台。这也是30余年前开始的伟大变革的逻辑结果,变化的种子一旦播下,改变只是时间问题。
与前辈创业者不一样的是,他们在体制内的努力,本身也在适应市场变化,经历了市场洗礼。他们既熟谙传统的游戏规则和语言,也了解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现在,他们已经超越寻租,依托市场要素来赢得未来。这也赋予了这个时代创业新的特质。
精英的流失,显然是传统组织之伤。为什么培养这些精英、并且拥有资源优势的传统组织,最终却无法通过自身调整留住他们?这是另一个值得检讨的问题。
关于新创业者的未来,我们尚不得而知。但他们创业过程所呈现的勇气和智慧,他们的挣扎与纠结,在他们身上,我们也读到了自身内心的冲动与彷徨,可能还有怯懦。
“世事有潮有汐,乘潮而进,佳运可期。”莎士比亚在《裘力斯·凯撒》中写到。
一旦成潮,自是国家之幸社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