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圆桌
2010-12-29
世界博览 2010年3期
上世纪60年代,传播学界的“鬼才”麦克卢汉曾有一句名言——“媒介即讯息”,他认为对于人类的发展和变革真正起作用的力量不是媒介所传递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当我读到上期《Google共和国》时,这句话不禁又闪烁在我的脑海,并让我再次感慨大师穿透时空的睿智。的确,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价值认同,在现实社会中又叠加出另一个社会空间——“虚拟社会”,这种巨变,即使麦克卢汉亲临恐怕也会大吃一惊。
更让人无法预知的是,技术对未来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就像我们20年前根本想象不到今天小学生都在使用手机一样,现在也想象不到20年后我们生活的地球会是什么样。
但我们有理由对信息技术的急剧扩张和像Google这样的技术大鳄保持一点警醒,因为我们不想被“异化”成技术的奴隶,失去自己的大脑。
这绝非危言耸听,太过依赖技术的便利,可能会消磨掉人们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也许有一天你,将想当然地相信Google给出的答案一定是正确的,Google搜索排名越靠前,信息越可靠。
当你的个体判断力丧失之后,你的个体性也将不复存在,如果连个体的概念都沦丧了,还有什么隐私可以谈呢?你的Gmail邮箱中的信将成为谷歌蜘蛛的丰富食物来源,你的Google News将会仅仅给你推送你最喜爱的文字,而不是你最需要的文字。
兰州读者 李理
《圣丹斯电影节的俄罗斯印象》告诉我们,过去俄罗斯人在美国电影里的形象都集中在暴力团或黑社会中,现在在一个独立的电影节上,几部有深刻内容的作品力图对这种偏颇做些纠正。不过可以想见一个独立电影节的影响力能有多大,俄罗斯人恐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要在美国电影里饰演黑社会。
这要分几个层次来看:一,不仅俄罗斯人,中国人在美国电影里仍继续客串乡巴佬、书呆子;法国人、意大利人继续客串浪荡公子、奇怪的欧洲人,一种符号的意义并不能依靠几部电影就完全改变;二,美国电影横扫全球,所以在他们电影中出现的异国形象总能引起注意,一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电影中的中国人是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的;三,我们的神经有时过于敏感和脆弱,美式电影里其他国家确实在跑龙套,但他们自己的总统也被赋予了呆子、贪污犯、色鬼、嫖客等多种下三烂形象。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钻在被窝里,心怀羞耻地抱着Mp4看了半小时的《三枪》,然后就开始苦思导演怎么用二人转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知音》类的情杀故事。张导在媒体上说,《三枪》在国际上广受追捧,我却很不厚道地怀疑它能给国际友人们传达怎样的信息:中国电影已经集中于后现代主义创作,还是可以日后把中国人编排成娘娘腔形象?以及一些献礼大片怎样神奇地把抱着爆米花进电影院的外国观众教育得痛哭流涕?
北京读者 奥托司机
看了贵刊的《男性地位大衰退》一文,做为一名男性,我深有感触。前些日子因为失业,现在在家做起了全职“煮夫”。唯一的经济收入全部落在了妻子的肩膀上。平时在家除了打扫卫生、准备饭菜,还要送孩子上学。这些活哪里是我的强项,可是看到爱人拼命地赚钱,养家糊口,真的只有做些家务来分担她的压力了。现在我的工作就是——找工作。
男性地位的衰退,更多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所造成的。一场金融海啸,正在使社会文化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男性的主导地位正在走向“历史的终结”。
回顾中国5000年历史,也只有武则天是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可以看出男性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不仅是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中,男权也一直占统治地位。所以我认为这一现象只是暂时的,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男女平等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男性衰退”越严重就意味着金融、制造业等领域恢复得越艰难。金融风暴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社会依然需要更多的男性劳动力。
北京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