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圆桌
2010-12-29
世界博览 2010年4期
《世界博览》杂志上一期的封面吸引了我——大茶壶让美国国会水漫金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看过了封面报道的文章,才了解到美国的茶党运动。再联系最近的新闻,3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动的医改方案终于在众议院通过,而茶党最主要的诉求之一就是反对美国新的医改方案,这是否意味着茶党运动遭遇了惨痛的失败呢?
看到这篇文章开始我就对这次美国的草根政治运动产生了兴趣。后来在电视中看到新闻,茶党在美国沙漠中集会,再次发动全国性的游行,并希望在4月15日那天大闹华盛顿——这一天是美国公民报税的最后日期。
是什么让茶党人如此执着?医疗保险难道不是给他们带来的福利吗?或许真如文章所说,对政府插手一切的行为的反感和恐惧是茶党延续下去的动力,如果真是如此,那奥巴马做得越多,在他们看来便错得越多了。
黑龙江读者 孙志明
偶尔发现,外国人喜欢造新名词,而且这些词汇描述的现象,往往是我们身边可见可体察却没什么人重视的东西。例如一种叫“注意力缺乏综合症”的东西,在国内来讲其实就是孩子不集中精神,解决办法是揍两顿就好。新词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发现问题、引起重视、深入研究、力求解决。
《世界博览》第七期又告诉我一个新词“solastalgia”,它甚至还没有一个准确的中文翻译。我们都知道身边环境遭到破坏时对身体的影响和内心的憋屈,却从未想过自然环境是与内心紧密相连的;我们明白背井离乡的思乡之苦,却没看到周边环境剧变后施加给人的作用相似。
想必天天在城市里觉得压抑也是这么来的,面对摩天大楼显得渺小,面对车流和嘈杂无所适从,于是上网找一片心灵净土,造成寂寞哥泛滥成灾;周末集体排队城郊旅行,仿佛能寻回一点自然和清净,但别忘了这是城市生活和城市系统的一个“局”:短暂地进入一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和亚文化当中,新鲜和舒展之后仍要回到城市的“囚笼”。关起来,放出去;关起来,放出去——监狱就是这样的。
《阿凡达》虽然讲述了一个向往自然、反对暴力强拆的故事,但走进影院的人多数还是奔着3D眼镜的效果去的吧,无非是再寻找一份虚拟的刺激。也许有很多人能意识到商业大片也还有点本意,当然越多越好。NuvfVVnJMnofKOso8FqzdLGXmN/kJwFLcCHVVWol0XA=
沈阳读者 王辉
前几天刚看了一个国内的独立电影《夜车》,讲述一个女法警的故事,这个女法警偶尔对女死刑犯行刑,然后烧掉一双白手套。与丈夫离异十年,而枪决死刑犯的职业使她异化,直到遇上一个被她亲手行刑的女犯的前夫,后者试图报仇。影片非常单调压抑,女法警的生活独孤压抑。想起这个,是因为在《世界博览》第七期看到一篇文章,讲述协助自杀。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恐怖的话题,我相信没人感轻易告诉别人你该不该去死,更不能有人协助你去死。是否该有死刑或死囚犯的安乐死是另一个问题,我吃惊的是在瑞士的苏黎世还真有这样的人,敢去协助别人自杀。真是各有各的道理,都以人权的名义。有“尊严”的死固然是必需的,但协助自杀是否给死者尊严,还真得再想想。
还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第一份工作影响一生的收入》,还真讲出了一个道理,倒霉蛋一辈子都赶不上趟,不过我倒要问,是“当今一代靠不住”?还是这个罪恶的资本世界靠不住?
北京读者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