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12-29周安平

世界博览 2010年7期

  未来的世界格局划分,利益是第一位的,而不再是价值观、意识形态。
  
  1992年,我离开北京前往瑞士。此时的东西方阵营刚刚发生了历史性的事件。半年前的1991年12月25日18时40分,戈尔巴乔夫一脸憔悴地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若干年后,我的朋友刘香成先生曾向我描述了他当时蹲在戈尔巴乔夫面前几米处拍摄这一历史性镜头的情景。他也因此获得了1992年度的普利策奖)。东方阵营的核心苏联正式成为历史。
  在铁幕刚刚被撕破的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踏足瑞士这块“日暮的地方”,我无论如何看不出西方如何日薄西山,反倒是昔日的东方阵营国家纷纷倒戈。独立寒秋的中国,也被迫在瑟瑟秋风之中紧张地应对西方的“和平演变”。
  90年代,无疑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以及1946年邱吉尔抛出“铁幕”以来,西方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其实,在西方最得意的时刻,危机已经孳生。
  这一危机便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是西方国家控制世界经济和财富的手段。但经济全球化超出了西方的控制能力,它不仅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缩小了东西方差距,而且严重削弱了西方经济、政治等综合实力。新兴国家群体性地迅速崛起,西方的优势不再,其衰落已成定局。
  在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西方在瓦解。金融危机突如其来,提前给这一历史进程加速: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加速,跨大西洋关系逐步让位于跨太平洋关系;传统的西方富国俱乐部G7被由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组成的G20集团取代;即便俄罗斯的加入使G7变成了G8,也同样没有改变其在全球治理舞台上被边缘化的趋势;在民主党上台之后,日本脱欧入亚战略显露头角。
  如果说上述现象尚是长期的、渐进的趋势的话,那么,以下几个具体的事例则是上述趋势的精彩注脚:
  在去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接近尾声时,温家宝总理正忙着与印度、南非、巴西三国领导人紧锣密鼓地开会协调立场。奥巴马突然不请自来,直接闯进了会场加入讨论。会后,奥巴马淡淡地将美国与中国等达成的共识通知了目瞪口呆的欧洲人。一直期望大会按照自己的基调进行的欧盟,只能接受这一结果。
  今年5月,正当欧盟和东道主西班牙忙于筹备美欧峰会的关键时刻,美国人突然告知:奥巴马不能出席。欧洲人又是目瞪口呆:奥巴马缺席,还能叫美欧峰会吗?更让欧洲人恼火的是,就在同月,奥巴马内阁的几乎所有重要阁员悉数涌到北京,出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奥巴马甚至在不同场合声称,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强烈的反差不能不让欧洲人黯然。
  西方的瓦解是从欧洲的衰落开始的。被传统的盟友和盟主疏远甚至抛弃,欧洲的失落和郁闷滋味可以想象。但欧洲的衰落并非自今日始。
  美国也在衰落,尽管这种衰落没有欧洲那么明显。但美国没有像欧洲那样抱残守缺,而是果断调整战略,而欧洲却仍然在怀旧中自恋,不抛弃、不放弃。
  为了维护与美国的传统关系,欧洲甚至可以牺牲尊严:奥巴马刚刚入主白宫,欧洲各国领导人便相互攀比谁第一个见到了奥巴马、谁第一个接到了奥巴马的电话……
  奥巴马执政未满周年,其执政理念刚现雏形,欧洲人便迫不及待地给这位年轻的老大送上了一份厚礼——诺贝尔和平奖。但奥巴马刚把奖金揣入囊中,便在哥本哈根与中国等联手给了欧洲一记耳光。
  美国政治评论家罗伯特·卡根在著名的《天堂与实力》写道中: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实力差距,导致两者在内政、外交、双边关系、经济、全球治理等方面体现出相去甚远的看法。奥巴马就差直接跟欧洲人说了:美国需要的是一个有实力、能够帮上自己的盟友,而不是一个忠心耿耿却始终拖后腿的盟友。
  随着美国战略的调整和新兴国家的崛起,未来的世界格局必将打破东西方的藩篱,以利益而不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划分战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