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草总关情 留取丹青耀汗青
2010-12-29徐文景
人民论坛 2010年24期
中国画在产生之初,其实是不分科的,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所表现题材的不断丰富,随之才产生了分科的现象——人物、山水、花鸟等。东晋顾恺之在他的《论画》中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他把当时中国绘画中的人物、山水、狗马、台榭无形中分为了四大类。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顾氏的这种归类,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分科的启蒙,但他绝不仅是在分科,而是在说明表现这些题材的易难度及这些题材的表现与艺术程度(高低)的一种关系。受此启发,历代大家(主要是理论家)逐步把中国画进行了细化的分类(分科),便产生了“六科”、“十门”、“八类”、“十三科”等说,并一度相当繁杂,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其实,从古到今一流的中国画大家都是集大成者,没有科类界限,而中国画的发展,也应该是不分科类的。再说了,分科的本身就意味着是一种缺陷、一种狭隘、甚至极易走向非艺术化,如现代的分科教育,越分越细,最后支离破碎,以至于分的只有知识而丧失了智慧。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在每一领域里能做得相当出色,也是了不起的。
中国画的产生不仅仅没有分科的问题,就连中国画的这个名称,起初也是没有的,仅仅是到了近现代,为了区别于突然涌入的西方绘画才叫“中国画”的。所以,“中国画”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于“国学”,很模糊,外延太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既不准确,也谈不上科学,仅仅是约定俗成而已。中国画概念的产生,也只是“依他起”,既是“不甚恰当”,也是“本不可用”(马一浮语)。所以,中国画仅仅是一个特指的名词,我们完全也可以叫做“中华画”和“华人画”之类。从某种程度上讲,叫“炎黄画”或“华夏画”也未尝不可。再说了,世界每个古老民族的国家都有自己的画种,也完全可以叫作他们国家自己的“国画”,其他国家如法国、英国、德国等,并不以这样的国名来命名他们的民族绘画。所以,中国画的命名问题和分科的问题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一个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艺术成就,以及他的作品所表达的题材、美学价值,在这个时代的深沉感染力和超越精神。当然,如果一个艺术家能在分科中的某一类别里成就倍出,表现出一种应有的个人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与民族的整体意识的相互统一,或者说与人类的情感和意识形态有某种沟通,特别在当下,也是值得称道的。
喻继高先生就是当今这样一位在中国工笔花鸟画这一类别里享誉全国的名家。可以这样说,他的艺术作品,是植根于生活深处的激情,是从简单的生活模式化的层面,向精神化、甚至是心灵化层面的一种迈进和深化。
我们知道,中国花鸟画在东方乃至世界上之所以突出,完全是因为从中能反映出中国艺术家对一花一草的一种独特的敏感和睿智。也仅仅是在中国才有绘画艺术上的细致分科,西方强势绘画艺术(油画)并没有这样的分科概念,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的花鸟画科目,哪怕是山水画,也仅仅称为“风景画”(其“风景画”的概念与中国的“山水画”的概念有本质的区别)。喻先生起初之所以选择花鸟画,特别是工笔花鸟这一形式来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是有一定思想和睿智的。一则中国工笔花鸟自两宋(特别是北宋)因统治者的倡导一度到达一定高峰(主流)以来,便逐步走向了边缘。这就意味着一种缺失。因此,“重整山河”是一种社会的责任,也是一种民族的担当。二则是对其恩师陈之佛先生在工笔花鸟画领域中所开辟的现代工笔花鸟道路的一种延续和完善。大家知道,工笔花鸟画之所以从事者寥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一个细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画家必须是一个沉得住的人,耐得住寂寞的人。创作完成一张工笔画的时间,有些画家可能已经画出来好几张甚至几十张写意画了。因此,没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和民族意识,是无法在这一领域继续下去的。尽管艺术作品不一定是“工夫”的量化,也不一定是“功夫”的深化,但却离不开这种“工夫”和“功夫”。虽然艺术作品的伟大与平庸之间的差别也有一种量的差异(主要是艺术的量,自然也包含时间的量和能力的量),但艺术与非艺术的差异无论有多小却是质的差异。
一般说来,艺术确实离不开技巧(“工夫”和“功夫”),但并不是一切技巧的东西都是艺术。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艺术与技巧混为一谈。艺术也离不开精力(时间和能力),但我们也不能把艺术与精力划等号。可以这样说,艺术是通过技巧和精力来表现和创造一种“美”,如果没有表达出这种“美”,即便再精良的技巧、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白费心机,那是一种异化的劳动,一种非艺术的努力。喻先生的工笔花鸟画,既有“工夫”(时间)和“功夫”(能力)的一面,同时也有“艺术”(美)的一面,甚至还是极艺术的,不仅仅是一件具体的艺术作品的问题。因为艺术与艺术作品也不一样,前者是精神现象,是感情的表现性形式,后者是物质现象,是媒介的物理性形式。精神现象不等于物质形式,感情的表现形式也不等于物理的存在方式。
喻先生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方面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他的作品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表现。当我们欣赏喻先生的作品时,有这样的感觉: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飞禽走兽的某种情感,他体验到了,并把这种体验,表现为一种艺术活动,一种诚实的、感性的艺术活动——艺术创作(工笔花鸟画)。在这样的综合活动中产生出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极艺术的,也最能感化观众、打动观众。正因为有这样一种情感,喻先生的作品能到达一种特殊的层面(打动观众)。所以,诚实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线,也是真艺术与假艺术的分水岭。
其次,他的艺术作品是一种精神的产品,并且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美”的精神产品。我们知道,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多种多样。精神产品的艺术,是感性动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任何一种精神产品。另外,精神产品的艺术,还有一个“美”与不“美”的问题。并不是一切“美”的东西都是艺术。只有精神的产品,同时又能满足于某种精神的需要,并通过感性动力(精神力量)的表现性形式创造出来的,不同于任何一般精神产品的精神产品,才与艺术有关。因为,艺术家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异乎寻常的精神感受和体验,就在于他善于创造一种精神的形式,并把它表现出来。成功艺术家的创造,其精神形式一定是独一无二的。喻先生的工笔花鸟就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创造,也即是一种精神产品的艺术,所以,也是“美”的精神产品的艺术,也最能让大众接受。
再者,喻先生的艺术作品是社会的,并取于之,回报于之。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真实情感有意识的表现,并自始至终决定了它与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古今中外一切艺术的觉醒,也往往是社会思潮发生变迁的先声,几乎没有一种新思想不是先在艺术的觉醒中萌芽。所以,艺术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仅是来于社会生活,而且还要回到社会生活中去。所以,艺术的历史,往往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喻先生对一花一草的情感和体悟,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体悟。不仅如此,他的艺术还情系社会(捐助),回报社会(弘扬主旋律、表现社会生活)。这些年来,他先后为中南海、国务院、天安门城楼、钓鱼台国宾馆、国家主席办公室、全国政协等处绘制巨幅画作,并受各方人士的追捧(回到社会生活)。这是艺术和艺术创作及艺术作品的必然规律。一个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只有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具有社会生活意义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才是真艺术。
我们期盼着喻继高先生的中国工笔花鸟作品更社会、更艺术、更真。
一花一草总关情,留取丹青耀汗青。
喻继高
1932年生,江苏铜山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