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形成三大认同机制

2010-12-27徐东

理论导刊 2010年10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市场经济利益

徐东

(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0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形成三大认同机制

徐东

(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22400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形成三大认同机制: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认同机制;二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认同机制;三是在爱国主义引领下,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族认同机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认同机制;利益认同机制;民族认同机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应当求得全国各族人民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应努力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认同机制、利益认同机制和民族认同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基础条件。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认同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求得广大人民群众广泛、长久的思想认同,以理解、支持和参与这一伟大事业。而作为这个思想认同的基础,必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1]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思想理念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提出来的,它以先进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能够有效地引领我国当代多元复杂的社会思潮,形成最大限度的社会思想共识,应当能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认同机制的基础。

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任何社会都必须具有统领一切思想观念的核心思想体系,这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稳定运转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最基本的精神支柱。因为社会物质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并不构成主要威胁,它可以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对物质利益进行调节和协调来解决。而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支撑,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或价值体系一旦发生严重对立,就有可能引起社会的崩溃和瓦解。因此,现代社会普遍高度重视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稳定中的作用,不惜代价地竭力打造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核心思想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

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牢固存在和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精神支柱。而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和共同建设,需要共同理想做支撑。只有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社会思想基础,我们党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凝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协调群众中各种思想矛盾和利益冲突,鼓足干劲,目标一致,去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反映了我们党按照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不断的深度扩展,国外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入;在国内,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和社会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也出现了各种思想观念。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文化建设和思想统一的任务异常艰巨。在这种异常复杂关键的历史时期,亟需进一步加强能够广泛统领全社会思想认识的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深刻把握。这一丰富的理论体系实质上已经成为我们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民族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实践主题,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同胞团结奋斗、一往直前的力量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在几千年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被中华民族绝大多数成员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是全民族团结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和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创造性实践的凝结和反映,是指引当代中国人从事创造,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动力来源;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行为取向、进行道德选择和判断的基本准则,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道德基础,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能够形成广泛统一的全社会思想共识,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思想保证。正因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全力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认同机制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获得社会成员广泛的利益认同。唯物史观认为,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结成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不同的社会关系,而其核心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各种利益关系。因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4],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只有从生产关系出发,才能说明利益的本质和历史作用。利益决定、支配政治权力、政治活动。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5]社会关系尤其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各种利益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一个社会有机体存在并能够良性运转的前提,社会的和谐说到底是社会关系特别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各种利益关系的和谐。任何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归根到底都必须重新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以促进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在阶级社会中是以满足某个利益集团的利益需要为目的),社会主义更应如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群体、利益结构、利益激励手段和利益矛盾、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合理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利益的动力作用,求得各个社会群体的社会关系特别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各种利益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而要如此,首先得要求各个社会群体的社会成员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当前的利益关系格局的认同和支持。现实条件下,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认同机制的基础,不断巩固和提高各个社会群体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认同度。

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认同机制的基础,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实践依据。马克思创始人曾经指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很高的程度、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相当成熟的基础上,才能为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所代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曲折艰辛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我们可以跨越社会主义政治革命的“卡夫丁峡谷”,但不可能跨越生产力发展的“卡夫丁峡谷”,根本不能改变生产力落后的事实,不能超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必经之路,这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共识。当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不久,还不成熟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加之历史上、地区上、认识上的差异等种种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人们对当前经济转型和利益格局调整的认识还有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认同基础还不够牢固。

要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认同机制的基础,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面贯彻“五个统筹”的思想,健全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完善的制度安排与其配套才能健康运行,这是由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和固有的缺陷所决定的。历史与现实证明,私有化与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势必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既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又可有效克服其固有缺陷,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和分化,社会不同利益主体的出现,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逐渐解体,多元化的利益格局逐步形成。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趋势来看,社会分化为多个不同利益群体、多样化的经济社会组织以及保持适度的利益差距,能充分有效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提高效率,促进社会进步。但是,由于这种社会分化在社会结构上是各种利益集团的变动和重组,社会不平等程度的拉大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对社会稳定形成一系列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正日益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矛盾中的主导性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要协调和整合人们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则可促进社会公平。因此,一方面必须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这是我国不断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繁荣进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进步成果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必须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着力解决最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展开的各种社会矛盾,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要坚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宗旨出发,以社会利益大体均衡为目标,通过各种方式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在保证体现各群体利益的基础上使各方面利益协调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以夯实社会利益共识的物质基础。

三、在爱国主义引领下,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族认同机制

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民族或民族国家成员身份的认知以及由此引起的归属感、忠诚度和奉献精神。它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该民族的前提条件,也是团结和谐的更多地倾向于渗透性和隐蔽性,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无意识”和非强制性。使受教育者在充分的自主意识支配下,自觉自愿地、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教育内容,实现其政治目的。1995年德国教育制度委员会在《关于政治教育和社会化的报告》中提出:每一门学科……在不放弃本身特点的情况下,都能对政治教育做出自己较高水平的贡献。明确了一门学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意义,我们就能在社会和政治生活结构中加以传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法,将“灌输”这种显性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渗透”这种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既要理直气壮地“灌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通过其他学科细流渗透,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总之,意识形态在当代是一个极其重大的课题。改革开放所引发的深刻的中国社会转型使意识形态领域的局面错综复杂;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目标更加确定、领域更加广泛、渠道更加复杂、方式更加多样、手段更加先进,意识形态的斗争日益激烈。早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特别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8]因此,深入探索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实效性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梁建新.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象—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726.

[3]列宁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60:26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40.

[5]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4.

[6][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71-72.

[7]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64.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黎峰]

D 616

A

1002-7408(2010)10-0024-03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研究”(06 S J D 710011);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S G S Y 2009 Y B 323);盐城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X K Y 2009088)的研究成果之一。

徐东(1967-),男,江苏盐城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盐城工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哲学。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市场经济利益
市场经济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