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警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0-12-26秦怡舒
秦怡舒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论社区警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秦怡舒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开展社区警务绩效评估活动,首先应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需遵循五项原则,即一致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和公众导向性原则。本文在遵循这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社区警务工作实践,构建了一套社区警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内涵进行了相关说明。
社区警务;绩效评估;指标
社区警务绩效评估是指为实现社区警务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提高社区民警的工作积极性,运用科学的标准、方法、程序,对一段时间内的社区警务工作进行的比较全面的综合判断。通过对社区警务进行真实有效的绩效评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社区警务室的硬件建设,警力的配置等静态信息,还可以了解到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情况等动态信息,从而发现社区警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社区警务绩效提供依据。社区警务绩效评估作用的正确发挥,关键在于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一、构建社区警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作为推动政府机关有效履行职责的一种管理技术,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严格围绕组织使命和法定职责。其中最重要的是,绩效目标必须与组织使命保持高度一致,绩效评估指标必须与组织的任务高度相关。在绩效目标与组织使命不一致的情况下,组织绩效评估会成为组织使命和核心价值实现的障碍。因此,在进行社区警务绩效评估时,评估指标的确定必须与社区警务的工作目标相一致,能够体现社区警务的工作内容。本文中指标体系的设立就紧紧围绕社区警务安全防范、人口管理、情报信息、治安管理、服务群众的五大方面的内容,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解以确定各项具体指标,从而体现了一致性原则。
(二)可测性原则
评估指标的确定必须要以其指标值的测量和数据收集工作的可行性为前提,指标是质与量的统一,没有具体、准确的量的规定性,也就不能称其为指标。评估指标可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于定量指标,我们可以直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定性指标,我们应该尽可能将其量化。例如公众满意度,可以设定“优、良、一般、较差、差”几个等级,再对其赋予相应的分值。
(三)可比性原则
评估指标必须具有可比性,绩效评估的实质就是对社区警务工作横向及纵向各方面工作内容的比较,只有通过那些具有可比性的评估指标,才能进行较为准确的信息资料比较,才能发挥评估指标体系的作用。首先,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具有相互独立性,统一层次上的指标之间必须相互独立,不能交叉重叠,否则就无法比较。其次,在不同地区的社区警务之间进行比较时,除指标的口径、范围必须一致外,一般用相对数、比例数、指数和平均数等进行比较才具有可比性。
(四)代表性原则
社区警务工作繁琐、复杂,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如果对社区警务工作事无巨细地从大到小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在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麻烦。一方面,对社区警务进行绩效评估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社区警务活动的效率,如果选择的评估指标过多,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将与进行绩效评估的目的相背离。另一方面,一些评估指标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会导致评估中出现同一工作内容被重复评估的现象,例如社区民警的走访入户数和对辖区的熟悉程度这两个指标就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对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更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来进行评估。
(五)公众导向性原则
社区警务的理念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社区警务工作成效的好坏,社会公众有着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也最有发言权,因此,在进行社区警务绩效评估时应坚持公民导向的原则尤为重要。公民导向,首先要求在进行社区警务绩效评估时必须立足于群众,评估内容、标准和指标体系设计应从公民的立场出发,坚持从群众中来的原则。可以设置如群众满意度之类的指标,让社会公众参与到社区警务绩效评估中来,成为绩效评估的主体。
二、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
由于我国各地社区警务的管辖范围、治安复杂程度存在差异,社区警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标准,但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和基本思路是一致的。本文从社区警务战略的整体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为依托,借鉴国内外警务绩效评估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围绕社区民警的五项主要职责 (安全防范、人口管理、情报信息、治安管理、服务群众),从业务要素、保障要素两大方面,构建了一套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本套指标共由30个指标构成,分别是: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21个。
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一、二级指标主要是指标分类,三级指标是有具体指向的指标。一、二、三级指标之间具有内在逻辑性,下一级指标支撑上一级指标。从整体上看,该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社区警务活动的方方面面。
社区警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三、各项指标的内涵说明
对社区警务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估,仅仅靠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评估主体对该评估体系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作用。为此,我们将对各个指标的内涵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一)业务要素
1.安全防范
(1)重大刑事案件发案数
重大刑事案件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案件。这些案件的发生将会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是影响社区治安状况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对该指标的统计需要查明其是否属于社区民警可控范围内的案件。
(2)一般性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期变化率
一般性刑事案件是指社区内发生的盗窃、抢劫、诈骗等案件。该指标的变化情况直接反映了社区警务活动中安全防范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该指标可用以下公式体现:
一般性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期变化率=[(本年度一般性刑事案件-上年度一般性刑事案件)/上年度一般性刑事案件]100%。
(3)治保会组织建设情况
治保会组织,是社区民警联系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桥梁。社区的大部分防范任务,尤其是信息搜集、青少年教育和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工作,并不是由警察来完成,而是在警察指导之下,由社区单位和群众来完成,其中主要是由治保会主持完成的。治保会组织作用的发挥需要社区民警有效的组织、引导。因此通过该指标可检验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情况。
(4)技防建设情况
技防建设主要包括楼宇电控防盗对讲系统,家庭防盗报警器、社区监控器等各种技防设施的安装、利用情况。技防建设最显著的功能,就是能有效压缩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空间,有效遏制各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上升的势头,提升安全指数。技防建设覆盖率应达到80%以上。各种技防设施的安装覆盖率可通过保安公司提供证明资料。技防设施的利用情况主要看社区内有无因技防缺失而发生的被盗、被抢案件。
(5) 宣传工作
社区警务中的宣传工作主要是指社区民警向社区居民进行防火、防盗、防毒、防治安灾害事故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等安全防范常识的宣传教育,定期通报治安状况。通过经常性的安全防范宣传,可以极大地增强小区居民的自防意识和自防能力。可以通过向社区居民发放问卷的方式获得。
2.人口管理
(1)暂住人口登记办证率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必然对社会治安带来严重的影响,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进行相关登记,办理暂住证,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方法。可通过对暂住人口的随机抽查得出该指标。
(2)对暂住人口管控情况倒查
倒查即对每起案件都要追踪至案发地点和案发责任区,检查是否存在对暂住人口管控不力的问题。对在辖区居住一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违法犯罪,未登记、未采取管控措施的,每发现一人扣去相应的分数。通过该指标可以考核社区民警对暂住人口的管理控制情况。
(3)重点人口案前列管率
重点人口是指有危害国家安全或社会治安嫌疑、由公安机关重点管理的人员。根据公安部《重点人口管理工作规定》第3条规定,有下列嫌疑的人员应当列为重点人口:一是有危害国家安全嫌疑的。二是有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嫌疑的。三是因矛盾纠纷激化,有闹事行凶报复苗头,可能铤而走险的。四是因故意违法犯罪被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不满5年的。五是吸食毒品的。该指标可用以下公式体现:
重点人口案前列管率=辖区内受打击处理人员中列为重点人口数/辖区内受打击处理人数。
(4)重点人口熟悉率
社区民警在工作中必须熟记辖区常住人口高危人口的身份情况、体貌特征、主要问题、社会关系和经常交往人员、经济情况、现实表现,熟悉率达100%,无漏管失控情况发生。
3.情报信息
(1)提供有效打击线索数
社区民警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走访入户,及时发现、收集和掌握影响社区治安的情报信息,从而为打击违法犯罪提供有力的线索和证据。在评估时,可根据线索的质量高低,赋予相应的分值。
(2)发展治安耳目数量
通过治安耳目可以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为破获大批刑事、治安案件提供线索。治安耳目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社区民警的有效组织。
4.治安管理
(1)废旧物资回收业管理
废旧物资回收业是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销赃地,加强对该行业的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阻断违法犯罪分子的销赃渠道,还可以掌握犯罪分子的相关信息。该指标主要通过查处数量和倒查收藏案的数量来体现。
(2)娱乐场所管理
娱乐场所人员复杂,容易发生打架斗殴等各种违法犯罪问题,娱乐场所管理情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区治安环境的好坏。该指标主要考核社区民警对辖区内的娱乐场所是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登记资料是否齐全。
(3) 查处工作
查处工作指社区民警对辖区内治安案件的处置情况。对该指标的考核主要看治安案件和治安问题的查处是否及时,民警在办案过程中是否做到执法规范、公正。
5.服务群众
(1)群众满意度
群众满意度即指公众对社区民警工作的认可程度。该指标可通过是否接到群众投诉,是否收到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表扬来进行评估。
(2)群众安全感
群众安全感是指公众对社区治安环境的满意程度。该指标通过公众的切身感受来反映社区警务工作的成效。可通过以下公式来体现:
群众安全感=参加调查问卷的满意人数/参加调查问卷的总人数。
(3)调解民事纠纷数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因生产、生活、经济等方面的矛盾引起的民事纠纷逐渐增多。这些民事纠纷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处置,就会演变为重大的刑事犯罪。因此,调解民事纠纷数也是衡量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指标。
(二)保障要素
1.社区警务室建设情况
(1)警务室建设规范化程度
社区警务室不仅使派出所工作阵地前移,而且也是拉近警察与社区成员关系的一个很好的纽带,因此应把社区警务室建成社区警务的标志物,使社区成员一看到社区警务室便有了亲切感。该指标反映了社区警务的硬件建设水平。
(2)信息化利用程度
信息化利用程度是指社区民警对辖区内各种信息的采集、录入、查询、研判、应用的熟练程度。该指标可通过定期组织相关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估。
2.社区民警素质
(1)对社区警务相关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
社区民警在开展社区警务活动之前,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该指标可通过定期组织相关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估。
(2)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社区民警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运用各种法律知识,因此,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着社区警务工作的成败。该指标可通过定期组织相关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估。
[1]公安部治安管理局.中外社区警务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姜异康,唐铁汉.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3]王光.公安工作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4]何凤秋.政府绩效评估新论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李忠信.中国社区警务研究 [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9.
[6]张兆端,张建明,杨瑞清.社区警务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ommunity Policing
Qin Yishu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100038)
Before organizing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ommunity policing,we should construct a rational indicator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consistency,measurability,comparability,representative and public-leading.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an indicator system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ommunity policing on the basis of the five principle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community policing.
community policing;performance evaluation;indicator
D631.4
A
1672-6405(2010)02-0049-04
秦怡舒(1985- ),女,河南南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08级比较警察方向研究生。
2010-05-02
张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