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与差异分析——以西部省市为例

2010-12-26王鹏程卢正惠

对外经贸 2010年11期
关键词:省区省市差距

王鹏程 卢正惠

(云南财经大学城市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与差异分析
——以西部省市为例

王鹏程 卢正惠

(云南财经大学城市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迅速,同时,西部省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本文通过对1978—2008年间西部各省市的经济增长是否产生σ趋同以及β趋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部省市间经济差距从1978—2008年一直呈现出不确定的态势。结合西部省市的现实状况,国家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水平较差省区的投资力度,加强东西部在人才、资金、技术上的自由流动,加大对西部省区的人口控制,西部各省市区应该根据本省区具体条件,加大教育投入,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合本地区经济结构需要。

经济差距;σ趋同;β趋同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一直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常常伴随着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或者是趋异。在索罗及斯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体现为资本的积累,而决定资本积累的因素是投资收益率,在规模效益不变的情况下,只有资本-劳动的比率上升,人均收入才会持续增加,然而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会逐步减少,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人均资本存量较少,因而具有较高的资本收益率,其经济发展的速度会超过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不同的地区的人均产出或者是人均收入会趋于相同。而以卢卡斯、罗默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单纯的技术变化、机械增长的产物,而是由系统内部各种因素所决定,比如物质资本、知识存量、人力资本、投资率、劳动分工及专业化等。各国或地区间的技术差异决定了各国与地区间的经济增长率高低,而且这种差异不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知识总量等,会趋于更加发达。因此,区域间经济会趋向于差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政策差异化的影响,我国各区域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已经形成了东中西三个大的经济带,三大地带间经济差距明显,国家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而西部各省区一方面具有广阔的地域面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这些对区域经济增长会产生拉动作用,如目前的“西气东输”计划。另一方面,西部各省远离沿海,交通设施不完善,而且干旱缺水,农作物品种少,工业聚集度不高,因此西部各省区与东部省区经济差异日渐拉大。本文主要分析西部各省内部间的经济发展是趋于相同还是相异的,并且找出这种差距产生的原因。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我国三大区域间经济差距进行收敛与发散的研究。张胜对中国省际长期经济增长的绝对趋同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前各省间存在着趋同,而改革开放后不存在趋同现象。蔡昉都阳认为中国经济存在着东中西三个趋同俱乐部,通过加入控制住起始阶段的一些经济增长因素,区域间存在着趋同现象。Azizz和Duenwald通过研究1978—1999年省际人均GDP的排名的动态分布,发现中国省际人均收入已经形成二元分布,并且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加强。Fujita&Hu研究了1985—1994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分异情况,指出在这个期间中国沿海地区与内地之间的经济增长分异不断增强,但是在沿海地区内部则发生了趋同。

二、经济增长的趋同性分析

1.σ趋同

在趋同研究中,一般把趋同研究分为σ趋同以及β趋同。前者指的是以各国或者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随着时间而趋于缩小。σ表示人均收入的离散程度,也即地区差距。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σ值变小了,就说明产生了σ趋同,区域经济差距表现为缩小的趋势。一般用下面的方程来检验σ趋同。

yit表示第i个经济体在时间t的人均GDP数值,σ也就是标准差,衡量地区差距的离散程度。通过计算σ值大小判断是否产生趋同。如果在年份T+t满足σt+T<σt,就可以认为这N个区域间产生σ趋同。

2.β趋同

β趋同是对产出增量的描述,可以理解为穷国比富国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也就是经济不发达区域的人均GDP水平增长率较发达区域的人均GDP水平增长率要高。β趋同又可以分为绝对β趋同和条件β趋同。不以经济的任何其他特定变量为条件,在人均量上穷国总是趋于比富国增长得更快,经济环境相似的各区域向相同的稳态收敛而表现出的无条件的收敛,被称为绝对β趋同。在一旦控制了一些稳态的条件后,较低的初始人均收入值区域产生更高的人均增长率,这是条件β趋同。

绝对β趋同意味着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对β趋同检验一般采取以下的方程检验:

uit为误差值,a为常数,Yit与YiT分别表示期初与期末的人均GDP数值。β值的大小取决于初期人均GDP水平,因而这是一种无条件的趋同。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增长,区域经济差距的趋势不仅与期初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关联,还与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教育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有关。这也被称为条件趋同,其目的是为了分离出所预测的增长率和期初的人均收入水平负相关,可以通过控制稳态的决定因素来进行,本文中所采取的条件趋同方程也适合Sala-I-Martin的回归模型:

其中XiT代表的是用于测度区域稳态值的变量在第i个地区的期末值,Xit代表的是用于测度区域稳态值的变量在第i个地区的期初值。同样,β代表的是趋同的速度。

三、实证分析

目前我国相关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大多是对国家之间或者一国内部各地区之间进行的研究。本文对西部10个省市区之间的趋同进行研究(不包括西藏以及内蒙古)。采用的数据为相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本文的实证分析均用1978年为基期的人均GDP指数对名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行了修正,保证了时序上的可比性。考虑到时序上的完整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的时间段是从1978—2008年。采用相对人均GDP的标准差来分析σ趋同过程,采用一般趋同方程来分析β趋同过程,这些方法均是国外学术界通用的方法。

1.σ趋同检验

采用实际人均GDP的对数的标准差这一指标对1978—2008年间西部10个省市经济增长进行σ趋同检验,各年的标准差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1978—2008年西部省市相对人均GDP标准差

1985 0.22793 1994 0.24681 2003 0.26490 1986 0.23676 1995 0.25373 2004 0.26353 1987 0.21980 1996 0.23878 2005 0.26070 1988 0.21922 1997 0.24920 2006 0.26200 1989 0.20896 1998 0.24864 2007 0.25884 1990 0.21630 1999 0.23913 2008 0.25004

根据上述计算的结果,为了更明显观察出数据变动的趋势,绘制出相对人均GDP标准差的折线图,见图1。

图1

从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西部省市经济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从总体上看,1978—2008年虽出现了σ趋同,但表现得很不明显。其间相对人均GDP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仅仅分别缩小了0.01797,说明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省市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存在σ趋同。

第二,整个时段中,总共只产生了1次σ趋同过程,从图上观察,1978—1989年间西部10个省市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区域经济趋同过程。在此期间标准差缩小了0.02215,说明西部省市确实存在过区域经济趋同。

第三,在1990—2008年间出现比较明显的分异现象,尽管在1996—2002年间出现过趋同现象,但是趋同的幅度从图上显示并非明显,并且从总体分布图来看,呈现不确定的态势,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经济差距呈现扩大态势。总体上来说,1990—2008年间标准差扩大了0.033752。

这主要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有关,说明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机制对经济巨大的拉动能力,能促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获得更快的发展,而使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发展举步维艰,从而拉大了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

可见,1978—2008年间,西部区域增长呈现趋同—反复—分异的过程。

2.β趋同检验

(1)绝对β趋同检验

根据对σ趋同的分析,可以初步先行将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划分出3个阶段,即1978—2008年、1978—1989年、1990—2008年。然后,分别分析这 3个阶段及1978—2000年间的β趋同情况,同时检验β趋同与σ趋同是否存在变化过程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表2显示了西部区域经济增长β趋同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在1978—2008年,β值为-1.631,在5%置信水平下并不显著。并不可以认为在此时间段中西部区域发生了β趋同。

第二,在1978—1989年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发生了明显的β趋同,β趋同的速度为0.1447。

第三,在1990—2008年,β值为-1.39,小于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由于t值较小,不能认为发生β趋同。

表明西部区域经济差距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因此总体上看,在1978—2000年,西部区域经济增长β趋同与σ趋同一样,在1978—2008年,只有在1978—1989年间存在趋同,其他年份看不出趋同或者趋异的态势。

表2

(2)条件β趋同检验

绝对β趋同的检验结果得出西部 10个省市在1978—2008年间并不存在绝对β趋同,因而下面通过寻找影响稳态的控制变量来转向条件β趋同的检验。考虑到造成西部经济差距的一些主要因素以及指标的客观性、可得性,可选择如下控制变量加入到模型中:人口增长率,用各地区考察时段内的年几何平均增长率来表示;技术进步率和折旧率,国内外学者一般把技术进步率和折旧率在研究期内设为常数,一般为0.05;投资率,用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值来确定。

表3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条件β趋同检验

首先通过经济检验,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符合基本假设,因此对回归结果进行进一步讨论。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且方程整体显著,同时,所有自变量也都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系数 b为负,表明西部省地市在1990—2008年间存在条件β趋同,趋同速度β为0.0185。影响这些地区是否向同一稳态趋同的重要因素有人口增长率、投资率、技术进步率以及折旧率等因素。这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投资的存量、劳动效率、科学技术、人力资本作用日趋重要,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向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和高效益的集约化方式,而传统的利用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从绝对趋同结果可以看出,在1978—2008年间,西部各省区市间不存在绝对趋同,但是通过加入控制变量后,结果出现了很大的改观。方程整体性变得显著,系数也显著,这表明西部各省市存在着条件趋同,每年各地区以0.0185的速度在缩小经济差距。这表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西部省市中一些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技术先进、人才相对较多的地区充分利用市场体制下自由竞争的特点,充分抓住市场机遇,加速经济的发展,而基础条件较差,科技水平低以及人才缺乏的地区很难在自由竞争中抓住市场机遇,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必然会受到影响,而拉大了和较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必然出现分异现象,所以该阶段的经济增长过程就不存在绝对的收敛性,但却存在有条件的收敛。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在1978—2008年间,西部省市之间存在σ趋同,尤其是在1978—1989年间西部省市出现过明显的σ趋同,其他时间段西部各省市区域经济差距呈现反复、不确定现象。总体上看,可以认定σ趋同在西部省市是存在的。这主要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了避免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对计划经济生产,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好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因此西部省市在政府的干预下,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布局,保持各地区的经济均衡增长,因此西部各省市在这一期间经济呈现出σ趋同。

2.由于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不能认定在1978—2008年间西部省市存在绝对趋同现象,但是在1978—1989年间,西部省市却存在绝对趋同,而在1990—2008年间,不存在绝对趋同。1978—1990年间出现绝对趋同现象与前面所述的σ趋同正好吻合,更加证明了体制因素是促进这期间经济差距缩小的重要原因。而1990年后,国家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省区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下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特点,以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而传统地区不能适应或者不能及时转变经济结构,逐步拉大了与基础较好地区的经济差距。

3.在1978—2008年间,从条件趋同的回归结果来看,西部省市间存在着条件趋同,趋同的条件以人口增长率、投资率、技术进步率以及折旧率为控制变量。这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投资率、科技水平、人力资本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传统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区域优势会逐渐强化自身优势,而原本就处于劣势的省市区在自由竞争下更加难以和优势地区产生竞争。

(二)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西部各省区的经济差距还将维持。随着国家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对西部各省区的政策力度会进一步加大,这对缩小西部省区内部经济差距有帮助。但是在西部省区中,一些自然资源好,产业结构合理,经济较发达的省市由于经济增长惯性以及运行机制,这些省区拥有更高的劳动和资本投资收益,尤其是在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因素在省区间差异巨大的条件下更是如此。因此若想在西部各省区推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战略,协调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1.针对西部各省区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国家应该加大对原本基础设施水平较差省区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加大对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减负脱困、改组改造的支持力度,并且在招商引资政策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帮助这些省区提高招商引资额。中央有关部门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时,要充分体现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尤其是较为贫困的省市。而对于那些原本基础设施较好的省会,如成都、重庆、西安,要进一步完善其基础设施,把重点放在提高这些省市的科学技术水平上,大力促进这些省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强这些省市与东部省区的人才、资金、技术交流。

2.加强东西部在人才、资金、技术上的自由流动。由于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资源、政策方面的不同,东部地区在人才、资金、技术上都远远领先于西部各省市。政府在引导资源自由配置方面应该建立起相应的引导机制,使人才、资金以及技术在东西部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同时西部省区内部也要形成相似的资源流动机制,使资源在西部省区内部也能够按照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合理配置。

3.加大对西部省区的人口控制,尤其是一些相对落后省区,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宣传教育,消除一些传统的诸如“重男轻女”、“子孙多是福气”的思想。并且同时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尤其是落后偏远地区,使人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障方面,重点加强养老保障,使居民消除养儿防老思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人口的无序增长。

4.西部省市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从根本上来说是教育水平的差距导致的。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投资是使人力资本得以发展、人口质量得以提高的先决条件。而且教育应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在内的全民的、终身的素质教育,总而言之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而从西部近年来各省市对教育投入来看,2006年各省财政性教育经费相差很大,四川省在教育上投入的教育经费是234.7亿元,而青海省是33.1亿元,宁夏是31.5亿元,相差7倍多。从对教育的投入就可以明显看出各省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西部省市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同时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的需要,要使有限的教育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西部各省市区应该根据本省区具体条件,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合本地经济结构需要。

[1]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

[2]林毅夫,蔡昉,都阳.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

[3]朱传耿,沈山,仇方道.区域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分异与趋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吴玉鸣.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2006(12).

[6]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J].经济学(季刊),2005 (10).

F061.5

A

1002-2880(2010)11-0077-04

王鹏程(1984-),男,安徽合肥人,云南财经大学城市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卢正惠(1965-),男,浙江温州人,云南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

(责任编辑:梁宏伟)

猜你喜欢

省区省市差距
我校成功举办第四届沿黄九省区黄河论坛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真抓实干,为这26省区点赞!
其他省市怎么做?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我国沿海省区海洋产业集聚水平比较研究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