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符合自然规律的抗风险规划加强农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2010-12-26夏周青
□夏周青
做好符合自然规律的抗风险规划加强农村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夏周青
201暴0雨年,百10余月个初村,庄海被南雨迎水来泡罕淹见,的突强显海南全省目前农村防灾减灾的诸多困境——建设和监管力量未覆盖到每个自然村,农村的工程质量监管基本上处于空白,对农村社区的防灾减灾要求很难落实到位,对农村防灾规划和各种技术标准的执行缺乏监管手段,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缺乏管理力量和依托。针对以上问题,全力加强全省市(县)、镇、村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应该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第一,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一是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建设,提高抗风险能力。二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供应的抗风险能力和替代能力。三是完善全省性交通网络,形成应对突发灾害的综合交通体系。四是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加强供电、供水、供气、交通等设施改造和建设,增加备用设施和应急措施,提高抗风险能力。
第二,建设环保防灾型农村社区。必须把农村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作为全省市(县)、镇、村各级政府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深刻认识加快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上存在的信息不畅、基础不牢、效率不高等薄弱环节。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城带乡、以村为基本单位的思路,加快建立市(县)、镇、村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组织体系,重点加强村级组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每个行政村都要指定一名有一定科技水平的专门人员负责灾害警报接收和传递。在自然灾害频发且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要积极组织重大灾害应急演练。各市(县)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农村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上的基础作用,切实承担起各市(县)灾害防御规划、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救灾抗灾等重要任务。
第三,加强农村灾害防御规划、农民防灾减灾宣传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符合自然规律的乡村规划和建设是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基本前提。各市(县)政府要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从源头上遏制自然灾害对农村影响的高度出发,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的自然环境论证和灾害风险评估,合理安排农村各项建设布局,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减轻各类灾害对农村正常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要针对农民整体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应用科学和技术防御及减轻自然灾害能力不足等客观实际,加强各类自然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不仅要把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地告诉老百姓,也要把如何趋利避害的科学措施全面地告诉老百姓。平时要多做演练,在突发性自然灾害来临时,使农民及时掌握预报预警信息,正确运用防灾减灾知识,不恐慌、不被动,最大限度的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加强自然灾害研究和防灾技术应用。灾害监测和预测研究等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海南应进一步增加重大项目的设置,集中力量攻克科学难关;积极推进防治重大灾害的应用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同时健全减灾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制度,推动实用科学技术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在减灾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加强对重大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和快速处理水平,做好灾害评估工作,建立减灾信息的共享和实时处理系统。通过这些系统性的重大攻关项目,争取在灾害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
第五,必须扩大各类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的覆盖面,提高农村预报预警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全省应当加大对自然灾害频发地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建设的投资力度。各市(县)要针对自然环境复杂多变,监测站点稀少等制约农村地区自然灾害预报预警能力的客观实际,进一步完善各类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加快填补乡村气象、水文、地质、地震等要素监测的空白。要加强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监测和预报,切实增强山洪、滑坡、泥石流、雷电、暴雨、龙卷风等易导致伤亡的自然灾害预报预警能力,细化预报预警地域,延长预报预警时效。
第六,要发展农业保险业务,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单个农户和企业承受能力低。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是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环节。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保险立法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农业保险立法计划。二是要根据各地工作基础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认真总结农业保险试点经验,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规模和数量,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三是为了增强国家对农业保险支持的针对性,提高有效性,亟需研究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品目录,对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目录的,在试点地区对参保农民给予保费补贴。四是要建立补贴的长效机制。省财政应列出专项资金,稳定农业保险补贴,包括对农民给予保费补贴、保险公司经营费用补贴和农业巨灾风险基金补贴等。引导地方财政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鼓励龙头企业承担部分保费。要尽快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业自然灾害有时会在较大范围内发生,急需建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以备大灾之年及时对受灾农民给予补偿。五是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各市(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选择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包括成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公司与地方农技服务部门共保、行业协会互保、合作制经营等多种形式,丰富农业保险的经营组织形式,方便农民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