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不是“筐”
2010-12-26宣任
□宣任
“民生”不是“筐”
□宣任
在2009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卫留成在提到2010年省与市县安排使用新增财力时强调:“先拿出55%用于改善民生,这是一条硬性要求,必须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同时特别指出:“这里所讲的‘新增财力’,主要是指本级财政超预算增收部分和上级财政超预算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部分;这里所讲的‘民生’,主要是指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五个方面。”省委书记亲自给“民生”和“民生投入”“正名”,用心良苦在哪?
现在我们有些官员,说他不重视民生,那还真冤枉了他。这个工程、那个项目,一说起来全都是在搞民生,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每年都在高速增长,民生改善也历来是各级党政部门工作报告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的确,民生问题关系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各领域各部门都可谓与民生息息相关,民生概念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政府的所有投入几乎都可以归于民生范畴。但民生投入首先应该解决的还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果连老百姓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都尚不能满足,又谈何为百姓改善其他呢?然而,我们有些干部恰恰是有意无意地扩大民生的内涵,模糊民生的要素,什么都往民生这个筐里装,却从不关心民生投入有多少真正用到了那些最需要的人身上,老百姓是否实实在在地受了益、得了实惠。
对一些领导干部来说,民生问题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可能有潜绩而难有显绩,干起来往往吃力不讨好,远不如GDP、财政收入等指标的增长那样来得“过硬”,也不像圈一块地皮,搞几个项目那样摆在面上,显而易见,来得“实在”。甚至有些民生投入,在短期内不但不会对GDP增长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有可能把经济增速拉下来。于是,一些地方该用于改善民生的资金,要么被截留,要么在民生旗帜的掩护下,悄悄地流向了民生之外的项目;一些领导干部把自己干的工作不管有没有关系一律往“民生”上靠,一些与普通百姓生活关系甚远的工程建设,也纷纷被冠上了“民生”标签。这些不顾长远、只看当前的做法,说穿了,无非个别人为了自己那点面子和政绩。说白了,这是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忽悠老百姓。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地方经济飞速发展,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也随之大幅增加,干了一批让老百姓称道的好事、实事。特别是在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像实行城乡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举措,甚至走到了全国的前列,这样的成绩,对于海南这样的财政小省而言,确实来之不易。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还有不少老百姓住的是茅草房,还有许多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社会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弱势群体,各级领导干部的“民生”任务还很艰巨。因此,我们决不能把民生的落脚点移到别处,决不能把民生当成政绩筐,什么都往里装!